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空的奥秘

 昵称11935121 2018-07-08

在解释这些有趣的现象与未知事件前,我们先来了解下关于时空的概念。

按目前人类的所普遍接受的观点,我们生活在一个三维的空间里面。这个空间是一个由长,宽,高三个维度构成。一维空间呈现直线性,只被长的一个方向确立。由两个方向确立的空间模式是二维空间,二维空间呈面性,被长、宽两个方向确立。三维空间呈体性,被长、宽、高三个方向确立。

三维空间里面“存放”了一切我们可以看的见有形物质,包括我们的身体,各种大大小小的星球组成的“宇宙”等一切能够被我们所能直接看到的或“被证明”的物质(原子,分子,粒子还有很多被我们冠以希奇古怪名称的物质)。

一个很遗憾的现实就是,目前我们人类的一些科学研究的方式,成果均停留在三维空间的框架以内,我们对于人体自身的研究,对地球构成的研究,对宇宙外太空的探索,我们偏执的用一种叫“数字”的方式去证明其内在逻辑关系及合理性。当然这一切也无可厚非,我们用以寄托的物质形体均“储存”在这个这里。

幸运的是,一次“程序”的出错造就了爱因斯坦。在他的《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中提及的“四维时空”概念。时空的关系,是在三维空间的长、宽、高三条轴外又加了一条时间轴,而这条时间的轴是一条虚数值的轴。

四维空间的时间轴已经超脱了有形物质的范围,时间的轴是一条虚数值的轴。我们可以用感官去感知,却无法知道他究竟存在于那里。同时爱因斯坦也清楚的告诉了我们时间轴与三维空间的关系,时间轴决定3维空间的物质形态,时间轴稳定不变,我们所感知的三维世界保持稳定,时间轴的变化将导致三维空间的变化,换句话说,时间轴才是我们赖以寄托的物质形体的决定性空间。

人类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更为糟糕的情况来了。我们在用数字论证3维空间的一切物质的存在形式,却开始在这条偏执的路上越陷越深,一个简单的现象是我们试图用数字的方式去制造一些3维空间的稳定形态物体来改变四维的形态(比如我们一直在研究超光速飞行器等)这种行为和我们试图通过计算,用多大的力气就可以一拳打破包围在我们周围的空气一样荒谬可笑。

二元空间-阴阳理论与物质反物质

四维空间的稳定性决定三维空间的存在,而我们知道构成三维空间的基础是二元世界,这可以在世界各地的宗教,神话传说中找到印证,在易经以及道德经中关于二元世界我们最直观的表述是阴阳学说:万事万物皆为阴阳,阴阳互生,所有的事物都符合阴阳规律和结构,就像人出生(聚合),然后死亡(消散), 阴阳的位置是不断变化,周而复始的。

现代科学研究也证明了二元空间理论,我们的世界是由物质与反物质构成,任何一样我们可以看的见的物质一定存在对应的反物质,二者结合将导致物质的消失。同理,我们所谓的“宇宙”也存在“反宇宙”如果二者结合我们赖以存在的三维空间就消失了。

简单了解二元世界,三维空间与四维时间轴的概念后,我们会发现,目前我们引以为豪的一切科学研究发现都局限在这3个空间内,之所以我会反复提到目前科学的局限与荒谬是因为我们相信的一切真相,我们所谓的人类智慧结晶的知识都建立在一种叫做“数字”的东西的基础上。我们对四维时间轴的描述通过数字来证明,我们对二元世界的感知用1与0来表达。我们用数字来分析寄托在三维空间身体的构成,并重新组合成很多我们称为高科技的物体,数字成为我们感知世界的基础与方式。带来的结果就是我们离这个世界的真相越来越远。

现在我们一起把数字这个概念从我们的感知中清除,我们来看看这3个空间是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导致我们身上与身边的有趣现象与未知事件的发生。

当我们把数字从我们的感官信息中清除后,我们站一个全新的时间维度来看眼前的三维空间,你会惊讶的发现,除了你此时此刻的感官外的我们曾信以为真的发生在三维空间的事件全部消失了。如果你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那么简单点说,其实我们信以为真的历史,我们的过去,现在,将来都是不存在与不真实的幻象。世界的全部就是你此时此刻的感官所感知的一切。如果你感知一粒沙子,那么整个宇宙其实就在这粒沙子中。所以一旦你处于一个正确的时间轴的方式来看三维空间,宇宙世界可以很大,大到无穷大,也可以很小,小到一粒沙子,一个粒子。他取决于你此时此刻的感官所感知。

作为普通的绝大多数人是无法把数字从我们的感官信息中清除的,因为这是开篇我所提到的那个为我们在不断更新的信息的“人”的刻意安排。

现在我们来看看刚刚出生的婴儿。在婴儿的感官信息中是没有数字的,所以他不知道时间在1896年,发生了《中俄密约》签订,第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举行,铀的放射性发现原子核物理学诞生等等历史事件。他不知道地球,非洲,风雨雷电,他也不知道什么是过去现在未来,甚至他不知道爷爷奶奶父母是什么,世界宇宙对他来说是也许是一粒沙,一滴乳汁。。。。也许只是眼前的一副图片。

我为什么一再提到数字,这是因为这是我们目前用于表述时间的唯一方式,而我们知道的是,我们一直偏执的数字目前都不足以完全解释三维空间的构成与发生现象,而现在我们却用以更高的四维空间的唯一表述方式,这难道不是很荒谬吗?

