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办有温度的乡村教育——对博爱县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今夜星光灿烂 2018-07-09

  □ 史爱军/文图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中小学生对寄宿的需求日益迫切。对此,博爱县委、县政府领导认识高度一致:加快推进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有利于振兴乡镇教育,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优化农村学校管理,办出“有温度”的乡村教育;有利于保证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农村学生素质全面提升。
  
  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国家提倡、各级支持、群众受益,早一天完成,学生早一天受益,家长早一天减负。只要有利于学生和家长的工作,就要想方设法加快推进。为此,博爱县提出了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四年规划两年完成”的工作目标,通过全力筹措资金保建设进度、责任分包到人抓推进落实等措施,高速推进寄宿制小学建设。
  
  遴选16所农村小学重点进行寄宿制建设,实现建设年限从“4”到“2”的提速

 

    为提升中小学办学条件,满足中小学生寄宿需求,博爱县根据教育发展实际和乡镇教育的迫切需求,在综合考虑学校所处位置、服务人口、当前办学条件、长远发展潜力等因素的基础上,出台了《博爱县“十三五”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和寄宿制学校建设专项规划》(2017年),按照每个乡镇至少1—3所寄宿制小学的要求,在初中寄宿制学校建设全部到位,并打造出了光智中学、柏山中学、泗沟学校、月山中学、清化中学、玉祥中学等一批优质初中的基础上,2017年优先遴选了16所农村小学重点进行寄宿制建设。
  
  去年以来,博爱县投入1200余万元为农村寄宿制小学新建综合楼、餐厅5000余平方米,购置生活设施2000余套,实现了建设年限从“4”到“2”的提速。目前全县80%的农村学校可以提供午餐或寄宿服务,受益学生9000余人,占农村学生总数的75%,农村学生回流初见成效。
  
  截至目前,博爱县2017年规划建设的4所寄宿制小学均已实现寄宿;2018年规划建设的7所中已有4所实现寄宿,其他3所今年9月份实现寄宿;2019—2020年规划建设的5所寄宿制小学,目前5所均已实现供餐,4所已具备住宿条件,1所宿舍楼已进入前期规划。据初步统计,目前博爱县各乡镇公办寄宿制学校在校生1.2万人,其中就餐学生9000多人,住宿学生6000人。公办寄宿制小学在校生6000多人,其中就餐学生3000多人,住宿学生500人。

改造后的博爱县月山镇后乔小学教学楼,面貌一新


  加快农村小学由单一的“走读制”向“寄宿制+走读制”办学模式转变,实现农村中小学“初中寄宿制全面到位,小学寄宿制带动发展”的阶段目标

 

    在规划定点小学过程中,博爱县坚持了“四结合、四优先”原则:“四结合”即坚持统筹规划与“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结合,与城镇化规划结合,与消除大班额规划结合,与全面改薄和扩充城镇义务教育资源规划等相结合;“四优先”即具备以下条件的小学优先定点建设:办学情况相对较好的,辐射范围与服务人口相对集中的,位处乡镇政府所在地或中心村的,校园规划合理有预留建设用地的。在综合考虑上述两个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博爱县广泛征求各有关部门、乡镇村街、学校、学生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保证了规划定点的科学合理。
  
  根据16所定点小学的现有办学条件,博爱县规划2017—2020年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通过新建餐厅、宿舍、完善生活设施等,改扩建农村标准化寄宿制小学,全面改善农村小学办学条件,加快农村小学由单一的“走读制”向“寄宿制+走读制”办学模式转变,保障农村孩子就近入学并满足留守儿童的寄宿需要,实现全县农村中小学“初中寄宿制全面到位,小学寄宿制带动发展”的阶段目标。同时,博爱县积极构建“寄宿制初中、寄宿制小学、一般小学、教学点”的农村教育发展体系,打造一批农村优质学校,与城区学校形成竞争互动的发展格局。
  
  寄宿制学校建设,不仅仅是建设校舍与配备设施设备那么简单。寄宿制学校建设过程中带来的食品卫生、住宿安全、教学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容不得半点马虎,必须统筹推进。为此,从寄宿制规划的制订、项目的建设到正常管理运行,博爱县教育局积极和规划、建设、消防、食药监等有关部门紧密结合,认真征求听取意见和建议、详尽制订项目规划、联合审批督导检查,保证了规划合理、建设到位、消除隐患。
  
