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21

 欲高门第快读书 2018-07-08

侠医世家导读:我们学《伤寒论》不能死记硬背里面的药方和病症,而是去理解张仲景的辩证思维,以及他对症组方的思维逻辑,只有领悟到他的思维逻辑,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张仲景一样的中医。

原文:

37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小柴胡汤方


柴胡 半斤  黄芩 三两  人参 三两  半夏 半升(洗)  甘草(炙)生姜(切) 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在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解:

这一条讲小柴胡汤。这个方子很重要,可以说是临证用途最广泛的一个方子。为什么呢?因为它是治半表半里的阳证,也就是少阳病的主方,半表半里涵盖的是除表与里之外的广大区域,三焦系统和大部分脏腑都在这个区域,各种疑难杂症也大多在这个区域。


为什么疑难杂症多在半表半里?因为表症相对来讲没那么复杂,万病若能出表都是好事。偶尔长湿疹长皮肤病是好的,说明病出表了,毒素出来了,里面就无事了。长疮长疔更好,我记得小时候常见长疮的,尤其是春夏之交的时候。现在长疮的少了,生癌的就多了。是不是跟抗生素有关系?很难讲,先不说化学毒素的伤害和沉积,吃过西药片的都知道,抗生素是很苦的,用中医的角度来看都是苦寒的东西;大量的水直接从血管输入身体也会造成阴寒。因为水是阴性的。所以西医治疗往往会让人陷入阴证。

阴证有个特点,诸如发热,疼痛,炎症之类的排病反应比较少,病人自体感觉没那么难受。这是病入里了,身体里面没有神经,当然也没那么难受。很多人输液了觉得舒服些了,其实是阳证治成了阴证。当时舒服些,随后又会造成别的疾病,所以现在长期依赖医院的病人特别多,疑难杂症和恶疾也特别多。


为什么病会从表进入半表半里呢?根源在脾胃。《伤寒论》是以脾胃为中轴来看人体的。脾胃好比车轮的轴心,其他的地方车辐。车辐是围绕车轴运转的。当脾胃弱了之后,津液能量化生不够了,无力将病邪排出于体表,病邪就会入内。如果在半表半里这个区域僵持住了,就产生了半表半里证。


先把此条文解释一下,再来详细讲小柴胡汤。


为什么说“脉浮细而嗜卧”是“外已解也”?我们前面说过,脉浮紧是表不解,汗不得出。如今是脉浮而细,说明体表通畅了,邪气已经开始解了,所以脉不紧绷着了。为什么脉细呢,说明气血也消耗了。这时候人就会产生“嗜卧”的反应,就是老想睡觉,这是人体为了生长气血产生的一种自我调节反应。这种反应往往是在邪气解除之后才会有。当人体还有邪气的时候,哪怕疲乏也常常是烦躁的,想睡也睡不着,因为肌体需要亢奋起来去攻邪。


在临证上经常碰到这种情况,病人刚吃过药的头几日会头晕嗜睡,有时还会有腹泻的反应,病人往往以为这是不好的反应,其实不是这样。如果没有给病人下泻药,甚至给的是一些所谓的健脾药,病人反而有腹泻的话,这是大好的反应,这是人体自己在排邪气排淤积。《黄帝内经》里有一句话:“药不瞑眩,厥疾弗疗”。瞑眩就是类似眩晕的反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吃了药如果没有头晕反应的话,严重些的病是治不好的。有的病人刚吃一两剂药的时候头晕得要扶墙,但病很快就好了。嗜睡,腹泻事实上也是瞑眩的类似反应,原理是一样的,是人体生长能量和排除病邪的反应。

如果“脉但浮者”,就是脉只是浮,没有嗜睡反应,那病邪还没有完全去,还有表证。条文里说的是与麻黄汤,古代用竹简刻字很费力,难免惜字如金,不能但凭一个脉浮就给麻黄汤,还是要全面辨证,有确切的麻黄汤证才给麻黄汤。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这个胸满胁痛是柴胡汤的四个主证之一。另三个主证是“往来寒热”。“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


