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休假【荐读荐转】|徐基良

 秋天奔马336 2018-07-08

本期导读

总第953期


  我国法定意义的公休假日制度,据王国维考证,始于汉代。汉制“吏五日得一下沐”,“冬、夏至日不省官事”,前者应为公休日的源起,后者则是公休假日的滥觞。

  沐指沐浴,沐为洗发,浴为洁身。古时重沐浴,成汤沐浴专门在澡盆上制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其意义决非洗发洁身所能涵盖,如此,则沐浴具有象征意义成为必须。南北朝以前官员吃住在官府,男子成人以后梳发挽髻,官员又峨冠博带,不至家沐浴甚为不便,加之讲究天人合一,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五天为一候,便有了“五日一下沐”之定制。两汉的节假,只有冬至和夏至两节。《太平御览》引《续汉书·礼仪志》曰:“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虽然天数少,但自此便有了公休假日。

  列宁说:“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都要休息,休息是自然需求,也有利于更好地工作。但休息常常与懒惰联系在一起,自有公休假起就有了敬业与效率的争议,当然还有是否人性化的问题。

  《汉书·薛宣传》称薛宣任左冯翊时,“及日至休吏,贼曹掾张扶独不肯休,坐曹治事。宣出教曰:‘盖礼贯和,人道尚通。日至,吏以令休,所繇来久。曹虽有公职事,家亦望私恩意。掾宜从众,归对妻子,设酒肴,请邻里,一笑相乐,斯亦可矣!’”这一个小故事,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敬业”的古代典型,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谙人文关怀具有领导艺术的领导,真是文约意丰,言近旨远。公休假休与不休,休多休少,一直争论不休,至今尚难定论。

  五日一休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隋唐,至唐永徽三年,因国事频扰,改为十天休息一天,称为“旬休”,又称为“浣”,最有力的证据是《滕王阁序》里的“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公休日少了,但自唐时随着传统时令年节系列的渐趋完整和定型,公休之外的节日放假大量增加。这些公休假日,既有民间传统节日,又有佛诞日和道诞日,还有皇帝的生日等。据此统计,每年的节假日超过五十天。

  除旬休外,宋朝法定的节假日更加丰富,开始增加年终“封印”假期。据宋史笔记《文昌杂录》记载,当时一年的法定假日达到了七十四天,加上三十六天旬休日,共一百一十天,和现在的法定节假日总数非常接近。

  到了元朝,法定节假日陡然变少,全年只有十六天节庆假日。及至明清两代,政府官员没了旬休,每年休假只有五十多天。清朝后期,休息制度开始发生变化。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人大量进入中国,他们每星期休息一天的公休制度渐获国人认同。到了1910年,清朝政府在上层基本上实行了星期天为公休日的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仍沿袭每周工作6天的惯例,固定节假日也不是很多,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逐渐与西方接轨,开始了对公休日的探索和改革。国家科委有关人员感叹西方五天工作制更为合理,进行课题研究并先行试点,方案成熟后以能刺激消费、发展经济为由报上级申批,却因有领导认为步子太大,而实行隔周五天工作制,直到1995年5月1日开始全面实行每周五天工作制。随着每周五天工作制的实施,合理休息效益凸显,公休假日也开始增多。目前法定节假日共十一天,加上公休日115天,如果再加上带薪休假,则远超历史最好水平宋朝。

  然“徒法不足以自行”,时至今日,休与不休的理想与现实反差依然很大,公休日往往被加班蚕食。一些地方以“五加二”“白加黑”为荣,公休日就更得不到保证了。至于带薪休假则更多存在于文件和党报评论中,在现实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享受。

  工作是应尽的职责,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公休是法律赋予的权利,说多了难免卑琐。不必说多少高义,二者如何权衡,仁智各见,“冷暖自知”,就毋需我多言了。


本篇审稿 邓丽星 组版 王睿鹏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