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独生子女家庭里,孩子当仁不让是“老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无不牵扯着父母的心。由此,“小皇帝”、“小太阳”的冠名,就不足为怪了。 而本文中这几位少年,却颠覆了一段时期以来人们的固有观念,成为当代中小学生道德示范的一面旗帜。他们的故事,不仅令同龄的“小皇帝”汗颜,也让“小皇帝”们的家长和老师看到了一代少年的希望。 罗光志:他只是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普通、平凡、简单,尽管生活很苦,他却自强不息,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困难面前毫不退缩。他是一名当之无愧的美德少年! 冉成飞:一个14岁的初中生。4岁半就失去了母爱,他的童年是灰色的。不仅如此,4岁半稚嫩的肩膀还要挑起照顾瘫痪父亲的重担。整整九年,他“搀扶”父亲一直在路上,用顽强的毅力和血浓于水的爱演绎了一段感天动地的父子深情。 王荣贵:13岁时就身患绝症。他自幼乖巧听话、尊敬师长、勤奋好学、坚强乐观。病情恶化时,他全身乏力,脸色苍白,吃不下饭,仅靠喝水度日,但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以一脸笑容展示于人。“学习用功,从不随意旷课。”对王荣贵来说,“存活”是一种奢侈的期盼。而对所有健康的人来说,像王荣贵那样活出生命的精彩,焉就不是一种向往? 三位少年的故事,不禁让我们这些大人心生感慨:生命的长短真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生的质量。拥有爱心,笑对磨难,任何人的生命都能活出分量来。
图为 “顶梁柱”冉成飞 冉成飞:一个瘫痪父亲的“顶梁柱” 早就听说沿河自治县中界中学有一个跑着进学校,跑着回家的学生,听多了关于他的细枝末节,便有了想去见见的念头。 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笔者在该学生家里见到了这个人们眼中有些异样的少年:椭圆形的脸上,眉宇间透着一种成熟和淡定。9年了,这个少年与时间赛跑,与生活抗争,用执着和坚韧为父亲点亮了一盏希望的灯。他就是沿河自治县中界乡心齐村的14岁少年——冉成飞。 2004年,冉成飞的家可谓祸不单行。先是家里的顶梁柱父亲冉啟明从屋顶摔下瘫痪在床,接着是母亲离家出走,不多久两个成天游手好闲的哥哥也不归家了。原本和美的家庭就剩下冉成飞和瘫痪在床的父亲了,那一年冉成飞才4岁半。往日的温暖荡然无存,就连最简单的吃喝都成了父子俩最头痛的事。冉啟明几次拿起农药瓶想一死了之,可一看到4岁半的儿子他无论如何狠不下心来。他知道,要活下去,唯一能指望的就是4岁半的小儿子冉成飞了。“一天、两天邻居可以帮忙,时间长了,人家哪里得空呀,只能教他了。”冉啟明说。 邻里亲朋主动凑钱帮父子俩买来电磁炉、电饭锅等炊具,不时送点米、菜过来,还把一张八仙桌搬到冉啟明的床前当灶台。4岁多的冉成飞个子矮小,邻居们又在桌前放了一块水泥砖。冉成飞站在水泥砖上,在父亲的指导下做菜做饭。两个月时间,他几乎学会了所有的家务,很快担起整个家庭的担子。邻居常看到,小小的冉成飞常拿着一个盛2.5公斤的塑料壶到河里提水煮饭,一天要来回跑10多次。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冉成飞在一天天长大。该是上学的年龄了,父亲要将冉成飞送进村小,冉成飞却犹豫了起来。三年来他几乎没有与同龄人一起玩过,偶尔出门也仅限于父亲能喊答应的地方。他寻思进了学校,每天读书要花那么多时间,能把父亲照顾好吗?但在老师与父亲的再三劝说下,他还是上了学。 上学后,冉成飞更累了。