要弄清这四个证的机制,就要详细解释一下人体的表里大循环。对于人体的循环,历来理论很多,下面讲的是根据《黄帝内经》之记载,结合《伤寒论》之理法总结出的人体大循环规律。


人体吃进去饮食,脾胃将其吸收并气化为能量。气化的阳性热能以往上同时往外的走势向体表散发,就像喷泉一样。人体气化出去的能量只能是一部分,比如没有安全喷射出去的水还要在回落下来,从体表回归于三焦的网膜系统,然后下行,这些下行的有能量物质,也有代谢后的废水。能量物质在以肾为中心的下焦元气系统封存起来,废水则为尿液通过膀胱排出去。肾封存的能量物质又可以再次气化上行,成为小肠和脾胃消化食物的动能,也成为人体的应激能量,再次上行为气化循环。这就是人体的能量大循环。经络学里说脾经胃经为里经,肾经膀胱经为表经,也是基于这种循环来定义的。


半表半里证的实质是脾胃弱了,气化无力了,里外上下的循环闭塞不通,邪气便结于半表半里这个中枢位置。


邪结与胁下和胸中这两个区域形成“胸满胁痛”。为什么在这两个区域呢?因为胸中是气化能量出表的中间区域;胁下是回收能量下行的中间区域。胸中结滞则有胸满,胁下这个位置是躯壳内的三焦系统离体表最近的地方,只隔着薄薄的一层肌肉,里面结滞住了,便会投射到胁下的体表神经产生感知。


邪陷与半表半里,正邪的表里之间交争。当正气稍胜时,驱逐病邪往表走,人体便感觉发热;反之,正气虚而病入里,人体便感觉发冷。这就是“往来寒热”的原理。

“心烦”是因为上焦有热。人体正常的模式应该是下热上寒,也就是《易经》里的泰卦的格局,下阳上阴。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下面为阳,阳主上行;上面为阴,阴主下行。便形成了上下交通,此所谓阴阳交泰。气化物质由下往上升,升的过程中渐渐冷却后,凝结为有形物质往下降,回归下焦;下焦通过元气的作用再次将有形物质转换为无形能量上行。这就是用阴阳的运行来理解人体的大循环。当因脾胃虚而痞塞不通的时候,人体上部的能量不能下行,于是郁积而生热,便为心烦;人体下部得不到回收能量的补给,便会变冷,于是形成了上热下寒,上阳下阴的局面,也就是《易经》里的痞卦,上阳下阴只会造成阳更上阴更下,于是阴阳就离绝了。此为少阳证里蕴含的易理。


“喜呕”,胃弱了,不能接纳食物。“心烦喜呕”两点合在一起才是少阳四证之一,单独心烦或喜呕都不能断为少阳证。


“嘿嘿不欲饮食”也是此理。“嘿嘿”二字的含义历来有很多解释,有说头晕的,也有说是胃不舒服的呻吟声。这都对,总之是脑系和情志的反应,都是少阳证常见的反应。


此为柴胡四证。在临证上只要四证具其一,便可作为少阳证来治,不必悉具。这在《伤寒论》里是仅此一处的特例,其他的时候都得多个证锁定一个结论。

现在来说小柴胡汤的方义


这个方子只有七味药,建中的参姜草枣占了四味,可见少阳病的根源是脾胃弱。柴胡是疏通剂,疏通半表半里之洁滞。半夏是降逆的,降的是水。黄芩是苦寒的,降的是火。


先建中,再以柴胡疏通表里,半夏,黄芩降之,生姜升之,上下表里之循环便得以恢复。为什么没有干姜附子这类能温下寒的药呢?因为少阳证是以上热为主的,下寒并不明显,只需循环恢复了,能量归于下焦,下焦自然就热起来了。半表半里的阴证厥阴病会用到干姜,附子。


