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道教】坛场法器之“磬”

 毓真 2018-07-09

磬是道教宫观在科仪中常用法器之一种。中国古代就以磬作为乐器。磬以石、玉或金属为质,矩形,悬挂於架上,以木石击之,能发出清脆的撞击声。《说文》称,'磬,乐石也',中国古代礼仪均须击磬,《孟子》有云“金声玉振”,形容奏乐时以钟始,以磬终。



碗磬


磬用于道教坛场法器始于南北朝以后。早期道教仪礼比较简单 ,并无击磬的记载。到魏晋南北朝时代,道教宫观在科仪中开始用磬配合钟行仪,形成钟磬交鸣的庄严场面。《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中对磬的质地有六种描述,“一者玉,二者金,三者银,四者铜,五者铁,六者石。或两角、四角,或九角、无角,若状若钩,并题所识,永为供养。凡钟磬,皆须作虚悬之”。今道教宫观在仪坛上,已经用钵盂状铜质磬代替矩形石玉质磬,并且有体积较小的碗状铜磬,称碗磬;还有附在木柄顶端的,可以持之以行走的手磬,称为引磬。



引磬


科仪中用磬的作用有二。一是为了感动神灵,沟通人神;二是为了警戒人众,“节度威仪, 容止所要”。《洞玄灵宝道学科仪》记载磬的作用是“有悬钟磬,依时鸣之,非唯警戒人众,亦乃感动群神”。因此钟磬和鸣,犹阴阳交和,能招神护坛,普临法会,共证斋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