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惊绝:《徐国富玉雕作品选》晚上抱着玉睡的中国四会玉雕大师!

 来来永胜 2018-07-09


  徐国富,工艺美术师,任职四会市东城区传家宝玉器行、莆田市翡翠协会副会长,作品荣获多项奖项及被收录书籍。




  创作心得:玉雕需要集思广益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一批莆田的木雕、石雕艺人偶然来到广东四会,这些莆田人敏感地捕捉到四会玉器产业蕴含的巨大商机,于是,他们留在四会,加入了四会玉器产业。


  在这批人的影响下,陆续有不少莆田人来四会淘金,徐国富便是其中的一员。1977年,徐国富出生于全国木雕发源地之一的莆田仙游。迫于家境贫寒,17岁辍学后,徐国富便开始学习木雕技艺,主攻人物雕刻。



  2002年,朋友工作的四会某玉器厂缺人,便叫徐国富去面试。老板见其做工精细,就让他留了下来。“我对翡翠不是很熟悉,但是我很快就适应了。”徐国富表示从木雕转到玉雕这种情况并不新鲜,但像他这样很快掌握二者工艺的互通点,并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的并不多。由于老板不了解翡翠,跟工人无法沟通。三个月后,徐国富选择离开玉雕厂。


  2003年,四会摆件市场开始兴起。“我觉得做这个前景很大,帮别人打工的时候自己的思维创新会受到限制”,于是徐国富就自己办起了玉器厂。创业初期总是充满艰辛,资金不足,根基不稳,又遇上了非典。“门前冷落车马稀”,生意惨淡,徐国富只好回到老家。


  半年后,徐国富和妻子再次来到四会,这次他们选择帮别人加工,从而慢慢积累资金。红皮翡翠,在当时还不为众人接受,做的人很少。然而徐国富,就是靠着这个“便宜”的材料起家的。“它自身的巧色比较好,其实材料不好对于工艺的要求就更高”徐国富微笑着说道。




  “我很爱翡翠,要是不做这一行我就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如今徐国富已经在四会停住了脚。身边的很多同行都买了车,徐国富依然以步代车。他说有钱了我就是买玉石,好的玉石我会天天看着,晚上都要抱着它睡。这样难以割舍的玉石,徐国富每年都能遇上几件。也只有等遇到真正的有缘人,他才忍痛割爱。


  “我很爱惜材料的,做不好的话我就会很心痛”,所以当没有好的思路时,他宁愿放弃雕琢。徐国富手中曾有一块七八种颜色的玉石,但和设计师想了三年还是没有一个完美的题材。因为没有把握把它做好,怕糟蹋了好材料,他只好把玉石拿到平洲投标。徐国富希望让真正读懂它的人,去展露其自然地美。


  原材料越来越稀缺,要将材料的价值真正体现,对玉雕师要求很高。徐国富认为:“现在缺少一个领导核心,有实力的玉雕师凝聚在一起,不能将一些好材料的价值真正体现出来”.毕竟一个人的想法是有限的,只有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才能真正将材料的价值利用起来。



  获奖作品《赤壁怀远》创作历程:


  在2012中国玉器“百花奖”评选中,工艺美术师徐国富创作的《赤壁怀远》以玉作诗写赋,构思新颖,意境深远,受到了评委的好评,一举摘得了百花奖金奖。


  2008年,徐国富从缅甸标得一块翡翠原石,经过去掉石皮、裂痕、瑕疵等工序,原本120公斤的原石只剩下75公斤。尽管如此,但他发现,这是一块难得一见的上等石料。


  经过两年的构思,徐国富确定了“把酒问青天”的题材,开始进行雕刻。可没想到,雕琢还没多久,他就面临重新更改题材的困难。


  一般来说,玉器题材大致分为传统类、文化类、生活类和花鸟类等。在徐国富看来,作为玉雕工艺创作者,更重要的是巧用心思,为每块玉寻找适合它的题材,因才施艺,才能传达出构思的意境。在最终确定了《赤壁怀远》的题材之后,为了让作品刻画出苏轼《赤壁赋》的场景,徐国富与多位雕刻师傅进行沟通,不同的师傅按照各自擅长的雕刻工艺进行雕琢,历时八个月,《赤壁怀远》终于成功雕刻完成。


  由于作品构思新颖,意境深远,在2012年中国玉器百花奖评选中,《赤壁怀远》一举夺得金奖,成为仅有的两件金奖作品之一。徐国富表示,获奖对于他来说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鞭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