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大一 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 新时代卫生与健康事业最根本的指导方针就是,要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伟大转折。健康已成为未来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主题词'。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是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盼和未被满足的巨大需求。 实现健康中国梦,是党和政府的责任担当与历史使命。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推动健康促进,创建人人享有健康的社会环境。同时实现健康中国梦,需要广泛发动社会和广大民众参与,推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群防群控,联防联控,共建共享。将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人人都应意识到并认真学会和做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病)遍布世界每个角落,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和生命,必须充分发动群众,开展应对慢病严峻挑战的人民战争。 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伟大转折,迫切需要改变医疗机构和人数众多的医疗卫生工作者的重治轻防,甚至只治不防的被动消极和消耗浪费医疗卫生资源的传统错误模式。弥合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预防医学日益加深的裂痕,彻底改变前不防、后不管、火烧中段、没病的等得病、得病的等复发的碎片化和断裂的服务链。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和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两全')。建立以心肺肾脏相关疾病的预防、康复、老年医养与全民健康一体化的健康服务机构、团队和模式,尤其是支持使这一全新模式落地和推广的付费机制与激励政策,是落实'两全'的'杠杆原理'最佳支点。 我最近反复在讲吴英恺、Puska和Cooper 3位医生的精彩人生,是想发动更多医生,尤其是学科带头人,从根本上改变理念,在伟大转折的关键时刻,转身投入慢病的预防与病后的康复/二级预防。医生与医疗机构的转型对实现慢病的防控和'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伟大转折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弥合裂痕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移,需从医学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入手,培养适应伟大转折的全新人才。全新人才应是既会治,又会防,既掌握生物医学技术,又会应用'双心医学'和'五大处方',会用非医疗干预和医疗干预有机结合的综合手段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 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伟大转折,一定要充分发动广大民众、患者和千家万户主动参与,实现两个主动和有效互动。第一个主动是将被动等得病和等复发,转变为主动出击,做好和做实预防与康复;第二个主动是通过针对群体的健康教育与个体化/处方化的健康指导和服务,培养和提高患者及其家庭参与临床决策、自我管理健康的能力和自信。创建专病患者俱乐部,如过好支架人生俱乐部、过好早搏和心房颤动人生俱乐部、过好心力衰竭人生俱乐部等,建立医患、患患和医医3个微信群,发挥可穿戴设备、远程医疗和互联网 健康的作用,落实全方位('五大处方')和全周期(建立医患互动的长期随访机制),是降低医疗成本、发动公众参与、实现医患和谐的中国创新模式,已经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以及广大公众和患者的真心拥护,为广大患者的人生带来了光明与希望。 我们要不忘初心,排除一切干扰,坚定不移地贯彻'时时考虑患者利益,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价值体系,把我国的慢病预防康复事业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推向前进,让慢病预防见实效,亿万人民健康得实惠,为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伟大转折共同奋斗! 参考文献(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