分享

发布“A股第一份看空报告”分析师今何在?揭秘卖方“潜规则”!

 mstrlee 2018-07-07


2018年来,行情较为惨淡,前不久申万宏源分析师骆思远就抱怨“推了就跌”,忧郁到否定自身的存在。


爱思考的朋友就好奇,既然”推什么,跌什么“,反向发布看空报告岂不是百发百中!为何不做?


无人看空


在某软件上将条件设置为:



搜索后发现2018年与A股相关的观点鲜明、看空的研报只有4份!!!


关于个股的有3份:两份是网宿科技,一份是四维图新,评级都是“卖出”,都来自于国外机构德意志银行


剩下1份行业研报:来自国都证券超市行业点评,因估值高估建议“回避”相关上市公司。


难道国内机构不具备看空能力,不一定:



国泰君安(香港)撰写的关于联想集团的研报,标题直接点名“减持”。读研君发现国泰君安(香港)的看空研报是真多!


还是说A股上市公司质地都比较好?也不是。以今日一度触及跌停的金风科技为例:

5月25日,摩根士丹利发表研报建议“减持”港股金风科技,公司是A+H上市,股价具有联动性。说明A股相关上市公司并不是没问题。


那么为什么看多研报一边倒,几乎找不到一份国内机构的看空研报?


前车之鉴


主要原因或是看空研报的破坏力非常强。自5月25日摩根士丹利发布“减持”报告:


当日金风科技(港股)大幅跳空低开,截止目前跌幅已达34.21%;金风科技(A股)跌幅33.81%!


区区百字研报可能重挫股价,甚至蒸发几十亿市值,相关利益方肯定不愿意看到。


2014年6月2日,光大证券食品饮料行业分析师邢庭志发布了一份关于伊利股份长达62页的深度报告,其中对伊利的“卖出”评级引爆市场。


6月3日,伊利股份大跌7.75%,持有该股份的基金浮亏高达15.49亿。


包括分析师在内光大证券研究所突然面临相当大的“压力”,不久光大研究所所长何媛媛亲赴基金公司登门“沟通”的消息传出。


因影响之大,这份报告也被市场解读为“A股市场第一份看空报告”。


软件搜索“刑庭志”,直到2015年8月份都在以光大证券研究员的身份发表研报,不过该“事件”后专攻白酒,再未见乳业相关研报



证券业协会官网显示,2015年末其入职于中金公司,那个鼓吹茅台上900元的中金研报就有他的一份“贡献”!


另外一家机构的遭遇就没那么“和气”,因一篇研报摊上官司。


2015年2月28日,安信证券发布名为《“棱镜门”后最严重安全事故爆发,信息安全保卫战刻不容缓》的研报。


海康威视表示无法接受研报将简单的事件与举世闻名的“棱镜门”相联系,安信证券则认为所采用信息来自于公开媒 体报道内容,并无失实。


沟通无果,愤怒的海康威视直接将安信证券告上法庭!


法院一审判决安信证券承担侵权责任,要求其进行公开道歉,恢复海康威视名誉。


安信证券不服,选择上诉。二审法院作出终审判决,驳回安信证券上诉,维持原判。


开放包容


通过两个案例也可以看到发表一份看空研报是何其艰难!既可能得罪基金等买方机构、也可能得罪上市公司。


总结下A股缺少看空研报的原因:


一、看空后上市公司不允许来公司调研,甚至吃官司。


二、看空后,重仓机构(研报购买方)拒绝路演。


三、研究员考核与客户打分评价挂钩。


最重要的是有业内人士表示:


“相关价值观指引下,看空做空甚至有被视为“恶意做空”被大众所厌恶!”


种种因素导致研究员不敢独立发表研究意见,另一业内人士表示:


“卖方研究所在基金公司面前的弱势体现在个人身上,销售还要给基金经理送爱心早餐呢,研究员还不是一样。整体都这么弱,具体到研究员个体身上就只能这么被动了。”


而业内共识是,境内券商分析师将上市公司评级降至“持有”的报告,暗含“建议卖出”的观点。


不过,因MSCI流入A股的资金需要全面了解相关上市公司风险,外资研究机构开始深入介入A股。相信买方市场扩容后,依据事实出发的看空研报会慢慢增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