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险恶的生存环境下,该怎样保持对生活的爱?

 板桥胡同37号 2018-07-07



一九三八年11月9日至10日凌晨,在德国和奥地利同时发生了纳粹对犹太人有组织的屠杀事件,史称“水晶之夜”事件。


01


紧接着,排犹浪潮一阵阵凶猛袭来,深处欧洲的犹太人的境遇越来越糟,先被隔离,带上代表犹太身份的标记,然后被装上列车运往集中营残害。


这些巨变不是一天发生的,它是一步一步发展而来的。当时欧洲的很多犹太人还抱有幻想,他们总以为事情不会坏到那个地步。所以一直犹豫,不知道该走还是不该走。


在当时的欧洲,有一个叫做克劳斯纳的犹太家族,同样卷进了这场排犹风暴的漩涡之中。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欧洲,对欧洲尤其是德国和俄罗斯的文化渊源,简直崇拜得五体投地。


他们自认为已经和欧洲的文化融成了一体,它们把自己想象成是欧洲文化传统的一个部分,没有觉得自己的犹太身份与那个环境有什么格格不入的地方。


排犹的浪潮正在以德国为中心,向大半个欧洲汹涌的扩展。欧洲成了犹太人的梦魇,克劳斯纳家族因为犹豫付出了血的代价后,在纳粹大规模屠杀犹太人之前,一小部分人幸运地逃到了巴勒斯坦。


逃到巴勒斯坦的克劳斯纳家族渐渐扎下了根,家族中一个叫阿里耶的男人与从波兰逃亡至此的犹太女孩范妮亚相识相爱,带着各自沉重的过去进入了婚姻和家庭生活,1939年在耶路撒冷诞下了一个日后对以色列和犹太民族产生巨大影响的男婴——阿摩司·克劳斯纳。


在这样一个充满了复杂又变幻无常的时代背景里,注定了阿摩司会生活在爱和黑暗的紧密交织之中,他的一生也注定要经历各种各样的痛苦和磨砺。


在他12岁那年,阿摩司的妈妈范妮亚因为大屠杀带来的痛苦让她患上了严重的忧郁症,最后抛下了深爱的丈夫和儿子,吞下大量安眠药自杀了。


15岁时,阿摩司因为叛逆离开父亲,离开耶路撒冷,前往以色列集体农场基布兹务农,并将自己的姓氏改为“奥兹”(希伯来语意为“力量”)。


经过不懈的努力,奥兹先后获得希伯来大学文学与哲学学士、牛津大学硕士和特拉维夫大学名誉博士。在获得大学学位后,回到基布兹任教,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


1967年,38岁的阿摩司·奥兹作为以色列国防军士兵参加对埃及的“六日战争”,而后又在戈兰高地服役,退役后进入大学成为一名教授,一边教课,一边创作。


在一个特殊的历史环境和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奥兹,并不想成为作家,在他的印象里,作家“会像蚂蚁一样被杀死”,他想要成为一本书,不管这个世界如何想要消灭一本书,它都会以其他形式留存下来。


于是在63岁那年,奥兹以自己的经历为背景,创作出了一部惊动世界的伟大作品《爱与黑暗的故事》,它被翻译成45种译本,在国际上获奖无数。


这本书并不像凯尔泰斯的《无命运的人生》或阿伦特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主要是与集中营、纳粹党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有关,在这本书里,关于集中营和大屠杀的篇幅并不多,奥兹提到的时候也是零零散散,语焉不详。


奥兹在前言中写道:“假如你一定要我用一个词来形容书中所有的故事,我会说家庭。要是你允许我用两个词来形容,我会说不幸的家庭。”在家族史的背景之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沉重历史。



02


在《爱与黑暗的故事》这本书里边,奥兹笔下的爱包括了爱情和亲情,但又远远超过了这个狭隘的范围。奥兹笔下的爱有点像那个中国的水墨画,滴下去的那一滴墨水,它仅仅只是开始化开来的那一大片了,那才是真正的景致。


对于一个人,一个家族和一个民族生存来讲,最重要的因素不是肌肉、不是物质,而是爱的本能。有人说,人生就是悲喜交加,且悲剧会远远多于喜剧。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坎坷是常态,顺境反而稀缺。


