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应用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淋巴管瘤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治愈率可达80%以上。一般认为,平阳霉素可能通过抑制淋巴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和作为化学刺激物使间质纤维化的双重作用而达到治疗目的。从组织学看,间质多淋巴管瘤,如毛细淋巴管瘤、海绵状淋巴管瘤的治疗效果差,而对间质少的囊状淋巴管瘤的治疗效果好。 注射办法是用平阳霉素0.5~1mg/kg,加用0.2%利多卡因3~5ml。局部皮肤消毒后,穿刺抽出淋巴液,根据淋巴管瘤的性质、瘤体、腔大小,可分别注射3~5个点,总剂量不能超过2mg/kg,每周1次,3~5次为1个疗程。注射后局部可出现红肿反应,然后逐渐消失。有极少数患儿注射后出现高烧,偶尔出现呕吐、腹泻。还有的出现极短时间的呼吸困难,肺纤维化在小儿较为少见。最近应用OK-432(一种溶血性链球菌制剂),也有用高渗医用尿素葡萄糖局部注射治疗淋巴管瘤,取得良好效果。 手术切除肿瘤仍是治疗淋巴管瘤的主要治疗方法,特别是对毛细淋巴管瘤、海绵状淋巴管瘤以及经注射治疗无效或未完全治愈的囊状淋巴管瘤。手术方法:应在正常组织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在肿瘤包膜外用止血钳分离,结扎止血,直至将肿瘤全部切除。 对颈部巨大的囊状淋巴管瘤,手术时于肿瘤表面沿皮纹作梭形切口,切口要充分,切除皮肤的范围应根据肿瘤大小来决定。肿瘤较小仅作一横切口,不必切除皮肤。肿瘤有完整的包膜,找到包膜后,应紧贴包膜作钝性剥离。先剥离肿瘤的浅面,一般容易进行,肿瘤的深面往往突入颈动、静脉,迷走神经和肌肉之间,或向下达胸膜顶,甚至深入上纵隔,因此,在剥离肿瘤深面时,须在直视下,待看清周围组织后耐心仔细地进行,直至将肿瘤完整切除为止。手术中解剖颈动、静脉及迷走神经,面神经,副神经等是很重要的步骤。颈动脉壁厚,而且有波动,容易识别,而不致损伤。迷走神经较粗,常伴颈动脉下行,也不易损伤。颈静脉壁很薄,尤其在血液充盈时,外形酷似囊状淋巴管瘤,解剖时应特别小心。一旦颈静脉被撕破,可用手指轻轻压迫裂口的两端,立即予以修补,以防出血和空气栓塞。囊状淋巴管瘤的壁薄,容易撕裂,在手术中避免用器械夹持,一旦囊壁破裂,应将裂口结扎,防止囊内淋巴液体继续流出。因瘤壁萎陷后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不但给继续剥离造出困难,也很难完整地切除肿瘤。任何小块瘤壁的残留,都有复发的可能。 如果完整切除肿瘤有困难,勉强分离有损伤重要组织、器官的危险时,可残留部分瘤壁,须用2%碘酊涂擦残留瘤壁或注射平阳霉素,使其瘢痕化,以防复发。手术后,因瘤床内常出现较多的渗液,应于切口内放置引流,加压包扎,引流条在术后24~48h拔出。对环绕喉口和气管周围的肿瘤切除后,应密切观察病儿的呼吸情况,如有呼吸困难,应作气管切开术。较大的淋巴管瘤手术后应用广谱抗生素,连用3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