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蠡简介

 圆柔松沉 2018-07-09
 他是历史上有名的谋士同时也是有名的富翁(被称为中国商业的圣祖)。历史对他的评价很高,他就是陶朱公-范蠡。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楚国三宛(今河南南阳一带)人。范蠡出身贫寒,小的时候“佯狂、倜傥、负俗。”文种任宛令时,与其有深交。后又与其一齐任越国大夫。

    勾践三年(前494),听说吴王夫差正在日夜练兵准备攻打越国,就准备先发制人出兵攻吴。范蠡极力劝说道:“我听说军队是一种凶器,发动战争是不道德的,与别人争执不休是下策。上帝是禁止这样做的。违背天意去做是不吉利的。我以为现在不要去进攻吴国。”勾践听不进范蠡的话率兵伐吴。两军在太湖的椒山大战,结果越国被吴国的精兵大败。勾践只剩五千残兵退守会稽山。被吴国军队团团围住。勾践这时才无奈的对范蠡说:“我不听你的话,落到这步田地,现在怎么办呢?”范蠡说:“有了成绩而不骄傲的人,会得到上天的保佑;廉洁谨慎的人会得到大地的宽容,临危不惧的人会受到百姓的拥护。现在之后低声下气地给吴王送去重礼求和,如果他还不答允,只好用自己的身体去做人质了。”(如果没有范蠡的这番话,我想勾践可能会率残兵和敌军拼命,或者学项羽自刎。)勾践知道自己走投无路,只好听范蠡说的,派文种到吴王那求和。文种到了吴王夫差面前,屈膝跪地想前,边磕头边说:“被您灭亡的臣子勾践派小人来恳求大王,他愿做您的仆人,他的妻子愿做您的小妾.”吴王刚想答应但却被伍子胥阻拦了。文种只好回去报告勾践。勾践见最后一丝希望都没了准备杀死自己的妻儿,毁掉一切珠宝,然后上战场与夫差决一死战。这时候范蠡制止勾践:“不要孤注一掷。我知道吴国的太宰伯噽(本人对此人十分厌恶可以说是他害死伍子胥,并且“帮助”勾践灭掉吴国,做过的唯一好事就是成就了勾践的卧薪尝胆)贪婪,可以贿赂他,请他帮忙。”结果伯噽真的接受了勾践送来的“礼物”并且劝说吴王不要杀勾践,但这时候伍子胥没有劝住吴王,终于放了勾践。于是范蠡到吴国当人质,夫差十分赏识范蠡的才能,委以重任,想劝其弃越投吴,但范蠡不为所动。范蠡在吴国含垢忍辱,卑辞厚赂,终于使勾践化险为夷,平安返越。范蠡质吴三年后也归国与文种鼎立辅佐越王。勾践奋发图强,筑城立廓,发展生产,等候报仇的时机。范蠡提倡“道”、“气”,主“恒”、“常”,重“持盈”、“定倾”、“节事”,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变化,时势必有盛衰,顺其自然,待机而动,才能取胜。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兴越灭吴,完成勾践称霸大业,使越国成为强国。正当越王不可一世的时候,范蠡却悄悄地家着船带着随从,家属从海上离开了越国。因为范蠡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范蠡早以看出勾践这个人可以共享患难却不可共享安乐的性格特点,于是他果断的离开了勾践。

