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游记》:初窥门径谓之深,大探其境终觉浅

 大道自然360 2018-07-08

《西游记》:初窥门径谓之深,大探其境终觉浅

《西游记》里的丹法流派,包括诗词体系等,与万历年间所作的《性命圭旨》的体系是一致的,并且与道教的丹道功法有很大关联。 全书都隐约射出浓厚的丹道文化内涵,既充满了玄妙,又不失为大众通俗,处处充满隐喻,这是《西游记》可以称为一部奇书的地方之一。

《西游记》是《周易》、五行生克、道家丹术集大成的著作。不懂《周易》和丹学的人,就不可能读懂书上的奥秘。

金箍棒的秘密

《西游记》:初窥门径谓之深,大探其境终觉浅

金箍棒是结合道家的理论体系而设计的。金箍棒重13500斤,而真阳一气,也就是人一昼夜的呼吸也是13500次,这是道家内丹修炼的一昼夜。金箍棒代表的是真阳一气,棍子就相当于汉字的“一”字,而两头的金箍包裹了“一”气,不让它泄露。

悟空本身是心神合一的,而金箍棒是元气,也就是心,元气之心不得脱离神,所以金箍棒一直在孙悟空身上。金箍棒是能有千变万化,也是符合道家精神的,宇宙由无而生有,视为太极,太极使万物归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生万物,万物又能划归为一,金箍棒就是按照这个逻辑设计的。这就是为什么金箍棒怕金刚镯,金刚镯是太极的象征,万物归于太极,所以能收天下之兵。

《西游记》:初窥门径谓之深,大探其境终觉浅

同时,金箍棒是心,孙悟空是神。孙悟空心中有了变化,有了想法,金箍棒也会相应地做出变化。这是典型的心神合一的道家丹学思想。

整个取经的路上,都是对孙悟空“心”的磨练,也就是对金箍棒的磨练。

金箍棒为何放耳朵里

《西游记》:初窥门径谓之深,大探其境终觉浅

《西游记》用道学、丹学理论写成的,绝对不会随意做一些设定。金箍棒放入耳朵里绝对不是作者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通过道家的学说推理出来的。说耳朵五行属于水,而金箍棒是水中金,也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能够服人。

刘一明《西游原旨读法》中的观点更让人信服:

“《西游》写三徒神兵,大有分晓。八戒、沙僧神兵,随身而带。唯行者金箍棒,变绣花针,藏在耳内,用时方可取出。此何以放?夫针把宝杖,虽是法宝,乃以道全形之事,一经师指,自己现成。若金箍棒,乃历圣口口相传,附耳低言之旨,系以术延命之法,自虚无中结就,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纵横天地莫遮拦,所以藏在耳内。这些子机密妙用,与针钯、宝杖,天地悬远。”

《西游记》:初窥门径谓之深,大探其境终觉浅

猪八戒、沙和尚的兵器是“以道全形”,而孙悟空的金箍棒是“以术延命”。金箍棒是孙悟空的“心”,孙悟空本身是元神,元神要听心的指导。金箍棒在耳中是在“附耳低言”,是在传授孙悟空练心之法。

沙和尚、猪八戒的兵器是强调“道”的法宝,“道”与“形”不离身,所以我们看到猪八戒与沙和尚将兵器戴在身边。孙悟空的兵器是“术”的法宝,“术”与“心”不离,所以贴身而存,外人不见。又象征练心之术口耳相传,所以放在耳朵里。

解读其中内丹修炼思想

《西游记》:初窥门径谓之深,大探其境终觉浅

《西游记》是一部修道的书,阐述了相当多的丹道思路,虽然不能照搬全科,但对于想要修丹炼道的道友来说,无疑仍是非常好的启迪之作。

《西游记》中,为什么九九八十一难,一难都不能少,因为只有通过苦难的磨砺,才能磨掉我们心中的贪心、嗔恨、追求、妄想、分别、执着,才能知道知足是福,乐天安命,顺其自然是福、吃亏是福、放下是福,所以人生的境界是磨难磨出来的、受苦受出来的。

《西游记》:初窥门径谓之深,大探其境终觉浅

由此已知修行的路,是由苦难作为材料组合成的台阶,修得越高,所接受的苦和难也就越大。对修行人来讲,所要接受生命极限的挑战很多,有天魔、地魔、神魔、鬼魔、妖魔、人魔、气魔、财魔、色魔、病魔等。