小柴胡汤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在古今的医案中,小柴胡汤几乎可以用于治疗一切急慢性疾病,涵盖诸如妇科儿科,肿瘤瘰疬,消化肝胆,无名炎症,血压血糖,哮喘皮肤等几乎所有类别的疾病。


柴胡汤之所以运用广泛,首先是因为半表半里所主的区域太大;其次,当三阳合病的时候,是治从少阳的。意思是,当同时具有太阳证,阳明证和少阳证的时候,只要治少阳就可以治愈,这又大大的增加了柴胡类方剂的使用频率。


现在从药物上来讲小柴胡汤。


七味药当中的脾四味是后世医家认为不治病的药。现在医生的方子里很少有甘草,大枣了,用一点甘草还说是“和百药”,意思是不起什么实质作用。柴胡,半夏,黄芩也不是什么特别的“治病”的药,只是普通的常用药。为什么这么普通的几味常用药组成的方子,却可以治好这么多的疾病呢?这就证明了药物是不治病的,药物治的是人体的秩序。小柴胡汤正因为能平衡一种常见的人体失衡的局面,所以才得以运用无穷,治好那么多的病。


柴胡这味药历来误解很多,最主要的就是说它升提,很多后世的医生因此不敢用它。少阳病的四个主证,心烦也好,胸满也好,呕吐也好,头晕也好,包括兼证口苦,咽干,目眩,哪个不是上逆的症状?为什么吃了都能好呢?先且不说柴胡是不是真的升提,本身上逆的证是人体通过向上的趋势来驱邪,顺势而为就应该用提升来解决。《伤寒论》里所谓病在上从上解,病在下从下解;病在表从表解,病在里从里解,说的就是这个顺势而为的大原则。惧怕柴胡升提实质上就是一种对抗人体,而非顺应人体的治病思维。

柴胡这味药,香气清淡平和,煎的时候很难闻到,尝的时候才有。这种香气没有白术之厚,没有桂枝之散,没有白芷,花椒之辛杨,而是平正冲和,不偏不倚,所以疏通的是半表半里。柴胡还略微兼有一些辛凉气的苦味。辛凉则能透表;苦则能通下,所以柴胡兼能疏通表里上下。经方里作为主药的药,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属性,柴胡所禀的居中性便是,是自然界极其难得的。柴胡算不上升提,要说升提,姜桂芷椒荆防都比它升提得多。


柴胡药力轻,药性平和,临证上用量要比较大才能奏效。小柴胡汤里用的是汉制半斤,约125克。这是一剂而愈的剂量,还要考虑到当时可能是生鲜药材,晒干后要耗损一部分,所以按目前的方式,应用的时候需要打折扣的。在久服的慢性病方子里一般也要用到30克左右。如此平和的一味药,既非香烈,且有微苦,何来升提之说?何来耗肝阴之说?如果用柴胡都怕升提耗阴的话,那芷椒荆防怎么办?正是这些以偏概全的言论耽误了中医这么多年。


同样像柴胡这样被误解的常用药物还有麻黄,细辛。坊间传言“麻黄细辛不过钱,过钱有危险”。一钱是3克,也就是说这两味药不能超过3克。在北京的药房最多6克不卖给你。其实古今很多医学大家遵《伤寒论》,用量都偏大。包括胡希恕在内的很多经方大家都驳斥过这种谬论,胡希恕说他按《伤寒论》运用了一辈子,没有出过危险。

其实很多中药说吃了有问题是因为误服了生品,并不是指的入汤剂。很多植物都不能生吃,这是常识,扁豆,黄花菜吃生的都能毒死人,麻黄,细辛这两味药别说煎服,就是生服,过敏的有,毒死人的情况还从未听说过。有说细辛闭气,细辛是芳香疏通的药,怎么会闭气?后世医学之病就在于不考据,不实证,人云亦云,以讹传讹,宁误信其有,亦不敢说其无,以至于中医越来越偏离了其正确的思路和方向。


如果中医爱好者学习《伤寒论》,建议参考胡希恕,刘希彦版本《伤寒论》,必会受益匪浅!


人人都可以成中医,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