    传说他携着美人西施先是浪迹五湖,在无锡一带隐居,最后辗转来到了齐国。 范蠡到了齐国之后改名易姓,自称鸱夷子皮,在渤海边吃苦耐劳,辛勤耕作,与儿子们一同治理家业,没多久,就积聚了几十万家财。这时,齐国人听说他十分贤能,请他去担任相国。当了不久,他久感叹说:“一个普通家庭积聚千金,一个普通人官做到了卿,相,这是极限了。一个人长久享受尊贵的待遇和名声,是不吉祥的。”于是他归还相印,并把家财全部散发给亲友,自己带着一些贵重的珠宝,又悄悄地离开了,秘密的到陶地(今山东平阴县东)定居。范蠡看到越王勾践运用计然的理论治理国家,使越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十分感慨地说:“计然的策略有七种,越国只动用了其中的五条就取得了如此满意的效果,我打算也用这些策略来发家致富。”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他觉定下海经商。他认为陶地是天下的中心,是贸易集散地和交通要道,因此可以做生意发财。于是,他就自称陶朱公,一面与子女一起耕种和饲养牲口,一面做生意;根据不同的时令贩卖不同的货物,从中牟利。不久,他就积聚了上亿的财富

范蠡的六个经商思想:

一、与时逐利。商场如战场,瞬息万变,所以时机非常重要。范蠡认为,“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也,蹶而趋之,唯恐弗及。”(《国语?越语下》)“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同上)时机稍纵即逝,范蠡在商业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能捕捉有利时机,由此获取了丰厚的商业利润。进货是商人经商活动的起点,在进货时,范蠡主张“贱取如珠玉”。“贱下极则反贵”,当某种商品价格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作为一名理智的商人,要及时购买,不要期望价格不停地跌下去,以致错过低价进货的机会。此外,范蠡主张在市场需求发生变化之前备好货物,要让货等客,不要让客等货,如此才能满足市场需求,如“夏则资皮,冬则资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国语?越语上》)。值得注意的是,范蠡的“待乏”不同于囤积居奇。囤积居奇是在商品货源紧张时大量购存,伺机高价出售,以获取暴利,扰乱市场,坑害消费者。而“待乏”是在货源充足,或者是某种商品处于销售淡季时低价购进,待货源紧张或销售旺季时抛出,如此不仅调剂了市场供求,稳定了物价,而且在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商人能获取高额利润。范蠡还认为,进货时一定要“务完物”,切实保证商品质量,避免不必要的损失,维护商业信誉。销售商品时,范蠡主张“贵出如粪土”。“贵上极则反贱”,当某种商品价格上扬时,不要企图获得最大值的利润而惜售,“最大值利润”总是相对的,很难把握,因此物价上涨时要像抛粪土一样把商品卖出去。否则,就会造成损失。货币增值是商人商业活动的终极目标,而货币只有在流通中才会增值,所以范蠡提出“无息币”、“财币欲其行如流水”,也就是说,不要停止货币的流动,不要停止商业活动,否则就会白白贻误商机。在商业活动中,范蠡同样坚持多种经营,不拘泥于单一品种。他提出“候时转物”,根据季节、时令变化而转运不同的商品,尽管我们无法知道范蠡经营商品的具体名称,但从“候时转物”推断,其经营范围应是十分宽泛的。

二、薄利多销。毫无疑问,商人是逐利的,但究竟追求多大的利润,不同的商人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范蠡没有盲目追求厚利,而是采取了薄利多销的办法,“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什一之利”的确很薄,但范蠡由此赢得了顾客,加速了资金周转,所以同样达到了发家致富的目的。