每天他要提前一个多小时起床,将马桶里的屎尿倒掉再把马桶刷洗干净提进屋,立即洗漱,然后淘米放进电饭锅再把电饭锅放在父亲伸手能按到开关的地方,然后端盆水放在父亲床前,接着给父亲做10分钟的按摩才进学校。冬天,他还要将药煨热递给爸爸喝后才离开。放学回来,父亲已把饭煮好,他就煮菜。吃了饭后迅速收拾碗筷打扫屋子然后做作业。遇天气好,他还要推着轮椅上的父亲到院坝晒晒太阳…… “他每天总是跑着进学校,下课铃一响就飞奔着回家。尽管这样忙,小学阶段的成绩还是多次进入班上前三名。”冉成飞的班主任田老师回忆说。 冉啟明回忆起往事心里就发酸:还在冉成飞读二年级时,一天放学正赶上下暴雨,别的孩子都在学校等大人送雨伞,冉成飞因惦记父亲一下课就冒雨回家。他将衣服脱下把书包上,回到家书没打湿人淋得像落汤鸡,晚上高烧不止,嘴里直喊妈妈。父亲躺在床上动弹不得,直到第二天清晨儿子才在邻居帮助下得以救治。还有一次是2007年的冬天,罕见的凌冻天气持续了一个月。电停了、路封了,7岁的冉成飞提着水壶到河里提水,回来的路上滑倒在地起不来,等到挑水的村民发现他时,地上已经流了一摊血,打湿的衣襟结上了冰,冻得通红的手仍捏着水壶。村民们迅速将他背回村医务室抢救,好在没有大碍。事后村民们挑水送柴,帮助父子俩渡过了那段长达一个多月的日子。 9年了,村里的木房子相继改建成了楼房,冉成飞家的两间木屋因年久失修常常漏雨,床打湿了父子俩无处可睡,村里的好心人又三块、五块地凑钱买来厚地膜钉在天楼上,父子俩才得以安身。 因没有劳动力,父子俩没办庄稼也没喂猪,生活主要靠低保和亲戚朋友帮衬,9年来父子俩没买过一件新衣服。有段时间,冉成飞的现任班主任冉老师发现热天冉成飞还穿着冬天的衣服,就把他叫到没人处问他有没有换洗衣服,自尊的冉成飞红着脸回答说还有。 冉啟明向冉老师提起一件事。那是2013年的一天,他看见孩子总在躲躲藏藏地做什么。有一天他假装睡着,见冉成飞从柜子里翻出多年的旧衣服进行剪裁。他问儿子,儿子的脸顿时红了大半,低着头说:“因为没有钱,我想给你做条内裤。” 这么小的孩子,这么多如山的家务和学业。问他累不累,他淡然说:“习惯了,就不累了。”父亲流着泪接过话说:“怎么不累啊,我有时大小便失控,满裤子的屎尿都是他及时给我换洗,光每天倒屎倒尿就够他累的了!”冉啟明感慨地说,“读小学时,儿子基本上每年都被评为优秀生,进了初中后他的成绩在班上居中上。能有这样的成绩,我已心满意足了!” “他是一个非常懂事、听话的孩子,尽管家务忙但他很少请假,从不拖欠作业,劳动卫生方面的脏活重活他也总是抢着干。”冉老师说。 谈到未来,冉成飞有些迷茫。但他说:“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不管再苦再累,我都会一直照顾好父亲,因为他毕竟是我的父亲。” 图为 阳光少年王荣贵 王荣贵:白血病少年的坚强人生 在晴隆县大厂中学校园,有一个个子矮小、脸上总挂着灿烂笑容的阳光少年。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这是一个有着3年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史的患者。 这位少年叫王荣贵,16岁,家住晴隆县大厂镇大厂社区田坝组,现就读于晴隆县大厂中学八年级(2)班。16岁正值人生花季,可无情的病魔却缠绕着这位农家少年。面对疾病,他没有丝毫恐惧,用坚强与乐观同病魔顽强抗争,给人们以无言的感动和力量…… 打小,王荣贵就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孩子。7岁进大厂小学读书,成绩一直是班上前几名。2012年的一天,已上五年级的他准备去参加期末考试,路上突感左小腹疼痛,浑身乏力。下午考完试妈妈陈敏接王荣贵回家时发觉儿子左侧脖子上多了几个小瘤子,她预感不对,拨通了远在福建厦门打工的王荣贵父亲王志平的电话。放下电话,王志平简单收拾行李就急匆匆踏上返家的长途客车。