《西游记》:初窥门径谓之深,大探其境终觉浅

西游记中,“孙悟空”进入“太上老君”的八卦炉内修炼之时。“太上老君”代表了道的本体,“八卦”是指自然界中八种物象,即:天、地、水、火、风、雷、山、泽。这八种物象代表自然的造化之力,孙悟空则老老实实得待在了八卦炉的“巽”位。而“巽”为顺、为入,即人心顺应自然之法性。

此时人心退位,道性当家、道无所不为的造化之能,就会在人体上发挥作用,此时人会感到有一种无形的、无法抗拒的力量在身体内发动,改变着人体的状态,使身、心、灵向着健康、高级的生命层次不断进化,此即丹经所云:“锁定心猿和意马,老君炉内炼丹砂。”这才算真正步入了“道”的殿堂,道的力量一旦在人体发挥作用,就不会再停下来,无论何时何地,人都在修炼的状态中,“行、住、坐、卧不离这个,离开这个,即非真道”。

《西游记》:初窥门径谓之深,大探其境终觉浅

当孙悟空将人参果树推倒并连根拔起后,才想办法请观世音菩萨来帮救活人参果树。观世音后来用净水瓶中的水,洒在了人参果树的根部,人参果树便活起来了,人参果又重新长在了树上。这代表着人要将向外飞扬的心收回,放在自己的身内,这时人体自会呈现出心火下降、心肾相交的和谐状态。心火下降化肾水,肾水循太阳膀胱经沿督脉上行至头顶,化为甘露水降下,此时满口生津、身心交融,体内一派盎然生机。

大探其境方知浅

如果将《西游记》作为丹道修炼的东西来看,无疑是支离破碎的,但是作者本来也不是写丹经,而是左右引用丹道中的一些内容作为借喻成故事,写的是小说,所以在细节上本身是不完全符合修炼的。

正如一些评论中指出的,《西游记》对于懂丹法的人太浅了,对于不懂的人又显得很高深。

《西游记》:初窥门径谓之深,大探其境终觉浅

举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比如说金箍棒,描述上可以按符合水中金来阐述,但是金箍棒是孙悟空龙宫去借(抢)来的,这里可以将海底形象化,到了海底又去找武器,此处寻铅的过程,然后很多兵器送上来,便是不用铅的过程,符合'用铅当要寻真铅',但更关键的“得了真铅亦弃捐”便没有体现出来,而是直接就得到了金箍棒,这里的跳过了关窍,如果将修炼关窍进行要小说化,那么也应该写孙悟空如何借助了日月得到金精,这些才是修炼中最为关键的内容,然而里面都是缺乏的。紧接着四海龙王送孙悟空金甲时,这里如果按修炼暗喻应该是用五龙捧圣的喻意才对,这里同样对应不上。

《西游记》:初窥门径谓之深,大探其境终觉浅

又好比,始终没有说明为什么孙悟空打不过二郎神的内因何在,这和当初孙悟空选择八九玄功七十二变有着很大的关系,在丹道的面前,大道至拙至简至朴;所以从修炼的功法上来看,注定了孙悟空永远打不过二郎神。

《西游记》:初窥门径谓之深,大探其境终觉浅

当然不过这并不代表《西游记》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有可能带来一些启示,而这些启示主要是在修行上的。

中国道教的文化有一个特殊的地方,便是道教的文化与修炼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道教的思想是通用的,修炼的体系并非是建立在幻想之上,而是在其背后有一套完整的思想逻辑系统,这套系统可以包容并贯通一切。

在这个前提条件之下,这些往往会反映在道教的方术上,比如术数系统便是用于演绎并模拟世界的变化,所有的术数最终目标无非就是寻找定数与变数,在定变的寻找与探索的过程中,超越这之上而具有“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特性的部分,便是更接近道的部分。

但同时也要留意,在《西游记》笔下的孙悟空是真正护送唐僧到西天最终取经成功的主力,其制服心猿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如果一昧制心,把心变得愚钝了,同样是不可取的。

《西游记》:初窥门径谓之深,大探其境终觉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