三、市场预测。作为一名商人,必须具有战略眼光,综合社会政治、经济、军事以及自然条件等因素,准确预测市场需求,争取主动,才能在商场上立于不败之地。范蠡进行市场预测主要有三个依据:第一,价格依据。“贵上极则反贱”,要趁商品价格上涨时尽快抛出,做到“贵出如粪土”。否则,价格一旦回落,想卖也卖不动了;“贱下极则反贵”,商品要趁价格不降时及时收购,做到“贱取如珠玉”,否则价格一旦回升,想买也买不到了。第二,市场供求依据。“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供大于求时,商品必定会贱;供不应求时,商品必定会贵。第三,八谷贵贱之法。计然说:“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史记?货殖列传》)根据计然的这个农业丰歉循环论,范蠡提出了“八谷贵贱之法”,其云:“夫八谷贵贱之法,必察天之三表,即决矣。……水之势胜金,阴气蓄积大盛。水据金而死,故金中有水。如此者,岁大败,八谷皆贵。金之势胜木,阳气蓄积大盛。金据木而死,故木中有火。如此者,岁大美,八谷皆贱。金、木、水、火更相胜,此天之三表者也,不可不察。能知三表,可为邦宝。”(《越绝外传枕中第十六》)“八谷亦一贱一贵,极而复反。”(同上)“八谷贵贱之法”给人的重要启示是:农业免不了遭受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袭击,所以丰年、荒年都不是一贯的,有眼光的商人要在丰年粮价低时蓄积粮食,待荒年时出售。作为一个国家,更应有“备荒”的思想,加强粮食储存,此为“邦宝”。农业丰歉循环论和八谷贵贱之法主要用于指导商业活动,但计然、范蠡从生产过程中总结归纳商品供求规律,是对经济理论的一大贡献。

四、平粜理论。在长期的商业实践中,范蠡发现,由于受供求关系的制约,价格时常发生上下波动。这种情况如不加以适当控制,将会严重影响生产和流通,进而影响国计民生。控制的办法是由政府出面,推行平粜之法。以粮食为例:“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史记?货殖列传》)粮食是一种特殊商品,更是一种战略物资,若以五十为标准价格,粮价降到二十,农民便承受不了,失去种地积极性,影响农业生产;粮价若升到九十,商人便无利可图,不愿经营粮食,最终影响国家的收入。最佳办法是把粮价控制在三十到八十之间,则农末俱利,国家受益。“农末俱利”的思想在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在“重农抑商”的社会大环境中提出“农末俱利”的主张尤其难能可贵。计然、范蠡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平粜理论并付诸实践的人,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五、选择经商环境。任何一项产业都要受环境的制约,经商也是如此。范蠡选择“陶”作为经商之地,是经过慎重考虑的。首先,他“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史记?货殖列传》)便利的交通利于陶与各诸侯国的车旅往来,加上商品信息丰富,故能推动商品的转运买卖。其次,陶之东为齐国,多文采布帛鱼盐;北为赵,富鱼、盐、枣、栗;南有邹、鲁,颇有桑麻之业,上述各国在春秋末战国初都是比较富强的国家,它们丰富多样的物产可为范蠡经商提供充足的货源。第三,陶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气候适宜,既为经商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又可为商人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六、富好行其德。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奉范蠡为商业鼻祖,其中的原因除了上述宝贵的经济思想之外,很重要的原因是范蠡能“富好行其德”。商人是逐利阶层,唯利是图是他们的天性,所以历史上向有“无商不奸”的说法。范蠡却不然,他舍弃了越国的高官厚禄,到齐、陶艰苦创业,孜孜不倦地从事农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商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目的不在于赚钱而在于实现其自我价值,即向世人表明他不仅能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而且能亲自从事经济活动,经营致富。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他不为金钱所累,去齐至陶时便“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居陶经商,“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更可贵的是,范蠡还不搞垄断,慷慨指导齐国国君在后苑治池养鱼,一年得钱二十万;指导鲁之穷士猗顿赴西河畜牛羊于猗氏之南,十年之间遂成巨富。司马迁深为范蠡这种超然物外的境界所折服,称其为“富好行其德”(同上)。

