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耳蜗导水管的结构与功能

 吴海香 2018-07-07



酷事(CUHSS)

中国听力及言语康复科学联盟

酷事(CUHSS),即中国听力及言语康复科学联盟的简称,是在听力及言语康复领域人士的倡议下建立起来的,拟通过CUHSS公众号传播听力及言语康复科学知识。

目前已开通三个微信联盟群,欲入群,请添加“CUHSS管理员”(微信号:cuhss1)为微信好友。


综述/李振华,审校/唐安洲

文章摘自《耳蜗导水管的结构与功能》一文,《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6年第24卷第3期308-311页,详细信息请查看出处原文。

自1683年Duverney发现耳蜗导水管(cochlear aqueduct)以来,国内外学者对耳蜗导水管进行了不少研究。随着颞骨显微解剖学及侧颅底外科的发展,特别是影像学技术快速发展,人们对耳蜗导水管的解剖结构与功能有了更多的认识,也提出不少问题。

本文对耳蜗导水管的解剖、影像学、生理作用及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胚胎发育及解剖  

耳蜗导水管位于颞骨岩部内,为岩骨深部的骨性小管,走行于内听道与颈静脉球之间,连接内耳与颅内,外口位于内听道下方,其周围与重要的血管神经相邻;其向上略向后方走行至岩骨深处,至内耳象牙骨处管腔最窄,称峡部,此后继续向后,抵达耳蜗基底回圆窗附近的鼓阶,即耳蜗导水管内口;外口较宽,峡部位于近内口处,全程有蜗下静脉伴行。

耳蜗导水管包括外周的骨性蜗小管和中间的膜性耳周管(periotic duct),有硬脑膜深入骨性蜗小管内,长度不等,中间为一管腔,即膜性耳周管,管腔内有疏松结缔组织,是蛛网膜的延续,连接蛛网膜下腔与耳蜗鼓阶,交通于外淋巴与蛛网膜下腔。

通常认为,耳蜗导水管自胚胎第七周出现,由胚胎前软骨(precartilaginous)退行性变而来,长度随胎龄而增加,26周左右耳蜗导水管宽度与成人基本相似。

刚出生时,导水管短而直,位于内听道下方,几与内听道后缘平行,随着年龄增长,近颅内段逐渐变长,渐成“S”型。

发育成熟的耳蜗导水管位于颈静脉球上缘,内听道下方约7 mm处,下方紧挨舌咽神经凹,有舌咽神经通过。

在临床上,寻找耳蜗导水管外口时需避免损伤颈静脉球、岩下窦及舌咽神经,在找到耳蜗导水管外口后即不能再向下去除骨质,也就是说耳蜗导水管外口是手术的下限,其上方与内听道底之间是相对安全的。

屏障膜的有无

屏障膜位于耳蜗导水管近内口处,在脑脊液与外淋巴之间形成屏障,阻止脑脊液在生理状态下流向外淋巴。但是不同的学者报道不一致,有些学者认为存在,而有些学者认为不存在。

开放程度是否与年龄有关

多数学者认为婴幼儿时期耳蜗导水管大多为通畅的,随着年龄增长开放程度下降。但是也有部分学者耳蜗导水管的阻塞程度与年龄无关。

最窄处直径是否与年龄有关

目前普遍认为刚出生时耳蜗导水管短而开放,随年龄增长,随颅骨发育,耳蜗导水管逐渐增长,但其最窄处直径与年龄关系尚无定论。

2. 影像学检查  

目前对耳蜗导水管的影像学报道较少,检查以高分辨率薄层CT扫描为主。耳蜗导水管在影像学检查上差异较大,在不同CT设备扫描下影像学表现各有差异,且各学者的结果亦有很大差异。

此外,对于是否存在耳蜗导水管扩大这一解剖异常也存在分歧。

3. 功能   

内耳分为骨迷路和膜迷路,膜迷路里含有内淋巴液,骨迷路和膜迷路之间有外淋巴液,两者之间互不相通,内淋巴液产生于蜗管外侧壁的血管纹,为一盲性管道。

耳蜗导水管沟通于外淋巴及蛛网膜下腔之间,管腔内充满外淋巴液,外淋巴液与脑脊液除电解质有差异外其余成份相似,外淋巴液可能来源于脑脊液,经耳蜗导水管输送至内耳迷路。

目前对于耳蜗导水管功能尚存在较大争议的就是关于“耳蜗导水管阻塞是否引起内耳损伤”,但是普遍认为它有以下几个主要作用:

平衡压力

耳蜗导水管在平衡内外淋巴液及脑脊液之间的压力起到重要作用。

当管腔通畅时,管内液体的流动与脑脊液压力、体积、管长及直径的四次方呈直线关系,其中管腔直径对液体流动影响最大。

管腔较小时,可缓冲脑脊液的压力波动对内耳的影响,从而起到保护作用,但两者之间压力平衡需要较长时间,这一过程中有可能引起内淋巴积液而影响内耳功能。

当管腔较大时,中耳压力变化能迅速通过管腔传递至颅内,从而减轻对内耳的损伤。

当手术或硬脑膜穿刺等引起脑脊液压力降低时,外淋巴液与脑脊液的压力差使得外淋巴液经耳蜗导水管流入蛛网膜下腔,从而形成内外淋巴液压力差,使得内淋巴液代偿性增多,从而引起听力损失。

防御作用及感染途径

耳蜗导水管可能对内耳代谢物质的排出起重要作用。外淋巴为内耳毛细胞提供氧和营养物质,导水管的阻塞可引起外淋巴内代谢产物不断堆积,继而影响内耳感觉细胞。

总之,耳蜗导水管为走行于岩骨深部的小管,外口较宽大,而内口狭窄,近内口处最狭窄,连接鼓阶与蛛网膜下腔,可能对维持淋巴液压力平衡,保护内耳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临床耳科学及影像学的发展,人们对耳蜗导水管的解剖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耳蜗导水管已成为侧颅底手术的重要解剖标志。

但因耳蜗导水管管径狭小,影像学对其内口与峡部的显示仍然欠佳,内部结构如屏障膜等无法从影像上辨认,对其功能和临床意义的研究有很大的局限性,存在较多争议之处,尚有待于进一步的形态学及临床研究进行论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