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妙艳文谭 | “揭阳先生”在南宋

 风吟楼 2018-07-07



“揭阳先生”在南宋

作者 | 彭妙艳


梳理揭阳传统文化,发现人所熟知的“揭阳先生”,是一个必须深入发掘,认真研究的文化现象。于是日前写成小文一篇勾勒其中一个片段,话犹未尽,乃有面前这点文字在产生。

想从南宋说起。因为今人常说的揭阳,诞生于南北宋交替之际,而“先生”也于此时应运而生之故。



无须去翻查三坟五典,这里所说的“先生”,指的是古代那些教书育人者。在上篇文章里,我试图把做官的排除在外,后来觉得不太恰当。因为事实上,古代做官与讲学、做官与教书,没有绝对的分开,先生应是专业的教书讲学者,但也包括兼职、业余的那部分,是一个人员身份比较复杂的混合型群体,跟“绍兴师爷”那样专职幕僚不同。有感于此,本文拟包揽进先生这个范围的,除专职而没有功名的,也包括取得一定功名的,以更客观地反映历史真实。



“揭阳先生”的首位,以我所知,应是郑国翰。郑国翰字宁夫,揭阳蓝田都人,具体里籍不详。他与本县林大受,同为绍兴十八年戊辰科(1148)王佐榜进士,跟著名理学家朱熹为“同年”。释褐后历任莆田知县、兵部郎中,算是一个四品中级干部了。但根据县志本传所载,这时的他见“国事日非”,乃干脆致仕还乡,筑庄于蓝田都的飞泉岭(今在丰顺汤西),“集生徒讲学其中”。后人把这庄舍称作“蓝田书庄”。至于所讲者,当是当时非常时尚的朱熹理学吧,因为同时潮州都有好些人跑到福建去听朱熹的讲解呢,作为同科进士,其所受影响当会更深。不知某年,朱熹游揭阳,常居住于他的家里,并于书庄附近石壁题“落汉鸣泉”数字,这使郑国翰的声名更大,从其学者尊称他为“澹轩先生”。“澹轩”也许就是蓝田书庄的正式名称。而“揭阳先生”之名,也从郑国翰这里始有。



紧接郑后的“揭阳先生”,是王中行。中行系隆兴元年癸未科(1163)木待问榜进士,受官东莞知县。这位“慈祥恺悌,博学能文”的揭阳人,在东莞知县任上“以兴学崇化为首务”,具体表现是迁建县学,使当地“文风以振”。他所写的《迁学记》,还被收录于《广东通志》上。

文中写到,学宫的建设,目的在于为一地的“秀异”者提供以明伦为主,读史作文为“余习”的条件,使他们“目击心化”,“淬砺成就”为具备儒家道德的人物。县志本传中记其“以兴学崇化为首务”即依此而来。这也就使揭阳先生的教育观以人品、人格造就为首要得到最早的揭示。“明伦”为首务,“读史作文”为“余习”,这种教育思想贯穿于揭阳先生授业解惑的始终。



这里不能不提到曾经特意跑到福建向朱熹“问格致之要”的渔湖处士郭叔云子从了。他与朱熹的问答24条,就收录在《朱子全集》中。这位受到朱熹指点“一意实践不为虚文”的乡间知识分子,是宋代疑经的著名学者之一。除编著《宗礼》、《宗义》诸篇外,更时聚族人于宗会楼讲程朱理学,是朱熹理学在岭南的最早传播者、践行者。郭棐《粤大记》中对他的理学贡献给予极高的评价。

这些似乎可以说明:揭阳先生团队形成时间早,教学思想起点高,文化传播贡献大。是揭阳贤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于南宋以后的表现与成就,则留于后文续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