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看之道/约翰伯格

 湛甘泉orv79o1q 2018-07-08
观看先于语言,艺术是关于图像的力量,图像如何承载了思想、情感以及看待历史的方式。
一 观看与传统
1观看事物的方式,受到传统(知识和信仰等的影响,在注视中审度物我的关系,而视觉的交互性质比语言更为直接。
影像image 复制的景观,脱离原初的时间和空间。
每一影像都体现一种观看方式(题材与表达语言)同时记录观点的实录,个体意识不断增强的结果。
然而当作为艺术作品被展出时(保留着第一次观看的痕迹,同时又以另一套规则被大量,这里的凝视,不在于物品本身,而突破了物体原有模式的习惯,包括对记录者观看方式的审视和陌生化怀疑)
2对昔日艺术品的神秘化解读
背后;历史构造今昔的关系,从回顾的角度把当下的统治阶级的作用合理化。
如哈尔斯《老年贫济院男管事》评论认为构图激起的情感冲突,和人物深刻性格,从生活体验到冷漠的“艺术欣赏”剩下尴尬的人类处境。
这样的解读在作者看来是对过往神秘化的描述,而我们接受是因为它与我们观察事物,姿势,面部表情和风俗习惯的方式相近,处于共同的社会关系和道德价值之中,使我们达到体验共鸣。 而绘画背景现实的冲突在于,一位贫困潦倒、失去名望的老画家依靠国家救济度日,而此时逼视他作画的正是发给他救济的人们。哈尔斯用贫民的眼光审视他们,还要力求超越贫民观察事物的方式。哈尔斯所代表答荷兰现实主义肖像绘画,描绘资本主义所创造的新派人物和这一群体背后的焦虑。
对过去的神秘化除了特权人物的编造和安排,还有观看方式的转变,这个视野所紧密联系的文化相关和今日的眼光的现代文化的冲突。
a真实的怀疑
过去绘画传统的透视法,不存在视觉的交互,以(我为中心)构建全部真实的影像,万物具于眼底,规范视野,而人只能存在于具体的情景中(此时此刻)这样的矛盾在照相机发明后越加突出,(维尔托夫的持摄影机的人,全知视角,机器崇拜)照相机分离出瞬间的表象,消解了影像是永恒的(绘画除外),表明中心是不在的。对真实的怀疑和思考。印象派放弃可见之物的真实,捕捉光影流动中的微妙变化。立体派,可见物是绘画对象以其环境景观的总和。
(媒介即认识,如印刷媒体时代和数字媒体时代,具体的是图像的观看方式的改变,着重关于图像的reproduction and transimable。媒体对传统绘画背后的观看的视角和思维的改造和操纵。西方的观看传统的消亡。 焦点透视 现实。上帝之眼睛 从 单一视角 到全知 摄像机 改变了我们如何观看 )

b可复制
教堂里的壁画作为室内装饰的部分,成为建筑的记特征一部分。而图画流通复制,破坏了这种具体意境的独特性,分裂增加多重含义。照相机的可复制而赋予原作新地位,神秘化的再度出现,其含义不在于独特内容而在于唯一存在,市场价值的标准的衡量之中,使得艺术品包装在虚伪的虔诚气氛中,仿佛面临神圣的遗迹。神秘怀旧
(大量的印刷和复制 任何目的操纵
图像变得轻易得到 廉价消费泛滥 成为信息 原作 真迹 成为收藏和占有
破坏原来的内容和价值 可变的
静止的瞬间在动态有声音的连续传播过程 在加工改造的过程,加上音乐情感的渲染,局部的放大,摄影机的移动,细节场面的重复,新的语言形式,零碎的材料拼凑,从新组合在是整体和原意的误读,变得模糊难以辨认,同每个人陌生的经验联系起来解读.)


