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读书日。 对喜欢读书的人,今天没什么特殊意义,因为天天都是读书日。 对于不太读书的人,今天是个闹钟,叮的一声,提醒自己:哎呀,好像我应该读读书了。 我推荐过很多书,也有不少书评和读后感,见文末的链接。 我还会继续推荐,因为看书很好玩啊,可以盗取别人的时间和智慧,去发掘人类、世界和宇宙的有趣之处。 我喜欢看书,因为我八卦啊:原来这段历史是这样的,真好玩;原来这个人是这样的,真好玩;原来还可以这么活,真好玩;原来还可以这么想问题,真好玩。 影片《美女和野兽》剧照 在这个时代,经验不断过期作废,知识不断更新升级,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所以,也不断增加自己的阅读量,比如—— 多看手机。 我不是在开玩笑,我也不觉得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对于大家读书是个阻碍,这反而是件好事:至少,以前不怎么看书的人,也开始进行碎片阅读了。 对于本来就喜欢读书的人,该看的书还照看不误,还能在排队时用手机看点小文章,等候也变得不怎么枯燥了,这都要感谢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 当然,互联网会让人的大脑变得浅薄,我们可利用的信息规模空前,可是使用信息的时间变少了——特别是通过深度思考和创作型思考去使用信息。 经济学家泰勒·考恩说:“在能够轻易获得信息的情况下,我们通常喜欢简短、片断化的而又令人愉快的内容。” 所以,小心我们的大脑会退化——只倾心于娱乐,而放弃思考;容易被情绪煽动,而不是为理智折服。 读书是件好事,但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就不怎么好了。因为,有了目的和压力,读书不能成为一种乐趣,反而变成了一种负担。 把读书当任务、当功课,即使可以装模作样一阵子,时间一长一定会逃避,越想坚持越坚持不下去。 不喜欢读书的人,一类可能是先天的。另一类就是被这种精神负担压垮的:觉得一定要读书啊,不然,怎么跟得上时代呢?怎么显得自己有逼格呢?怎么在对话中增加谈资呢?怎么能让自己进步呢? 强烈的功利心所带来的压力,足以扼杀所有读书的热情了。 你要让一个人讨厌一件事,很容易,就是把这件事当成任务布置给他。 电影大师库布里克的《发条橙》里,讲了一个无恶不作的少年Alex,酷爱暴力和色情。他一次入室抢劫失手杀人被抓住了,被判处14年刑。坐了一段牢,监狱里刚好在试验一种“厌恶疗法”,就给了Alex开了一个条件, 说:我们来做实验,让你每天欣赏暴力和色情电影,结束后你就可以直接出狱。 Alex心里这么好条件,乐开了花,马上同意了。实验中,医生给他每天观看大量的色情和暴力影片,配以相应的药物,一直看到他难受恶心也不能停,用仪器撑住他的眼皮,绝对不能允许闭眼。 《发条橙》剧照 从此,阿历克斯“痊愈”了,一想到暴力和色情就极度恶心,变成了一个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人。 现在有很多家长很头疼,说我们家孩子沉迷于玩电脑游戏,越限制还就越想玩,瘾头很大,怎么办啊? 不要把游戏当禁忌,也不要把它作为一种奖赏——你做完作业才能玩20分钟,你考试考到90分才能周末玩,这样,其实是变相诱惑和鼓励孩子玩游戏。 你不妨试试,每天当成一个功课把游戏布置给他,规定每天一定要玩够一定时长,玩不够时间不许下;同时规定游戏的目标,比方说要打通到哪一关,如果达不成目标,那么第二天要增加游戏时间作为惩罚。 每次玩完还要规定必须写几百字的分析总结:有什么心得,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怎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攻关本领。总之,一定要把游戏搞得像任务,像指标。 我敢打赌,没过几天,孩子就会主动提出:可不可以不玩了啊? 你要让人喜欢一件事,也很容易,可以采用饥饿疗法。 在文革期间,除了语录和样板戏,大家都找不到书看。那时对于读书真是饥渴,好不容易找到一本,便是如获至宝,即使冒着会被批斗的风险,还是会忍不住去看啊。 就像我们小时候看金庸的武打书,越弄不着越想看。如果不幸被老师和家长没收了,还要千方百计地寻了回来,或再去借。上课看,下课看,吃饭看,睡觉看。 试问,那会儿,有谁会给自己设这样一个目标?——武打书对我有好处,所以我一定要规定自己一个月看一本。 搞什么?我一天就能看完一本! 想一想自己小时候是怎么迷恋武打书的,或是言情书的,或许,你会重燃读书的热情。 从你喜欢的做起,想看武打书的看武打书,想看言情的看言情。黄书也有写得极致经典的,比如——《金瓶梅》。 读书是好事,读书有用处,这些,对于人类、国家和民族来说,是读书的意义。但是,对于具体的个人而言,动不动就上纲上线,并没有什么卵用。 对于你来说,读书的意义,只在于3个字: 我——想——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