无论这个人心中有过多少伤痛的记忆,无论一个家族遭遇怎样的磨难,也无论一个民族的历史上发生过怎样的风云变幻,爱的力量还是大于黑暗的势力。也就是说,无论生存的环境怎样的险恶,依然保持对生活的爱的本能,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奥兹回忆,母亲范尼娅总是把家里整理得干干净净,每一样东西都摆在应该在的地方。母亲会用缝纫机缝制出漂亮的窗帘和被服。她自杀之前做的最后一件事情就是把床单和桌布熨得平平整整。


他们一家人看望朋友或者亲和生日的时候会买上一束菖蒲,尽管过后他们又很内疚,因为那个价格只能给他们带来最多四天的享受。书中最传神的一段描述,是关于他的奶奶的,在耶路撒冷居住了25年,极爱干净。

 

在那个尘土飞扬,缺乏基本卫生条件的简陋环境里边,她一刻也没有松懈对灰尘对细菌的那种高度警惕性。她每天用消毒药水喷洒家里的每一样家具,每天都逼着丈夫,百般不情愿的一早就要起来煮水果和蔬菜。


奥兹说奶奶用煮水果蔬菜的方法,每天要煮自己三次,也就是说要洗三次热水澡。大家别忘了,那个时候水和电都是奇缺的,一个人一天洗三次热水澡是个什么概念?一个人在这样的环境里,依旧一丝不苟地保持着对生活品位的追求,那是热爱生活的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


除了依旧保持对生活品位的追求,奥兹一家人在这样艰难的生存环境里,保持了对知识学养的高度尊重。贯穿克劳斯纳家族的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他们对文化对学养的那种崇敬和酷爱。


酷爱,与热爱不同,热爱是有条件的,但是酷爱几乎是不顾一切的。所以克劳斯纳家族跟那些追随犹太复国主义梦想纯粹是为了理念,而来到巴勒斯坦的人,在心态上还是有些不同的。


奥兹小时候的家里到处是书,父亲阿里耶能用十六七种语言阅读,能说十一种语言,都带有俄国口音。母亲讲四五种语言,能看懂七八种。奥兹在书中写到:


当他们不想让我听懂他们的谈话时,便用俄语或波兰语交谈,多数情况下不想让我听懂。当母亲偶尔当着我的面用希伯来语提到大众马时,父亲便会愤怒地用俄语朝她咆哮,这是怎么了?没看见孩子就在那吗!


出于文化方面的考虑,他们基本上读德语和希伯来语。只是他们只教奥兹希伯来语,也许他们害怕懂多种语言,会使我受到奇妙而富有杀伤力的欧洲大陆的诱惑。


父亲阿里耶先是在当时波兰的维尔纳大学获得了学士学位,后来在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攻读的是历史和文学的专业。


这个专业在当时非常热门,全世界有很多出类拔萃的犹太人才从各地涌向耶路撒冷,校园里出现了一个很特殊的现象,那就是说杰出的学者的人数远远超出了学生的人数。


当时大学任职的教师兜里边都揣着著名的欧洲大学的金光闪闪的文凭。相比之下,奥兹的父亲,阿里耶手里拿的是波兰的、耶路撒冷的这两个蹩脚的文凭,无法进入学术圈子,他只能在一家大学的图书馆做资料员。


但是阿里耶一辈子都没有放弃他的学术梦想,所以他这一辈子都感觉怀才不遇。阿里耶日子虽然过得辛苦,但他始终保持着对文化的敬畏和兴趣。他最擅长的是词源学,对每一个词都能信手拈来,随口就说出它的来源、词根本意和延伸的意义。


每天晚上他都会坐在家里那个25瓦的昏灯之下,读那些永远也派不上用场的书信,写那些永远也不会发表的论文,尽管他知道今生今世他都是无望进入学术圈子。


别忘了,那可不是一个高枕无忧,可以任性地追求闲情逸致的年代,那个叫以色列的国家,刚刚诞生,还处在婴儿期,住房不够,水不够,电不够,面包不够,奶酪不够,唯一一样过剩的东西是敌人。 