画作的含义传达某种信息,甚至成为权威的附属品,利用一个形象为不同目的服务。
比如细节的割裂,和电影的连续性剪辑,图文组合影像解释文字,相互衡量,曲解愿意,
以艺术的权威来美化社会制度和特权。

c历史经验,与高度个人化的途经来表达经验

问题在于古代艺术的意义属于谁?属于将艺术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的,还是专家圈子的文化阶层?作者探讨的是古代艺术的占有者的身份,及背后代表的阶层和文化。在他看来,艺术的经验源于宗教仪式经验被迫脱离生活,控制生活,艺术收藏进入社会领域,成为统治阶级的文化,在历史中,艺术的权威性和收藏的权威性不可风格。(我们的价值判断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特权的引导,美迪奇家族或是宋徽宗乾隆的皇家创作的审美取向成为我们进入博物馆参观的主体,照相机的复制摧毁艺术的权威性,从前由画家代替我们观察,制作图像,早期的题材从宗教神话人物画的权威构建,包括构建手段本身得到剥离,现在将观察还给了我们自己,要知道,观看先与语言。我们夺回了这一权力,却也变得平庸了,当艺术品泛滥充斥生活,脱离了对生活的控制,却为新的影像语言取代,那新的问题是:复制版权,艺术出版机构和赞助商?公共美术馆的整体政策与教育?古代艺术成为一个政治问题?图像 从 电视的单向传播,被动的接受,而不是双向互动,削弱我们的行动力。?



男性的社会风度在于其潜在的力量,而女性则在于表达她对自己的看法,界定别人她的分寸。(内在于她的“观察者”部分来支配“被观察者”的部分,以向旁人表明别人可以怎么对她,这一自我对待构成了她的风度(而后者是社会塑造的女性气质,从自我中分离出来,使其行为符合其角色,特别是给男性的印象,在父权凝视的消费文化下被物化的审美存在)观察者是男性,被观察者是女性,这不仅决定了大多数的男女关系,同时决定了女性的内在关系

二 性别(男权)观看
1绘画:《伊甸园:诱惑,堕落与放逐》
裸体 “旁观者的产物” 女性(男权的服从)
文艺复兴:《亚当与夏娃》叙述性场面消失,描绘羞愧的瞬间
《苏珊娜与长老》她有意识到有人在观看,裸露着,按照观者眼中裸体的模样。
《虚荣》苏珊娜看着镜中的自己,镜子让她自己也加入观赏者行列,把自己当作景观展示
《哈里斯的裁判》 男性给美女苹果奖励证明,美具有竞争性
裸体是自我的呈现,裸像被观看的对象,因为男性在场而出现,奉献自身的女色,性的诉求。谄媚男子现实,19世纪学院派顶峰
(差异)羞耻 到 (不平衡差差异的控制)讨好,取悦的目光
凝视裸体 被动的 相似的目光 diapaly as picture 身体和情感似乎不统一 idear subject
其他传统(印度,非洲......)文化里的裸体是主动的男欢女爱的身体释放,互相融合
裸体的视觉价值(性意象)
赤裸神秘的消失,然而将这一过错孤立出来,显得平淡无奇。创作者将模特儿转化为裸像。将观众和所见概括化,转化为欲念。
超越瞬间,加入画家主观意图,又平淡自如,毫不掩饰,却又不令人乏味。
欧洲的裸像表现人文主义精神,这一传统背后的矛盾:艺术家,赞助商收藏家(男性)--物化的女人。构成女性的心理,像男性般审视自己的女性气质
2女性的讨论:
消极 男权的凝视 影响女性对自我的观看 广告 无意识凝视的中心,消极的压抑 被生产 身份认同
积极 产生交流互动 激情 beatiful object in the mirror
早期的绘画里的形象 是放松的自在的
3关于裸体
柏拉图 灵魂和肉体的区分,肉身的承受与罪恶
克拉克 区分裸体和裸像,认为裸像作为一种“形式”,对裸体的升华,其展现的美的观念具有秩序感和构成的法则 和造型背后的本质(逻辑理性大于感性)
而裸体的感性情欲是否就会被遮掩?本能的感官潜在的暗流在“美的秩序”框架下。
伯格认识到“情欲”的外溢(后现代反本质主义的洪流中,反对的是仅仅用“形式”来思考画像,将观看与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相关联)裸女像,作为情欲的对象的部分。
以“创世纪 失乐园 ”为例。一,男女的附属关系,男性对女性裸体持有观看的权力。二,裸体是身体意识的萌发,旁观者的产物。男女性别差异的认识(女性作为男性的他者而存在,女人以一种背叛者形象被创造出。
女人与邪恶的道德宗教诱惑联系,对女性的爱是源于这种异己的恐惧,女性诱惑的就是“旁观者”的男性。
尼采“肯定对肉身的信仰,胜过对精神的信仰” 对酒神肉体与癫狂的赞颂,
不是逗留于身体本质性因素的找寻,体验出观看中得来的感性经验,赋予感觉以价值,打破理性主宰。
裸体画像所指涉的对象是谁?男性观者的介入构成裸体像的最终完成。观看的行为存在性别权力差异。
在商业的交易中,性感的身体作为一种生产满足消费者收藏者需求,情欲的对象是购买者,带有功用色彩。消费时代,情欲的身体成为符号化的工具,时尚流行元素,成为组织策略.

