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6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珍惜缘分328 2018-07-08

  •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这是《朱子家训》中的两句话。“朱子”是清代的朱用纯先生。《朱子家训》是中国古代四大家训之一,以“修身”、“齐家”为宗旨,集儒家做人处事方法之大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施惠勿念”是说帮过人或给过人好处不要老是念叨着。我们经常听人谈论人说:“某某人是个忘恩负义的人,不值得帮,当初我帮他是瞎了眼。”或者说:“我帮过你这么多,找你办一件事都不行。”这种人从帮人,到指望回报,到牢骚满腹,活得很辛苦。作为领导者,不管是做面向社会的服务工作还是做面向内部人员的教育培养工作,或二者兼而有之,都要把服务人和培养人为自己的责任,助人为乐,不必要把所有自己做过的事都一一记住,指望别人回报。因为这个出发点本身有问题,同时更容易让自己陷于一种不正常的心态中拔不出来。觉得自己总对,别人总错,自己帮的那些个人都是些王八蛋。这时我们就要记得“朱子”的教导——“施惠勿念”,做了点好事不要老是记住。何况很多时候你自己不是在“施惠”,而是在履行职责,是你自己把“尽责”和“施惠”、把公和私混淆了。在执法者当中,很多人说自己执法多年,帮过多少多少人,但那些人都不讲感情如何如何。其实这就是你自己错位了,执法为民是你的职责,你不能认为这是你在“施惠”。更有甚者,你所认为的“施惠”可能是在牺牲原则的前提下达成的,你的执法有了问题。这时你再企求回报,那就可以说你是在拿原则作交易,你已经不象执法者而更象商人。你已经先被人瞧不起,不要再去说别人是对是错了。
    “受恩莫忘”是指为人处世要重感情、讲信义,要饮水思源、不要过河拆桥,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是这个世界上过河拆桥的人不在少数。这种人这样做似乎也找得到理由,比如说别人帮他那是人家应该做的,或者更进一步说“他不帮我他还帮谁呢”等等;又说“我的成功是我自己有本事,不是因为谁帮了我”。他完全不认同别人的帮助和指点对一个人成长的突出作用,也不认为自己应该倾情回报,也不认为自己应推己及人,更好地去帮助其他人,为构建一个人好我好的和谐社会出一点力。
    “受恩莫忘”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莫忘组织的恩。现在有一种时髦,就是很多人坐下来酒杯一端就开始骂,骂自己这个单位如何不好,自己这个系统如何不如人家,自己的领导如何无德无能等等。似乎是牢骚满腹,似乎是怀才不遇,又似乎是“众人皆醉我独醒”。他从来没想过自己是怎么成长起来的,没有这单位做他的平台,他个人怎么样才能发展到现在!更有一些人借助自己单位和领导这棵大树都不知道做过多少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事!他不记得单位的恩,无非是因为他觉得在这个单位得到的还不是足够多,在他眼里这里还有人比他活到更好。但他从来就没有想过他真正付出过多少,贡献是否足够大。应该明白,要想自己过得好,首先你这个单位要好,这个集体要好,把话说大一点就是这个国家要好,俗语说“大河里涨水小河里满”。一个单位、一个集体要想好,就需要每一个组成分子的付出。人是有私心的,但不能一点公心没有。私心必须建立在顾全大局的基础之上。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一般不能做到“受恩莫忘”人,却又往往都不能做到“施惠勿念”。一方面,他不记得别人对他的好;另一方面,他总记得他给予别人的好。别人说他薄情寡义时,他开口就是“我曾经帮过谁谁谁,他们谁曾有过回报”之类的话。似乎是自己总好,别人总不好。这种人就应更多地从生活中去寻找迷失的自己了。

  •   —— 做人要学会感恩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是说对别人做了好事不要去念叨,要把它忘掉;受了别人的恩惠应该永不忘怀,要知恩图报。这句贤文旨在教育人们不仅要施恩不图回报,而且要学会感恩,常存感恩之心。
      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在《增广贤文》中还有一些,例如:
      鸦有反哺之孝,羊有跪乳之恩。
      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
      感恩是一种心态。一个人如果常存感恩之心,就会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对自己的所得感到满足,而不会过多地挑剔;对自己的所失也会处之泰然,而不会过多地失落;对自己的付出会感到自然,而不会认为是吃亏。因此,一个人常存感恩之心,无论对他人、对社会,还是对自己都是非常有益的。
      对于我们来说,要常存感恩之心:我们能够来到这世上,享受生活,要感谢父母赋予我们生命;如果我们身体健康,没有疾病,那么我们应该对生活感恩;如果我们从未尝过战争的危险、牢狱的孤独,那么我们应该对社会感恩;如果我们银行里有存款,钱包里有票子,那么我们应该对政府感恩;如果我们父母双全,孩子上进,那么我们应该对家庭感恩;如果我们所在的单位发展迅速,领导关怀,同事团结,事业有成,那么我们应该对单位领导和同事感恩……
      据媒体报道,上海市的许多学校都把“学会感恩”写入学生守则,教育学生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感谢亲友的关爱之恩,感谢大自然的慷慨之恩。
      我国古代的贤哲和现代的智者都非常注重修炼感恩之心,他们留下了许多知恩图报的动人故事。
      鲍叔荐贤,管仲报恩
      春秋时期的齐桓公能够成为五霸之首,鲍叔牙推荐管仲功不可没。当初,管仲辅佐公子纠,为了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王位而箭射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小白登上王位之后,不计前嫌,任用管仲为相,总理齐国朝政,终于称霸诸侯。
      管仲功成名就之后,也始终未忘报答老朋友鲍叔牙的知遇之恩。当他走向生命尽头的时候,齐桓公请教在他之后谁能继任宰相之位,管仲问齐桓公自己有什么想法,齐桓公说准备让鲍叔牙接任宰相之位,总理齐国政务。可是管仲却建议齐桓公不要让鲍叔牙继任相位。齐桓公听得一头雾水,心想管仲既然要感激鲍叔牙,为什么又不让鲍叔牙继任宰相呢?
      其实,管仲不愧是一位智者,考虑问题比一般人要远得多。作为鲍叔牙真诚的好朋友,管仲太了解当时的局势和鲍叔牙的个性了。他不让鲍叔牙继任宰相,是真心对鲍叔牙报恩。因为管仲知道,自己一死,齐桓公也就完了,如果让鲍叔牙继任宰相,一定会死于非命,而不得善终,那他就对不起这位好朋友了。
      于是,管仲对齐桓公说:“鲍叔是君子。即使给他一个大国,但是如果不按照他的方法来治理的话,他也不会接受的。鲍叔不可以做宰相,因为他喜欢良善,疾恶如仇,只要见到恶人就会非常忌恨,并且终身不忘。这样就会树敌太多,容易陷入敌手。因此,鲍叔不适合继任相位。”
      管仲的真实意思是不想让鲍叔牙将命送到小人手里。历史的演绎果然不出管仲所料。管仲死后不久,齐桓公也死了,齐桓公家里争得不可开交,连安葬齐桓公的人都没有,过了很长时间,齐桓公的尸体都生了蛆才入葬。如果鲍叔牙继任相位,肯定难得善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