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往事|20年前的保定街巷:兴华路、淮军公所、老城墙……

 藏书胜似藏金 2018-07-07


何为靴城



靴城乃保定别称。缘因城墙基本方形,唯有西城南部向外凸出,状如靴子,故得名。寓意保定地处京畿要地,守护京师,顶天立地,踏平艰难,阔步向前!




 



本期微信由保定中冀兴达广汽菲克汽车特约编发。品鉴热线:0312-5999066


20年前,大概是1998年的秋天,在保定开始旧城改造的时候,许多老城区的建筑面临彻底拆除。那个时候的黑马(毕冰宾)先生,用自己的相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资料。

本期刊发的主要是兴华路、淮军公所、老城墙,为了便于回忆,配上图片。

1、兴华路

兴华路,东西走向,现在这条路东起南大街(今莲池南大街),西至恒祥南大街,印象中过去是止于南唐家胡同。原隶属于南市区永华路街道办事处。

明代洪武初年,清苑县署建于此街,西端路北(即永华南路小学院内),曾为旧县署和司狱故址。因此段路位于旧县署之东,又名东县街。自民国二年(1913年)县署迁至府署,始称旧县街。日本投降后,改称民族街,马家胡同、余庆里合并于此街。1951年改名兴华路。

兴华路清河道署附近路段。此图是由东向西拍摄。清河道署位于兴华路北侧,门牌是3号。这里是全国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道台衙门。最早是清代的地方政府行政机构,民国时期成为军阀王占元公馆。1937年“七七事变”后的日伪时期,由伪保定市政府占用。新中国成立后,河北省供销社、河北省档案馆入驻。上世纪70年代成为民居。

图片左侧的二层楼房,曾经是刘三狗肉馆。

上面这张图片,是由西向东拍摄的。从这张图片上可以看到此楼和清河道署的位置。

刘三狗肉馆曾经风靡一时,成为保定美食。其广告语独居特殊:我是刘三开的狗肉馆,可不是刘三狗开的肉馆啊!不知道这是哪位高手的创意?

当年,就是在兴华路这个小楼上,经常举办各种笔会。图为冯鹤菁(左二)正在创作书法作品。

如今的刘三,搞起了文化产业。

不知道这是兴华路上哪个院子,入院的门口被占去三分之一垒上了小房子。

右侧的大院子不知道是兴华路哪个院,左侧的街牌像是“任家胡同”。

2、淮军公所

作为一条路,淮军公所是东西走向,东起唐家胡同南口,西至环城西路(今恒祥南大街),路长278米,宽3米,沥青路面。原驻有淮军公所小学(小学旧址原为九圣庵),“文革”时期曾改名为“兴无”小学。原隶属于原南市区永华路街道办事处。

清光绪九年(1872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率其所属淮军驻保,于此建淮军公所,该街道始以淮军公所命名。1969年改名兴无街。1981年复名淮军公所。小南门西街居委会曾驻本街24号。

作为一条路,淮军公所的资料较少。作为一个“所”,图片倒是挺多。

这张照片拍的是淮军公所大院西门。该门位于环城西路(今恒祥南大街)路东,路西侧是体育场。

这是进入淮军公所后向东直行的一个院落,门头上的五星是显著标志。

淮军公所及九圣庵图。

这应该是淮军公所院内的某一个院落的情景。这个院子可是够满当的。

这张图片感觉距离刚才的马头墙不远。长长的防火过道,极具徽派建筑特色。

那个年代生活的场景。图左面可以看到用砖圈起来的石榴树(也许是其它树),大缸摆放在石头上,也许是那个年代盛水用的。

这张图片应该是从淮军公所南部偏西位置向东北方向拍的。高大的马头墙矗立着。

这里被称作“月亮门”。这两张图片结合起来比较完美,既可以看到天,也可以看到地。这是淮军公所最具特点的建筑造型。

这是保定画家王亚男(详见链接)创作的钢笔画。他是土生土长的保定人,他爱这里的一草一木,更爱这里的人。历史的沉淀,给这座古城遗留下来一批珍贵的文物古迹。他作为一名绘画爱好者,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出家乡的景物,让大家通过作品记得住淡淡的乡愁。

淮军公所是在北方极为珍贵的徽派建筑遗存,为中国'近现代优秀建筑“,非常有代表性,尤其精彩的木雕。这是也王亚男到这里的创作原因之一。

延伸阅读王亚男

王亚男,别署亚南,号静云斋主人。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国画艺术家协会彩墨画院副秘书长、宣传部副主任,中国彩墨山水艺术沙龙副会长,全国邮政书法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美协会员。书法作品曾在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举办的纪念抗战胜利中华当代艺术家作品展中获奖,绘画作品曾荣获由澳洲中国书画艺术学院和石家庄国际交流中心联合举办的“庆祝中澳建交四十周年大型书画摄影展”金奖,入选中加建交四十周年大型书画展,作品入选《当代华人艺术经典》大型资料文献。

3、老城墙

老城墙是靴城保定悠久历史的见证。1984年6月,古城墙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市广播站(今靠近保定银行天威路支行附近),南至距墙基约20米,西至人民公园(今动物园)西门,北至环城南路(今天威路)。

历史感油然而生。树木从城墙的缝隙和根部长大。

城墙上的砖,已经脱落了许多。当年的孩子们,是可以从某些位置攀爬上去的。

城墙上的铁塔,许多人还是有记忆的。如今,已经矗立起了更高的某通信公司的新塔。

城墙,树木。

有朋友提出,保定城墙上的“烽火台”值得突出一下。于是,网上找来一张图片。

拍摄者黑马先生介绍

黑马,在《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释是:“比喻实力难测的竞争者或出人意料的优胜者”。本文中,“20年前的保定”的拍摄者黑马先生,是翻译、编导、写作者。他本名毕冰宾,1960年生于靴城保定,山东籍,现居北京。曾在向阳小学、保定三中、河北大学求学,后在福建师范大学获英语硕士学位。

毕冰宾先生曾作为英国诺丁汉大学劳伦斯研究中心访问学者、美国勒迪希国际写作之家访问作家,在德国、澳大利亚和捷克的大学开过讲座。出版劳伦斯作品译文十余种,包括《虹》《袋鼠》《恋爱中的女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劳伦斯文艺随笔》《劳伦斯散文》和《《劳伦斯中短篇小说集》;另翻译有《劳伦斯传》和《劳伦斯绘画》。著有长篇小说《孽缘千里》和《混在北京》,两书均在德国出版德文版,书名分别是Das KlassentreffenVerloren in Peking;学术著作为《劳伦斯叙论集》;散文随笔集有《心灵的故乡》、《情系英伦》、《名家故居仰止》、《写在水上的诺贝尔》和《挥霍感伤》等。文学采访录为《文学第一线》。纪实作品集有《国际倒爷实录》。《混在北京》改编成同名电影后获第19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毕冰宾先生在河大南院外文系楼前留影。

2015年出版《劳伦斯文集》和《混在北京》插图版(人民文学出版社);随笔集《我们一起读过的劳伦斯》。

2016年出版散文集《北京的金山下》和《我的保定,你的诺丁汉》。2017年出版散文集《我的文学地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