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史记论】 韩信究竟因何而死?

 金色年华554 2018-07-08
韩信.jpeg

楚汉争胜,相距于京索之间,一日数合,都不能进尺寸之地,渐成僵持不解之局。天下为此匈匈数岁,百姓疲敝不堪。世人皆知当时之权在于韩信。

韩信得刘邦方面之寄,北徇地,破魏、下赵、服燕、平齐,战必胜,攻必取,雄踞河北,跨有山东。此时,韩信与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若两不相与,则鼎足之峙成矣。

武涉、蒯通先后劝韩信背汉。不听。鸿沟之盟决裂,刘韩会师,围项羽于垓下,终灭楚。然韩信后为刘邦所诈,降封淮阴,忍辱数载,终难脱鸟尽弓藏的命运,于陈豨之乱中被诬谋反,身死妇人之手,为后人笑,亦为后人所怜。

韩信临死,悔不用蒯通之计。

蒯通说韩信之辞,诚千古雄文,辩才眸于苏、张。当是时,通假充相士,以“君之背贵不可言”一句起兴,然后分析形势,剖陈利害,用张耳、陈馀反目成仇一事证明刘邦的恩义不足恃;又借文种佐勾践却功成身死一事说明韩信不反则结局亦将如此;最后指明其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参分天下才是唯一出路,而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若此,可谓深谋远虑,算无遗策。不从其计,悔之晚矣!

韩信拒绝蒯通、武涉之说,理由相同。他比较项羽和刘邦对待他的方式,说他跟随项羽时,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而刘邦授其上将军印,载以其车,衣以其衣,食以其食,且言听计用。他认为,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所以,他不能为了利益背弃刘邦。

是可谓义正辞严也!想当初,萧何向刘邦力荐韩信,赞他是“国士无双”,诚然也!观其言,在在都符合“士”的伦理,所谓“人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是也。因此,韩信不叛刘邦,却不免于诛,是足可引起同情的。

不过,说这番话的时候,韩信并没有摆正自己的立场。当时,他已是“齐王”,怀贤圣之名,拥甲兵之众,处权衡之势,有割据之能,对于眼前局势的考虑,更应以一位“王者”的眼光来看待。但他却始终囿于“士”的伦理,脱不了“义”的束缚,不能理性地为自己谋一条最好的出路。惜乎!

所谓王者,即是称孤道寡之辈。这不仅是一种身份。更是一种睥睨一切,在需要时可以置一己之利于所有伦理关系之上的心态。

想想刘邦身为“王者”的冷酷吧:逃亡路上,亲生儿女也可以狠心推下车;老父临戮,他也愿意从仇敌手中分一杯羹。举大事者不顾亲,又怎会顾惜你的功劳?这样的人,“国士”韩信不是对手,“贵族”项羽也不是。所以,天下归汉。

韩信为布衣时,其母死,贫无以葬,却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观其志向,确以王者自许。后来他也果然凭借自己的作为登上了王位。但为王者,没有一颗王者的心,足以致命。未完成从“士”到“王”的心灵蜕变,这才是韩信真正的死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