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新鲜解读】 李煜《相见欢》:亡国之音背后暗藏多少文化密码? 丁启阵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1 这首词作于幽禁汴京(今河南开封)期间。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李后主在金陵(南京)降宋,被授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从此在汴京的一座深宅小院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2 无言,可有多层意思,一是心情不佳,一时无言;二是无人可言,对应独上;三是无法言说,比如有危险。第三种意思的可能性最大。情形大约有如唐朱庆馀《宫词》诗所说:“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独上,独自登楼,对一般人而言,再正常不过。但对南唐李后主来说,却是稀罕事。想当初,他的后宫佳丽如云,随时前呼后拥,左拥右抱。他哪里经历过这种亲自、独自登楼的事情? 西楼,为什么是西楼,不是东楼呢?据说有两个可能:一是,由于窗户朝向的原因,西楼的房间里更便于深夜观赏月亮;二是,西对应五行中的金,对应的季节为秋,冷风萧瑟的季节,草木枯黄掉落的季节,令人生出悲愁之情。从战国时期的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开始,文人就有了悲秋的传统。古人在抒发愁情的诗词里喜欢使用“西楼”这个词语。例如,唐代诗人韦应物《寄李儋元锡》的:“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宋代词人晏几道的《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 李清照《一剪梅·玉簟秋》“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梧桐,为什么是梧桐,不是泡桐呢?有这样几个原因:首先,我国古人喜欢在庭院里种植梧桐树。请注意,不是别名法国梧桐的悬铃木,而是别名青桐、麻桐的中国梧桐,这种梧桐树不但树身干净不易生虫子,枝叶繁茂,有遮阳挡雨之用,而且有美味的果实,是传说中凤凰神鸟喜欢吃的东西——形如豌豆的梧桐子炒着吃,又香又甜。其次,这种树是阔叶乔木,雨点打在上边,能发出较清脆的声音,适合失眠的人躺在床上聆听。姚合《杭州官舍即事》:“苔藓疏尘色,梧桐出雨声。”有李商隐“留得枯荷听雨声”的韵致。梧桐古树是制作琴瑟筝等乐器的上佳材料。雨声、琴声可以相通,如泣如诉,可以表现悲伤之情。晏殊《梧桐》:“可以为琴,春秋和声。”再次,也是最重要的,古人有梧是雄树、桐是雌树的说法,因此可用于比喻男女情爱。孟郊《烈女操》诗有“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两句。汉枚乘《七发》有“龙门之桐……其根半死半生”的说法,因此又有拿梧桐半死比喻丧偶的。白居易《为薛台悼亡》有“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伤神”的句子。这里李煜用梧桐入词,或许有悼念其死去嫔妃的意思。 清秋,这里指深秋,不是明净爽朗之秋天的意思。况味有如杜甫《宿府》“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而不似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诗:“独有清秋日,能使高兴尽。”清秋一词,李煜用过不止一次,还有如《望江南》:“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剪不断,理还乱,词中说是离愁,其实应该是从“丝”转化而来。丝,南北朝民歌中多用来谐音“思”,表示相爱的两人之间的思念之情。所以这里的离愁,指的是离别的愁绪。既然是剪,剪刀必不可少。李煜一定曾想起著名的并州(今山西太原)剪刀,想起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诗中“焉得并州快剪刀,翦取吴松半江水”的句子。没准,因为自己不得已离开南唐故国被拘禁在汴梁,李煜还会想起唐人刘皂的《旅次朔方》诗:“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又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国愁乡愁,一起涌上心头。 别有一番滋味,是什么滋味呢?俞平伯先生说:也是离愁。(《唐宋词选释》)上海辞书出版社《唐宋词鉴赏辞典》:“亡国之君的滋味,实尽包人世无可伦比的悲苦之滋味。”(高远撰稿) 3 这首词堪称宋词中的名作,广为传播,脍炙人口。那么,它究竟好在哪里呢? 首先,好在深情。表现了李煜对故国无法言说的怀念之情。 其次,好在有警醒后人的作用。宋黄昇《花庵词选》评此词曰:“此词最凄惋,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这是真正的亡国之君发出的哀音,其凄惋源自肺腑,痛彻肺腑。 2018-7-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