所以一旦我们把时间轴与数字分开以后,我们会发现时间与我们身处的三维空间并不是按我们思维中的运行方式--万事万物是连续的,在不断向前运动中朝更高的方向发展,我们的未来与现在还有过去是连贯的,可以象一本书一部电影一样完整的剧情。真实的宇宙与三维空间的影象其实就是你此刻感官中的图象,是一幅静止的图片。一幅关于你此刻所以看到与感知到的任何东西的图片。那些关于你的过去,你的朋友,你的家人,你的未来都在这副图片中

可能写的有点严肃了,那么来点轻松的,结合上面时间轴与三维空间的关系问题我们来讨论下时空穿越的问题把。

前面我说到,四维空间的稳定性决定三维空间的存在,我们现在通过一组组连贯的数字来标记时间的运行方式。用这种方式构建的稳定性决定了我们感知到的三维空间的物质也是按照这种数字标记的连贯性方式存在。但事实上时间的真相并不是以连贯的数字方式前进,而是以一种螺旋震动的方式存在(这个在后面的关于二元世界运行方式的篇幅中会有详细的描述)。

我们知道,极高频率的震动会导致我们所看见的物体发生移动弯曲消失等变化的现象,而二元世界(阴阳或物质反物质)运行方式恰恰是通过一种螺旋式的震动方式相互作用,这就也是时间,三维空间(包括后面回提到的更高级别的维度空间)真实运行方式。

所以一旦我们自身的反物质(就是另外那个看不见的我)与物质(三维中的我)按照一定的频率互相作用,当这个频率与时间轴的某个震动频率吻合时,我们就置身在与时间轴吻合的三维空间中,我们的感官所感知的将会是那一刻的表象。我们将回到我们的过去或将来。我们真正来到爱因斯坦的四维世界,自由的穿越在我们的前世今生。

在解释时空穿越时候,我们知道,时间(四维时间轴)的运行方式并不是以目前我们所认知的连贯的线型前进方式进行。而是以一种螺旋式的震动方式相互作用。了解这点至关重要,因为他将彻底颠覆我一直以来对世界宇宙(三维空间)的感知,有助于我们真正看清这个世界的真相。

极高频率的震动会导致我们所看见的物体发生移动弯曲消失等变化的现象,这在我们生活中是一个普遍为大家接受的观点。汽车开过导致桌上的一杯水晃动,玻璃杯发生轻微的移动,粒子对撞机将2粒小到我们肉眼看不见(感官感知不到)的粒子高速碰撞,巨大的震动导致宇宙空间的弯曲,让我们可以瞬间去到遥远的外太空(科学家称为虫洞)。甚至我们身边很多无法解释的离奇的消失事件(百幕大,穿越时间,灵异事件,很多很多我们无法用目前科学解释的神秘事件)。而这一切的发生都是由于时间轴震动运行方式决定三维空间的运行方式。时间轴震动在我们的感知中产生对应的三维影象。当我们的身体震动频率与时间轴某刻震动频率一致,我们将发生穿越。

当你已经接受时间轴与我们赖以存在的三维空间是按震动的方式运行,而不是你所熟知的时间是一条缓缓流动的河,人生是一场有始有终的情景剧。你是否会感知到巨大的震动,你曾经坚守的伦理,道义,信念开始模糊,原来人生不是一串漂亮的珍珠项链,你在时间的绳子上将昨天今天明天按你感知的规律一颗一颗串成一串美丽的圆。时间的线消失了,你所谓的的昨天,今天,明天变成一堆散乱满桌的颗粒。每一颗都在散发着迷人的光芒,却无法组成你理想中的样子。

如果对于个体的你来说,时间轴的真相让你开始迷惘,那么对于我们人类几千年的智慧(科学,哲学,宗教。。。。)将是一次彻底的颠覆。原来我们一直在用一种错误的方式感知世界,我们千百年来努力试图揭开“我是谁?我从那里来?我到那里去?”这个人类终级命题,而得到的真相却是我们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的无解答案。我们被关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面,我们一直在苦思冥想如何打开通往外界之门,最后我们惊讶的发现门其实根本就是开着的。

当我们明白了四维时间轴的运行方式以及三维空间的表象时,现在一切直指唯一的一个终级命题:我是谁??

当我们接受这个真相以后,你就会明白,我们所感知的世界宇宙取决于时间轴震动产生的三维影象,而时间轴的震动并非是连贯的线型前进,这导致我们感知的三维影象也并非是连贯的线型前进。如果你不明白我要说的意思,那么简单点说,其实我们的每一刻所感知的世界都是独立的,完全不同的影象,我们没有过去,没有今生,没有来世。我们信以为真的的历史人物,事件是不存在的,我们坚信不移的进化理论是可笑的,甚至你的亲人,朋友,地球,宇宙只是你此刻的表象

三维空间在我们感官中显现的表象来源于时间轴的震动,那么时间轴是如何震动运行的呢?了解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先来了解下构成三维空间的基础,二元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