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讨喜与善治

 yangtz008 2018-07-08

纵观古今中外,善于治理、管理有方的人往往不讨人喜欢。


商鞅变法,十年间,原本一个穷乡僻壤、顽固不化的社会,变得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秦国从战国中的最弱、最被看不起的国家一举成为实力最强的国家;国家是治理好了,可是商鞅本人的下场呢?被五马分尸了。这是两千多年前的事儿了,这个例子之所以经典,是因为从那时开始,历史长河中前仆后继出现了多少个“商鞅”啊。


看近代,苹果的乔布斯,从公司创立初始就有不招人喜欢的名声。对员工要求刁钻,一丁点达不到他的要求就会批评甚至辱骂。他的同僚、公司管理层和其他股东都讨厌他,觉得他刻薄、不讲情面。他在公司里不受欢迎的程度,和他的产品在市场上受欢迎的程度,是多么大的反差啊,直至董事会实在无法容忍他,将他、公司的创始人,踢出了公司!


哪怕在小小的家庭里,一个严格的家长,与一个溺爱的家长,你觉得孩子会更喜欢谁呢?


相反,那些最终治国无方、或把公司搞垮、或让家庭沉沦、把孩子带坏的人,在管理者的位子上时,好多都是深得人心,被人赞不绝口的。


可是,真正有能力把国家、公司或者家庭治理好的人,常常不受欢迎、甚至被人讨厌,为什么呢?“良药苦口、忠言逆耳”这句古语,虽然简明扼要地概括了这个现象,可并未揭示良药为何苦口,忠言为何总就让人听起来不舒服呢?


商鞅要实行改革,就要厉行禁止,不守法的人不论权贵都要受刑,他在位期间,处决的犯人扔到河里,流的血曾将黄河染红。可以想象,他得罪了多少人呐。乔布斯是有名的完美主义者,他对产品、直至最微小的细节,都有极致的要求,和他一起共事的人哪有那么高的要求,于是一旦达不到,就会被他破口大骂。须知,惩罚人、骂人都是会被积怨的。


世上大多数的人、也就是被领导的人,都不愿意付出努力;可是,要想成功,就必须付出努力。这两方面从本质上就是对立和矛盾的。善治的人,用各种手段(主要是赏与罚),去驱赶鞭策那些慵懒的人付出努力。于是,管理者触动了被管理者懒惰的本性,极少人愿意被鞭策,更没有人愿意被批评、被指出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


或许有人会问,这样的结果是不是因为:好的领导者可以享受到成功的果实,而被领导的人分享不到,既然享受不到成果那么自然也就不愿付出努力呢?这确实是原因。可更深一层地说:即使那些被领导的人完全可以分享到成果,他们也不见得愿意去努力,因为大多数人所追求的并非遥远的成功,他们在乎的只是眼前的舒适和享受。


如果这些道理太过抽象、不够生动,那我们就来设想一个家庭:两个家长和一个孩子。蔬菜难吃,但会给孩子的身体健康带来长远的好处;糖和冰淇凌,孩子的最爱,但会给他带来长远的坏处。一个家长严格,限制孩子吃糖和冰淇凌,鼓励或迫使他多吃蔬菜;另一个家长溺爱,拼命给孩子吃冰淇凌。小孩子是不理解长远好坏的,他只知道谁给他糖吃,他就和谁亲;谁不让他吃糖,他就恨谁。


设想孩子主要是溺爱的家长带大的,直到孩子长大,得了肥胖症和各种疾病,交不到女朋友,人生失败的时候,他才可能意识到小时候喜欢的人其实害了他,严格对他的人其实是为他好。(大多数人长大后往往还意识不到这点!)换过来设想,孩子主要是严格的家长带大的,长大了身体健康、体形优美,他又真的会感恩小时候严厉的家长吗?恐怕也不会吧。


现在道理还不显而易见吗?多么悲哀啊,苦口的良药,即使治好了伤痛,治愈了的病人依然讨厌那副良药,想想就苦,就是喜欢不起来。那位溺爱的家长,把自己的小娃给搞坏了,却受到了小娃十年的喜爱呢!


有能力的人,不仅在管理他人的过程中遭人厌,即使不在管理他人的情况下,性格也常常遭身边的人厌。这又是为什么呢?


没有能力的人,因为知道自己没有真本事,无法通过实干来成功、得到认可,所以只能通过取悦他人来得到自己想要的;这样的人往往特别讨人喜欢,因为这是他们的生存之道啊!相反,有能力的人不需要取悦别人,他们可以通过自身的能力自己去取得想要的;也正是因为没有讨好别人的需要,他们往往让人觉得比较骄傲,看不起别人。


有能力的人,一般还对自己要求很高,凡事力求尽善尽美。这点看似与他人无关,不碍别人的事吧?诶,就因为他做得完美、而他人无法做到,他人就由妒生恨,如同早起的虫儿,出头的鸟儿,都是被同伴所不容的。


孔子说:与正直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可惜正直的人威严而不讨喜,不容易交到朋友。上天造人是公平的,讨喜与善治,往往不能兼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