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数感——从破坏到培养

 hyxz_ljf 2018-07-09

“数感”——从破坏到培养

『数感』

本文导读——

1.从破坏数感谈起

2.为什么需要数感

3.如何培养数感

Part.1

从破坏数感谈起

功利

我们的一些教育者在教计算时普遍非常功利——试图在短时间内将自己通过大量练习才获得的“套路”强塞给学生——

“老师今天发了一张纸,是所有两个数的和等于11的算式,让小朋友今天背会。孩子背起来很困难,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数学作业?”

机械

我们的一些教育者在教计算时也喜欢机械——因为机械可以做到标准化,可以“省时省力出奇效”,但代价是连“动脑筋都省了”——

“老师今天上课直接告诉我们125×8等于1000,接下来做题时只要看到125就要去找8. ”

遗毒

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我们对计算的培养目标有一个根本的变化——

以前的数学就叫做“算术”,以前没有计算器,甚至有时候都找不到“算盘”,所以为了应付生活中的琐碎计算,我们需要自己充当“计算器”,做大量的“硬算”,也就是现在同学们做的“竖式四则运算”;

而现在,我们不希望仅仅学会“硬算”,还希望更多地接触“巧算”!

通过“巧算”来提升思维,训练智力.

当前在小学数学计算的教育上,由于老师、家长的“功利心”,“机械性重复”大行其道,时刻扼杀着学生的“数感”!

“新的美国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估标准(NCTM)强调要将培养学生形成数感作为小学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 并明确反对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过分强调没有思维的计算程序.

“中国《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并且在内容标准的几个阶段都阐述了培养学生数感的问题,明确地把数感作为学习内容提出来.”

“什么是数感”

(Number Sense)

中文里的“数感”,可以理解成对数的“感觉”、“感知”;英文“Number Sense”,可翻译成数感、数觉或数意识. 具体地说,当你来到阳台准备晾衣服,你会看到晾衣架和衣服,那么衣服的数量与晾衣架的数量是有关系的,如果晾衣架多,我们会觉得“充足”,如果晾衣架少,我们则会皱起眉头. 这就是一个现实中的数感的例子. 我们在处理数量的时候,时常会把甲的数量与乙的数量“联系”起来,因此我们可以说——

对数与数之间联系的意识即数感.

Part.2

为什么需要数感

你见过大脑的结构吗?

你知道学习是怎么一回事儿吗?

怎样跳出机械重复的思维惰性?

你想要增强计算能力吗?

你学习计算的目标是什么?

成为计算器还是使用计算器?

你应该见过大脑的结构图,大脑其实是很多神经节的连接,我们现在的互联网,也是形如大脑一样的节点与节点的连接.

试问,如果没有连接(Connection),这个世界会怎样?

孤立的节点发挥不出任何作用,正因为连接,才有了无限可能.

所谓“学习”,不过是把一个个“概念节点”联系起来的过程.

我们常说“思维僵化”,那是因为大脑为了节能有一个“偷懒”的趋向,如果任由它就会在解决问题时过多依赖已经成功过的某一条路径,如果频繁地使用这条路径,这条路径就会从“小溪”变成“大河”——从而思维惯性势不可挡!

以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程序化思考”、“机械性重复”了.

当今世界,人工智能、自动化已经让大量的依靠“机械性重复劳动”谋生的人下岗!

今后人类应当更多从事难以被机器取代的思维性工作.

为了远大前程,我们如何跳出“机械性重复”?

在学习“乘法原理”时我们知道——

若从A到B右10条路,从B到C有10条路,那么从A到C至少就有“10×10=100”条路.

这些“路”就是联系,也就是当一个个“基本概念”扎根大脑后,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积累这些“基本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在解决相关问题的时候,能够从尽可能多的路线搭配中找到最优的一条“解决路径”. 简单讲就是——

联系多,思路广.

回到计算上讲,当我们在计算“58+33”时,除了直接列竖式计算以外,你是否还有一些别的想法?

①“50+30+8+3”

②“50+30+7+3+1”

③“58+3+30”

④“33+8+50”

⑤“60+33-2”

……

又比如请尝试多种思路心算“52+47+148”——

①“52+148+47”

②“50+2+50-3+50×3-2”

“上式=50×5+2-3-2”

……

也就是说,数感可以增强你的计算能力.

最后一个问题,你想要做一个“计算器”还是一个使用“计算器”的人呢?

众所周知,在机械性重复方面,人脑拼不过电脑,那么我们小学6年的计算训练目标仅仅是“成为一个经常出错的计算器”,那就太浪费我们的大脑啦!

所以我们在“硬算”的同时,也要多多练习“巧算”,并且是尽可能多的方式去“巧算”——从而获得更多“数感”.

为什么我们需要数感?

具有数感的人,能将有关问题与数联系起来,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

数感好的人,能在处理数字问题时“创造”更多“灵活”的方法.

Part.3

如何培养数感

生活体验中深化概念

任何算式都是故事,也都是可以情景化的,给数字加上单位吧!

比如“4×12”我们可以描述成——

“我有4盒鸡蛋,每盒一打12个”.

这样一来,数就跟大脑里的“鸡蛋”、“盒”联系起来了,我们可以想象到如果把所有鸡蛋都从盒子里取出放入冰箱,那么一共会放入4个12这么多.

这样就鼓励大脑寻找数量之间更多的联系,长此以往,就能对数“4”、“12”以及算符“×”有更深的理解.

鼓励主动思考

除了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还要在平时多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的行为. 家长在陪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心情有时候比老师还要“急功近利”,眼看学生在“125×11×8”上看了半天也想不到“125先乘8”,心里那个急啊!

急没有用!

因为急去责备孩子、去强行纠正往往适得其反!

放手让孩子去做吧,并让他表达这么做的理由——

我们要做到“多倾听多提问少指手画脚”.

并且要时刻注意识别孩子主动思考过的迹象并立即加以鼓励!

所以遇到上述情况,我们应该这样做——

Q:“说说看,你想先算哪两个相乘?”

A:“125×11”

Q:“为什么呀?”

A:“因为我发现125×11很简单,就是两个125错位相加!”

Q:“是吗?”

A:“真的,我给你算一遍嘛……其实除了125×11,123×11也是这样子的,你看,错开,然后相加! ”

Q:“这是你自己发现的规律吗?我居然不知道?!你太棒了!!”

A:“嘿嘿!”

Q:“那你能在10秒钟内算出125×11×8吗?”

A:“好像不能. 125×11虽然好算,但是再乘8要列竖式. ”

Q:“那咱先不做这个题目,你会算125×8吗?”

A:“当然能!列竖式,算出来是1000!”

Q:“那125×8×2呢?”

A:“2000!”

Q:“那125×2×8呢?”

A:“还是2000,我可以把8和2换位置!”

Q:“我觉得你已经可以在10秒钟算出125×11×8了!”

A:“11000!”

PS.

“硬算”VS“巧算”

凡事都有个度,我们不能一昧批判老师教学上对学生要求的“硬算”作业,硬算作业主要训练的不是学生的“固定套路”,而是加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我们鼓励通过适量的“机械重复”来掌握分解好的“知识节点”,只有在“知识节点”稳固下来之后,我们才能转向“知识节点”之间寻找联系的练习!

比如我们学习乒乓球,也是在大量练习挥拍之后,再转向训练球员的“灵性”.

结论:前期多练“硬算”,后期多练“巧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