    话说陶朱公在陶地长期地居住下来。在陶地,他生下了小儿子。等到这个小儿子成年的时候,他的二儿子到楚国做生意,因为杀了人,被楚国关了起来,被判了死刑。朱公说:“杀人偿命是应该的。但我听说拥有千金之家的子女犯了死罪可以不公开处死。”于是,他就在一只褐色的陶罐里,装了一千镒黄金,装在一辆牛车上,叫小儿子去楚国探监。朱公的大儿子请求让他去。朱公不同意。大儿子说:“长子是一家的主持。现在兄弟又罪,父母不派长子,却派小儿子去,说明我是不肖之子。”说着,就要自杀。他的母亲只好出来劝说丈夫:“现在就是让小儿子去,也未必能救活二儿子,却先要让大儿子白白丧命。这怎么行?!”陶朱公没有法子,只好同意让长子去。临走时,朱公写了一封信,交给长子,对他说:“你到楚国,将此信交给庄生。他时我过去的好朋友。所带的一千镒黄金也交个他,由他全权处理。记住一定不要和他有任何争执。”长子出发时,自己还偷偷带了几百镒黄金。到了楚国,寻到庄生家,他发现庄生家很穷,靠城墙搭着一间破房子,杂草长到屋门口。但是长子仍然遵照父亲的吩咐。庄生说:“好了,你马上就回家去,一刻也不要停留。你的兄弟马上会放出来的。你不要问任何原因。”长子离开后并没有回家,而是偷偷的贿赂了楚国的一个高官。庄生虽然很穷,但他的正值,廉洁闻名了楚国。他也不是真的要朱公的金子,准备待事情完成之后,路数归还,以取信于朋友。因此,他对妻子说:“朱公的金子千万不能动。如果我的疾病死了,你就替我还给他。”交代完毕,他就去见楚王,对他说,我夜观星象,最近楚国将要有不吉利的事情发生。楚王一向信任庄生问他该怎么办。庄生说:“大王向百姓施行一些德政,可以消除灾变。”于是楚王下令大赦天下,朱公的长子知道了后,认为那些黄金不是白送给了庄生吗?就去见庄生,庄生知道他来的意思因此开门见山的说:“那些金子仍在我房间里,你自己去取。”长子真的去取走了那些黄金,还暗自高兴了一番。熟不知他已经害死了他的弟弟。庄生觉得自己被朱公的长子这样的小儿出卖和羞辱了,他忍不下这口气就去对楚王说:“大王觉定实施德政以消灾的事,外面居然将它谣传事因为齐国富翁陶朱公贿赂了大王的近臣踩使大王觉定大赦的。大王的大赦不是体恤楚国忍,而是为了陶朱公的儿子!!!”楚王大怒下令先杀了陶朱公的儿子再颁布大赦令。朱公的长子只好领着二弟的尸体回家。朱公的妻子和陶地的忍都很哀伤。唯独朱公笑道:“我早就知道他一定会害死二弟的。不过他不是不爱他弟弟,只是没有忍耐之心。他从小和我一起长大,知道生活的艰难,因此台过看重钱财;而小儿子一出生就享受富贵,会毫不吝惜它。这就是我曾坚持要派小儿子去的道理。”由此足见朱公的先见之明。 

    可以说范蠡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奇人,他常常能趋福避祸,而且能够预见灾难祸福。范蠡也是一个全能的人,范蠡不仅是春秋战国时代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商业界的巨子,而且在手工业和水产养殖业领域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传说他是酱的发明者;还有传说说他曾经改进了陶器制作技术,是造缸的能手,被太湖一带的工匠们尊称为“造缸先师”。公元前475年,范蠡把自己的养鱼经验写成《养鱼经》。全书仅343个字,却开创了中国的科学养鱼纪录,比古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所著《动物史》(该书把鱼列入分类系统)还早一百多年,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养鱼著作。范蠡的养鱼理论中,已提及雌雄鲤鱼配比以及鲤鳖混养等内容,颇有参考价值。由此可见,范蠡的智慧和才能是多方面的,可谓是具有全方位造诣的一代名家。

    因为范蠡忠以为国,智以保身,特别是经商有道、致富有方,赀累巨万,富甲天下,所以颇受历代商家尊崇,被尊称为“经商鼻祖”、“商家圣星”等等。范蠡的一些从商方法现在还在被人们所使用。范蠡死后,葬于陶山主峰西麓(今肥城市湖屯镇幽栖寺村),世世代代的人们来此凭吊他和西施,缅怀他的业绩及人品,汲取他的思想和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