到家后,夫妻俩带上小荣贵,先后到县、州医院检查,院方检查后建议到昆明43医院作进一步检查。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他们凑得1.2万元,带上儿子去了昆明43医院。 检查结果令夫妻俩感到害怕:儿子患的是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医生说,要根治这种病必须做骨髓移植手术,费用得60万元左右。这对靠打工种田维持生活的王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时逢年关,夫妻俩抱着侥幸心理再次询问医生,诊断医生说王荣贵的病已无力回天,好的话能维持几个月,不好的话连年都过不了,劝他们不要医治了,开一服药回家吃了试试。陈敏说:“当时听了医生的话,我们也不敢再有什么奢望,只好听天由命。他爸爸拿着处方去开药,我就背着小荣贵电话通知家里准备后事。” 回到家,王志平遵照医嘱按时按量给儿子服药。大年三十前一天,夫妻俩一大早带着儿子赶往黔西南州医院检查,万没有想到奇迹出现了。医生告诉王志平,王荣贵的白细胞恢复已接近正常。夫妻俩听后喜极而泣——小荣贵有救了! 从黔西南州医院返家,已是大年三十。夫妻俩原本计划再到昆明43医院给儿子复查,但因治病巳欠下一万多块钱,借钱再无门路,只好放弃,在家找些中药和西药配合维持。 2013年小升初语文、数学水平测试中,王荣贵仍然考出了总分115分的好成绩,顺利升读初中。 草长莺飞,又到了三月。王志平带儿子到大厂中学报名读书。来到学校,王志平把王荣贵身患重病的情况告诉班主任谢明凤老师,请她多关心。谢老师将王荣贵的情况反映给学校,大厂中学全体师生掀起了向王荣贵献爱心热潮。晴隆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凡林从电视记者龙予那里得知王荣贵的不幸遭遇后,积极联系县红十字会、团县委、电视台、信息中心等有关单位、部门发出倡议,倡导全县社会各界向王荣贵开展爱心捐助活动。一时间,向王荣贵奉献爱心的暖流在晴隆大地涌动:大厂中学全体师生募捐资金3千多元;刑释解教创业人员陈贵华捐款1万元;县新农合中心为其前期治疗进行垫支政策优惠;晴隆至昆明长途客车车主多次为王荣贵父子往返昆明复查减免车费;寨邻老幼、亲戚朋友、社会爱心人士慷慨解囊,不计回报。不到10天时间,爱心捐款达4万余元。 3月底,王志平揣着4万元爱心捐款和借来的3万元钱,带着儿子,再次住进了昆明43医院,重新开始了长达45天的治疗路。 如今,在社会各界的爱心资助下,有了生的希望的王荣贵已就读于大厂中学八(2)班,每月仍要到昆明复查一次。王荣贵很渴望自己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在学校学习,他喜欢唱那首《隐形的翅膀》:“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过绝望……” 最初,王荣贵得知自己患上白血病,他恐惧、绝望。想到父母辛苦打工耕种维持全家生计,他最终选择了坚强和乐观。“我得病父母已经够难过了,并且已经欠下了很多钱,如果我表现出很痛苦,他们会更难过。” 两年多来,家庭和医保部门为王荣贵治病已花去了30多万元,其中多数是爱心捐款和向别人借的。每次看到父母为昂贵的治疗费发愁,王荣贵都难过得偷偷掉泪。为尽量节省钱,他多次提出不必每月一次频繁去昆明复查。父母给他零花钱,他每天只用1元,一分都不肯多用。病情稍有好转他就一边看书一边帮着做家务,还给在部队服役的哥哥发短信要哥哥在部队好好表现,他自己也要坚强乐观,战胜病魔。他说:“只要身体允许我就要努力读书,将来做一名优秀的医生,为病人解除痛苦。” 图为 孝心少年罗光志 罗光志:孝心少年成了道德模范 “每天放学回来,只要能看见妈妈笑我就不觉得有多苦。”