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不是药神》 | 未来这样的医疗方式才是最好的选择!

 三毛99 2018-07-08

近期一部热映的电影,刷爆了朋友圈——《我不是药神》



上映之后,各大影院可以说是爆棚。


剧情中的那句“谁家还能没有个病人,你就能确定你这辈子不得病吗?”抓住了大家的生活和内心。


那句“这世界上有一种病是无法医治的,穷病”让大家无法反驳。


如果让我评价这部电影,那这部电影就是一部具备社会意义、深刻话题性,又不缺乏黑色幽默的电影。


这部电影如果用一句话总结就是:讲述了一位小人物拯救中国慢性颗粒白血病人的“穷病”选择。


电影讲述的其实是慢粒白血病患者的自白。而他们为什么选择印度“假药”。


 

电影中的格列宁是瑞士诺华公司1990年生产的一种抗癌药,又名伊马替尼。主要针对的是慢性颗粒白血病患者人群。在伊马替尼商品化后,它就有一个新的名字——格列卫。他可以稳定患者的病情,可以让患者正常生活,但是需要终生不间断服用。


中国市场“格列卫”售价为23500元一盒,这对中国的普通患者来说,相当于要了他们的“命”。



而印度仿制药“格列卫”与瑞士“伊马替尼”的药效几乎一样,而且售价只要400元/盒。


但是“格列卫”仿制药并没有通过中国食药监局的审批,所以被国家认为是“假药”。并且市面上是买不到的,只能通过邮寄的方式来购买。而我们所谓的“假药”实际上是在印度经过批准的合法“真药”,只是没有取得中国相关部门的进口批准。


所以为了活命,大部分白血病患者都会选择印度“格列卫”。



在中国,对于2万多块一瓶的抗癌药,大部分普通患者根本吃不起。而印度的仿制药,500块钱一瓶,可以说是挽救了他们的生命。但是为了活着,这些东西在生命面前往往不值一提,只是我们要面对更多的困难和险阻。



在中国不仅仅只是进口抗癌药品受欢迎,也有癌症患者选择出国治疗。



中国患者为什么要去国外看病?


中国与海外癌症病人生存率悬殊。

在英国癌症病人的生存率是60%,在美国,生存率的占比达到了80%。相比之下,中国国家癌症研究中心2014年在《国际癌症杂志》上发表一项全国性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癌症病人5年生存率仅为30.9%。


中国国家癌症研究中心2014年《国际癌症杂志》调查结果


可供选择的疗法更多

国内抗癌药物更新太慢,以肺癌为例,目前国内基本还在使用第一代靶向药,但国外已经出现第三代,甚至第四代也已经在临床试验中。


医疗差距主要是服务,而服务却影响着生存率。

中国患者到海外就医,最满意的是能够跟专家有深入的沟通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诉求,让医生全面了解病人,从根入手,从而提高病人的康复率。总的来说,给病人一个良好的心态与环境,就是给患者最好的医疗方式。反而国内,大医院医生配比不足,只能流水线作业,往往顾得上病却管不了人,小医院技术不到位,只能往大医院推。如此循环,增加病人生存率将是一个难题。




在中国,对于癌症患者来说,很多时候,还是制度上、系统上的问题,才有了实际生活中的悲剧。但是现阶段中国的医疗制度也在不断的完善,例如电影中的“天价药”格列卫已经列入医保,给吃不起药的病人带来了“重生”曙光。

 

在海外医疗方面,早在2017年国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医疗和健康产业市场化医疗服务,这对于国内海外医疗产业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将国内医疗与海外医疗结合起来,打通渠道是最为重要的。


老百姓们怎么才能接触到海外医疗呢?

对于海外医疗,大多数人以为都是骗人的。不知大家是否记得前段时间的新闻:一位中国富豪花60万去乌克兰打“救命针”,我认为,这只是一种富人为了自己更好的生活质量而选择的治疗方式,这也不能说是一件坏事,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力所能及地提升自己的健康质量。


而对于老百姓,他们并没有这个能力直接选择这一种方式。但他们可以有另外一种方式,那就是远程医疗系统。


远程医疗系统

2016年是数字医疗的元年,其中“远程医疗”逐渐被国内大众所认识和应用,根据国家卫计委制定的“健康中国2020”计划,到2020年,中国将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目标;国家工作重点之一是远程医疗设备的普及工作,并加大在该领域的投入。

 

远程医疗系统,让患者直接与海外专家进行视频会诊,由国内专家进行对接,大大降低了人们的治疗成本,也降低了患者的经济压力。



对于海外医疗的未来发展,小编认为,主要是打通与国外的渠道,引入国际医疗资源与管理模式,建立会诊转诊体系,建立一站式海外医患远程平台这将是海外医疗产业的发展方向。



了解更多国内外健康信息,可点击公众号底栏[恒笙健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