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厚积薄发?请不要以“积”的勤奋来逃避“发”的懒惰

 政玮飞翔的心 2018-07-07


另有某公号,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古今中外,无一不通,军事财经,信手拈来,基本下一年的天气掐指就算出来了。 在这样的公号面前,你不得不一次次的感觉到自己的无知。 我只能说你们城里人也太会玩了,感觉我不回农村是对不起我那点残留的智商了。


其实我看基本每一篇微信公众号阅读转发量大的此类文章都有套路。 在这篇文章指出罗胖不过是贩卖焦虑的时候,其实它也在引发观者的焦虑,这个焦虑是你看不清那个贩卖焦虑的焦虑。 


对于解决方案的产品来说,通过引发焦虑来贩卖自己的方案是一种成功的营销方式。这中间的核心要点其实就是:你有病,得治,要治病,我这里有方子啊。 首先一定要观众感觉到自己的无知,感觉到自己有问题。 没有病,或者不认为自己有病的人是不需要医生的。这就能理解为什么现在体检是一门大生意了:你不去体检,有可能不能早期查到自己的毛病,就可能错失治疗的机会,这样的焦虑是实实在在的影响了大家的。 


**如何学习的药方

文章也开出了学习的四个药方,其实基本是不错的。 不过我也对学习来开一个最简单有效的药方必须以输出来带动输入的学习是最有效的。 这个也不是我的发明,在1946年,美国人艾德加.戴尔(Edgar Dale)就提出的理论,教授给他人Teach Others是最有效,学习内容留存率最高的学习方式。换句话我们可以这样说:


如果你不准备去教授别人这门课的知识的话,你根本就学不好。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不想当老师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中国人讲究厚积薄发,但我要说:请不要以“积”的勤奋来逃避“发”的懒惰,不要以输入的勤奋来逃避输出的懒惰 厚积薄发,最后变成了厚积不发,其理由往往是,厚积薄发,没有积累,哪里来的发呢。 很多人为了逃避“发”,是愿意找任何类似的冠冕的理由的,甚至他们愿意花更多的精力在形而上的批判“发”的浅薄和无知上。 


**输出的方式:

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如何输出,教授别人的时候,我们可以大致分为三种方式:

原样转移:

将学到的知识根据原有的体系结构来做尽可能不变的传达。 

梳理重构:

将得到的知识,结合自己之前的所学和所思,重新规划一个知识体系,通过转换翻译的方式来传达给其他人。 

剖析批判:

例如我准备输出一篇批评拾遗的这篇文章,其实我比一般读者要读得更深更透,更加动脑分析他提供的信息, 而这其中自己的思考又更加的深入。 同理,拾遗批评了那些知识付费的平台和课程,他可是比一般人对这些平台的运作要了解的更多的。 


我们学习是有目的的,尤其是成年以后的学习,基本都是为了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来就事论事的学习。以输出,教授他人,立刻现学现用的方式才是最有效的。 



**输入的方式:

大脑书架理论:时刻想着输出,先建立适应输出的系统结构再输入


大脑里面的知识可以比作书架上面的书,我们需要给书架分好类目,如果没有书架,或者书不分类目,即不构建系统结构,随意的堆放,那个叫废品收购站。只有进行了精心的挑选和分类,才是知识的图书馆,才是人类知识的源泉。 

自己不建立好自己的大脑书架,如何教别人呢,好比别人来借书的时候,你能够最快的速度从大脑书架中抽取一册给他吗?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先看书,再整理到书架上,而是要先有书架,知道书在这个书架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再去学习。 


如何搭建自己的大脑书架

1. 职业

这个很好理解,你的工作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就去构建这样的结构。

2.  兴趣

书架的搭建,要根据自己的兴趣来。 知识点好比一本本的书,都有其各自的用处,你必须知道你喜欢哪一类的书,不符合自己希望构建知识体系的书千万别放。


很多人这里要提出疑问,如果我连这门课都没上过,怎么可能先建立这门课的知识框架呢。 这里首先要利用的是自己的逻辑分析能力,利用自己对周边知识的了解和自身的经验来做一个大致的构架,快速的阅读书本的目录或者是课程的大纲,结合自己的逻辑分析,先建立一个知识的系统框架是完全有可能的。  当然,这个系统框架的结构是可以随着学习的深入做出变化和调整的。其实说到最后,不要拒绝你的大脑书架上真正需要的书籍,但是在输入之初就着眼于把他们整理好,系统化,才会是你的知识体系。 


**应对知识碎片化的时代和生命的短暂


我们不停的迷恋所谓新的观点和知识,其实,往往这些论点我们的前辈们已经做了更为深刻的阐释。 但是往往大家喜欢吃别人嚼过的吐出来给自己吃,现代大量的知识碎片其实都是这种情况。


有了大脑书架,就不怕碎片化的知识了。因为你在摄取相关的碎片化知识的时候, 你可以把你自己需要的碎片化的知识直接放到你的大脑书架上去,放到你自己构建的知识系统里去,你应该清楚的知道这个知识点在你的知识系统中的位置的时候再去输入学习。 同时你也才知道你缺什么,才能知道补什么。 否则,你的大脑中最多只有一堆杂乱的知识点,并且如果不形成知识的逻辑结构加强知识点的联结,这些所谓的知识点会迅速的灰飞烟灭,消失的速度绝对会超过你的想象


着眼于输出来建立输入知识的框架,与根据输入来缓慢积累自发形成的知识框架是非常不一样的。这个方式假设了具体到某个知识点的输入其实是接近无限大的,例如:对历史的研究已经是汗牛充栋了,如果你只是泛泛的觉得自己要学习点历史就跳入了历史知识的汪洋,你肯定一辈子都游不到岸边的。不着眼于输出,一定会迷失学习的方向。 


其实对于以输出来带动输入的学习方式,最核心的认识是认可了有涯之生,与无涯的学问之间的关系。大家都知道人类大脑其实并没有完全开发,但是现在以AI的发展速度来看,基本上一般人的大脑也就来不及再深度开发了。


大脑书架是非常有限的, 不着眼于输出来搭架自己的知识体系,无差别的输入带来的一定是顾此失彼。 要输出一篇艺术史或者科技史的文章,同样需要输入历史知识,但是这中间的差异是非常大的,不做差别的输入中国通史,可能永远也输出不了你要的表达, 这也是很多人无法输出的根本原因之一。 你的大脑,不可能放下前人积累的全部知识,哪怕是比较窄的一个方向。


最后总结一句:如果你没有准备好“发”,请暂停“积”,否则你很可能一无所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