就是这样一句简单而平凡的话,让一个年仅11岁的布依族少年坚持了3年。他一直相信,有一天他的母亲还可以重新站起来。他的孝心,感动了他的老师、同学和身边的很多人。 罗光志的家在贞丰县珉谷镇坡旗村这旗组,家里五口人:父母是本本分分的农民,他和两个姐姐都在上学读书。说起小万(罗光志的乳名),母亲王茂莲就禁不住泪流满面:“我2011年在外面打工不幸摔伤后,颈椎神经受损,导致身体瘫痪,一直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这3年苦了我三个娃娃啊!”罗光志是家里最小的。过去天真活泼的他,自母亲遭遇不幸后变得沉默少言。从小懂事的他,在母亲瘫痪的3年里,什么事都替母亲做。 为了维持这个家,罗光志的父亲罗洪仁常年奔走于贞丰、兴仁、安龙等地打工。母亲就靠罗光志三姊妹轮流照顾。每天,罗光志要做的就是给母亲做饭喂饭、洗脸洗脚、端屎倒尿、翻身擦背。罗光志的母亲说,“三个孩子中,虽然小万是男娃娃,可给我翻身、擦洗身子、端屎端尿就他做得多。”问及罗光志照顾母亲这三年苦不苦,罗光志说:“父亲不常在家里,我就是家里唯一的男子汉!” 小小年纪的罗光志,用稚嫩的双手悉心照顾母亲,为在外奔波的爸爸分忧。农忙时,罗志光尽可能地为父亲分担农活。爸爸不在家的时候,他就和母亲睡,帮母亲翻身子,陪母亲聊天,三年如一日把母亲照顾得无微不至。除此之外他还要做更多的家务,担粪、运粮,干得汗流浃背,胳膊、手、肩膀上都透出鲜红的血印;冬天,他还要搬煤、洗衣、上山拾柴,小手指头被冻得像红萝卜一般,又痒又痛。尽管这样,他在母亲面前总是笑嘻嘻的,从没有一句怨言。他没有邻居同龄孩子的无忧无虑。寨邻老幼常夸赞他。离罗光志家最近的邻居王达松说:“每次看见罗光志一放学就往家里赶,伺候他母亲,我们是又爱又心疼啊。” 在家里,罗光志是个懂事孝顺的孩子,而在贞丰六小,他的自主自立,自强不息,同样深受老师和同学赞誉。生活上,他从不乱花一分钱,连饮料都不买,把钱用到该用的地方。可当他知道哪位同学有困难时总会伸手帮助。同班同学潘祥卫说:“有一次上课,我忘了带作业本子,他毫不犹豫就把本子送给了我,而我知道,这个本子一直放在他书包里没舍得写。” 罗光志不仅是班上的劳动委员,还是学校卫生监督岗成员,组织能力较强。每天,他都把班级卫生值日安排得有条不紊,把班上的桌凳摆得整整齐齐,讲桌、黑板也擦得干干净净。“有次轮到我值日,可我肚子实在痛得厉害,就请他帮忙值日,他二话不说就答应了。”同学王恩乐说。在卫生管理方面,全班没有人不对他翘大拇指。对卫生意识淡薄的同学,他总会动之以情讲卫生的重要性,用心去感触,用行动去带动。他代表学校参加卫生检查,严肃认真,从不徇私舞弊,即使检查到本班卫生有瑕疵也不会包庇袒护。在值日中,他常捡到五角、一元、二元不等的钱,每次都交到值日老师那里,同学们都笑称他“活雷锋”。 小小年纪的罗光志很忙,每天上学总是急匆匆来,放学后又急匆匆地往家赶,但在学习上却从不落后。他有自己的学习方法:课上他认真听讲,课间他把上课时不懂的地方拿去问老师,当天消化掉,这种方式让他在学习上轻松自如。课余间,他积极参加学校举行的各种知识竞赛活动,还主动给学习较差的同学补课。每次见到老师和长辈他都行队礼,遇着同学、熟人也都笑脸相迎,大家常常被他的行动感染。罗光志的语文老师王芳感慨“罗光志是我遇到的最刻苦好学的孩子”,而罗光志的班主任杨恩学则说:“他的成绩很优秀,一直处于年级前列。只是有时候上课会迟到,我们也理解,知道他是为了照顾他的母亲……” 2014年,罗光志上五年级了。这一年,他被评为贞丰县美德少年和黔西南州的道德模范。笔者问罗光志有什么理想,他信心满满地说:“我一直有个梦想,就是当一名医生,让我的母亲能够重新站起来,然后我们一家人去旅游!” 或许,就是这个梦想,让这个年仅11岁的布依族少年生活在阳光里,一直坚持着、努力着、期待着…… (贵州日报 杨再成 李拼鳌 肖 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