  为保证学生在校寄宿吃得营养健康、住得安全舒适,博爱县要求全县农村小学餐厅由学校自主经营,按成本收费,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可享受每生每年1000元的营养餐补助;在校住宿的学生,学校免收住宿费,家庭贫困的寄宿生还可以享受每生每年1000元的寄宿生生活补助。
  
  同时,博爱县还制订农村学校生源回流计划,2018年力争达到农村学校生源回流20%的目标。
  
  小学生放学时间早,家长上班或忙于农活按时接送学生有困难。在全面加快推进农村小学寄宿制建设的同时,博爱县2017年秋学段开始就在焦作市率先实施了“课后延时服务”工作,学校组织,教师指导,学生自愿免费参加。
  
  改造后的农村寄宿制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在博爱县孝敬镇齐村小学,投资200余万元新建的教学楼、餐厅落成后,解决了160余名学生中午在校就餐问题,60余名学生在校寄宿。学校还适时开展了免费“课后延时服务”。
  
  博爱县孝敬镇东界沟小学改造后,为251名学生提供午餐,并为留守儿童提供了住宿,受到了广大家长的一致好评。“我常年在外打工,本来打算将孩子送往县城私立学校。这下好了,孩子再也不用舍近求远上学了!”一位送孩子上学的家长说。
  

博爱县孝敬镇齐村小学学生在窗明几净的新餐厅就餐


  寄宿制学校工勤与教学辅助人员无编制、无经费保障等问题,需要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出台相关配套政策

 

    经过多年的努力,博爱县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当前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中面临一些现实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寄宿制学校工勤与教学辅助人员无编制、无经费保障。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缺少工勤与教学辅助人员编制,餐厅、宿舍依靠临时聘用人员运营,寄宿学生的看护与辅导工作大多由教师在正常工作时间之外加班来完成,导致教师工作量及压力很大,却没有相应的补贴经费与制度保障。
  
  二是寄宿制学校经费标准较低,难以满足办学需求。公办寄宿制学校与非寄宿制学校公用经费同一个标准,仅增加200元的寄宿补助,难以满足学校运转需要。寄宿制学校由于经费不足,导致工勤和教学辅助人员工资过低,不能满足各种生活设施设备的购置、日常维修维护,以及水电、食宿管理等需求。
  
  三是寄宿制学校配套设施亟待改善。寄宿制学校目前普遍缺少学生淋浴设施。农村寄宿制小学暂时短缺标准化宿舍和餐厅,没有配备校医编制等配套服务设施及人员,影响学生寄宿生活服务条件的进一步提升。
  
  针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调研后认为,要促进农村寄宿制学校持续健康发展,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一是各级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要出台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相关配套政策,加大新建或改扩建寄宿制学校的资金投入,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寄宿需求。要进一步提高寄宿制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或者出台专门的寄宿制学校资金支持计划。完善寄宿制学校工勤和教辅人员编制配备标准,减轻寄宿制学校教师工作负担与压力,健全寄宿制学校教师超工作量补贴制度等。
  
  二是寄宿制小学建设要因地制宜注重实际效果。寄宿制小学建设要结合服务人口状况和生源规模,深入调研学生寄宿需求,摸清学生就餐数量与住宿数量,合理规划餐厅、宿舍建设规模和标准,避免产生新的农村教育资源闲置浪费。在寄宿制推进步骤方面,建议采取先就餐、后住宿的实施办法,循序渐进提升管理水平,避免因骤然增加的工作负担造成暂时的管理失控。对于因校舍场地限制,寄宿制小学建设难以实施的,可以利用有富余校舍的乡镇寄宿制初中改办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或代管小学高年级,满足周边学生的寄宿需要。
  
  三是要正确处理好农村寄宿制小学与其他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农村寄宿制小学与民办学校关系,促进两者内涵发展和协调发展,使农村学校成为普惠优质的公共教育资源;正确处理农村寄宿制小学与县城优质学校关系,实现结对帮扶,加快发展共促均衡;正确处理农村寄宿制小学与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关系,充分发挥寄宿制学校对一般小学和教学点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成为农村教育的发动机和火车头。

 

(作者系博爱县教育局局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