03


“携书犹历三千世,无书唯度一平生”,通过《爱与黑暗的故事》这本书,我们了解到奥兹的家庭、民族和国家经历了苦难。


这种苦难让他深刻理解了家园的意义,在爱和黑暗中间,他选择了用爱来化解苦难,战胜黑暗,并且爱和黑暗交织中,在险恶艰苦的生存环境里,依旧保持着对文化学养,对生活品位的热爱。这并不是一件人人能做到的事。


熟悉爱智书院的朋友可能已经注意到了,爱智书院近期推出了“致敬经典”的解读课程,旨在通过“名家带你读经典”的方式,一起感悟中外经典带给人类的力量。显然,阿摩司·奥兹的代表作《爱与黑暗的故事》不容错过。


爱智书院很荣幸地邀请到了著名海外作家张翎作为《爱与黑暗的故事》的解读嘉宾,她兴奋的说“这是她近十年来读过的最棒的小说。”虽然这本书篇幅巨大(共分62个章节,有542页),但张翎老师特别强调:


这可不是一本乏味的书!书中关于家族,关于历史的许多重大的事件,被他举重若轻地化解为无数黑色幽默的小片段,让你看了想笑,笑完了之后,你才体会到,其实,你本应该哭的。


从没有一部小说让她一读再读。而且特别感到兴奋的是,刚刚完成的惊心动魄的以色列之旅,使她对这部小说有了新的认识,她在解读音频开始就提到:


我们刚刚离开戈兰高地,那边伊朗的火箭弹就过来了,几乎让我产生了一种战地记者的错觉。想起奥兹在1973年的阿以战争中就在这里做过战,我总感觉我的脚底下踩着的是他的脚印,心里就有一些莫名的激动。


这趟以色列之旅使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形成的一些印象得到了印证,也经历了一些颠覆。


在音频中,张翎把以色列的历史和现实与主人公家族生存的背景结合起来,从她的娓娓道来中,我们仿佛来到了遥远的中东,踏上了那片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世代抗争的土地。


以色列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界,在圣经中被称为牛奶与蜜之地。但实际上,以色列是个地理十分贫瘠的国家,遍地都是沙漠、岩石或者裸露的山地,自然条件极其恶劣,水源奇缺,全国境内只有一条约旦河流过。


这也是为什么黎巴嫩、叙利亚、约旦和埃及等相邻国家总是要为约旦河水的使用权打的你死我活。在以色列人们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我们整天要跟沙漠打拉锯战,只要懒惰一天,我们今天从沙漠手里夺过来的绿地,明天马上就要被沙漠吞掉。 


张翎老师深情地讲到:


这个国家面临的敌人,除了贫瘠的地理环境之外,还有险恶的邻国,以色列周围的每一个国家都是他的死敌,就连那些因为二战的大屠杀而一直对犹太民族心怀愧疚的欧洲国家,在以色列和邻国发生冲突的时候,也常常不站在以色列一边。


为了防备邻国的突然袭击,以色列18岁到21岁的年轻人都必须服兵役,街头都是那些稚气未脱的持枪的军人。


以色列城市里边的房子都是小矮楼,都是用当地的石灰岩铺的面,那个土黄土黄的,为了防备枪弹的袭击,窗口故意做得很小很窄。但是就在这样的楼房和街道上,依旧可以看见一家又一家的咖啡馆酒吧餐馆花店。


这里,每天都有可能发生战争,每天都有可能死人。可是生活并没有因此而停顿。 可是就在那里不远的地方,就有一座以色列最好的酒庄,外墙呢是鲜花环绕,里边装饰那个豪华,我们就被邀请入内在光闪闪一尘不染的吧台上,享用了以色列最好的红酒白酒和甜酒!


你真是很难想象,在这个险象丛生的环境里,竟然会有这样一个小资情调的去处。而奥兹笔下的场景却是半个多世纪以前的是书中的生存环境跟现在相比应该是简陋艰难许多。奥兹的主人公和我看见的人们一样,在随时可能丧命的环境中,他们会依旧一丝不苟地追求着生活的品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