三 财产与艺术
通过购买财产和占有,美术馆成为财富的聚集,这些价值来自何处?油画是特权的工具
奴隶殖民贸易,航海与征服,新兴资产阶级,将画家看作代理人,来确定美的事物。
为统治阶级和利益服务,对待财产与态度的新态度,决定了观察世界的方式,在油画中的视觉表现。显示所有者的占有财富的视觉证明 象征 使其财地位视觉化。而油画也是一种新的炫耀的财富,同其他奢侈品(回报收藏者以触感,手感)
 record i want exist look like
霍尔拜因绘制《两大使》油画传统的开端(真实的质感,触感,纹理,光泽和结实的感觉,精致的描绘和呈现的技巧)
在技法上,当形而上的象征引入绘画时,象征含义却因画法上明确的写实手法不可信或不真实(力求实质感的原始倾向,如现实主义中象征死亡的骷髅头 ,抹大拉的玛利亚)--超越实质性的描绘(一些模糊透明的技法)
观看的方式与被观看者的身份,场合相符合,而她们有如何观看我们(展现被观看中显示他自身。希望感到警惕和冷漠,暗示距离的存在)他们对待世界的态度得到了印证(与被殖民者的态度)

画法上,如果使得观赏者离景中物体很近,心理上的亲密感。公开展示的画像保持礼俗上的距离,这一传统,使得绘画形象表情显得程式化僵硬,配合服装的面具。
中世纪的画家在作品中使用金箔,即使到后来成为装饰,商品逐渐变成艺术作品的现实重心。
17世纪后,作品优劣混杂,平庸的作品,在当时市场的需求大于艺术的需求,艺术与市场的冲突,更多的表达的只是表象(而灵魂相同的佳作显少)

借用古典画题材,理想化的形象,伪装的高贵身份。
风俗画的流行 新兴资产阶级 刻苦勤劳的情感道德寓意。
风景画 逐渐从实质的题材,走向不确定和不可触摸
《安德鲁斯夫妇》他们的姿态和表情,表示他们是周围事物土地的所有者。

四 消费社会中的宣传
1 与油画语言的共通之处?
广告 竞争性 媒介 刺激经济,提高选择的自由。提供信息,制造魅力,关注于人际关系(羡慕)中树立的自我形象
劝说 情感 高雅追求一直存在,但社会一直改变
真人模仿名作场景 相似性上的亲近,富裕的标志,赋予文化权威,文化的内涵消失殆尽
媒介展现的真实相似(视觉上可触摸立体化) 但油画所创造的主动展现所希望的价值(begain with the fact of life),广告宣传强加价值于你,(desire for money,illusion by consumer,false,the promsie of dream 信念的重复 attitude of life,提供改善生活的选择。把握作品与观赏者购买者的心理关系精确在各种符号的运用上(一些传统油画符号的延续)。
如对工人阶级推销商品的功能,中产阶级营造整体的氛围和关系,作用与幻想而非现实。现状的无能为力 ,又强化了这种形象的幻想,缺少行动,消费到浪费的心理作用。
广告的政治功能,政治选择和民主行动被消费取代,掩饰不民主的现象和极端,粉饰太平。
同政治的游说,天花乱坠,提供的极为有限,虚伪与欺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