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朝拜自己

 犀然 2018-07-09



早年聽過一個勵志故事,說有一天,天降大雨,一個人在屋簷下避雨,這時觀音撐傘走過,便問觀音:“觀音菩薩,請度度我吧,帶我一段如何?”觀音回答說:“你在屋簷下,我在雨中,簷下無雨,你並不需要我度化。”

那人立刻跳出簷下,站在雨中,對觀音說:“現在我也在雨中了,請度了我吧!”觀音說:“你我皆在雨中,我不被雨淋,是因為我手中有傘;你被雨淋,是因為你手中無傘。所以,不是我度了自己,而是傘度了我。你若想被度,不必找我,自己找傘去。”


又一日,那人遇到了困難,到廟裡祈求。到得廟裡,見一人跪在觀音菩薩面前祈禱,模樣與觀音一樣。便問:“您是觀音嗎?”那人答道:“正是。”問:“您既然是觀音,那為何還朝拜自己?”觀音微笑道:“我也跟你一樣,遇到了難題,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這是一則杜撰的故事,然而,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當遭遇困難之時,我們常常想到去廟裡朝拜,請道長法師幫忙祈福消災,請風水先生算命調整風水,手上佩戴各類念珠手串,其根本目的就是“消災解厄”。因而,我們似乎對宮觀寺廟寄予了厚望,渴望神靈保佑,但逢初一十五,宮觀廟宇必定香火鼎盛,香客如雲。


焚香朝拜是我們向神靈表達訴求的方式,而廟也是表達信仰的場所。每當我們走入宮觀廟宇,向殿堂中的神像朝拜之時,可尋得內心片刻的安寧。因此,很多人喜歡去宮觀廟宇朝拜,進香祈求,捐助功德,於是,我們便認為那就是修行。其實,進香朝拜只不過是信仰的表達而已,而且這種信仰是以利己為根本的,因而,完全談不上修行。

修行是需要由外而內,再由內而外的過程。剛開始修行之時,可能需要藉助外在的約束,慢慢摒棄那些不符合道德倫理的念想和言行,屬於形式化階段。這個階段極其重要,并通過外在的約束以明善惡,然後有所為而有所不為。在這一階段,內心會充滿期望,亦會出現一定的成就感,特別是皈依宗教之後,相信修行會改變自己的命運,因而常常容易執著于外在的修飾。


第一階段的修行是較為容易的,也容易發下宏願,甚至會追求“術”而忽略了對道的領悟和修行。術總是給人以玄妙、神秘之感,因此,剛開始學道之人容易迷戀于此,以為掌握了術便可明判陰陽、普度眾生,并倚仗著所學到的一招半式向人炫耀、逞能、大膽應用。然而,道術是建立在德行基礎之上的,忽略了德行的修持而求諸于術,通常會遭遇不順甚至不測。

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心境便會發生變化。因為通過外在的約束,雖然言行得到規約,但當嘗試觀察本心之時,矛盾就出現了。比如,雖然已經開始修行,但自己的運勢尚未得到改善,甚至會不如以前;比如,開始修行之後,開始遭遇家人、親友的冷遇和冷眼相看,特別是自己“高不成、低不就”的時候,最容易成為別人的笑柄。這時候,我們極容易懷疑自己,懷疑自古傳承下來的大道是否真的存在,懷疑祖師爺的訓示。


質疑是必經階段。這個階段,我們不僅會質疑大道,質疑宗教,質疑師父,質疑自己,質疑其他修行人。長期以來,我們早已形成了“自以為是而以人為非”的習慣,所以一旦開始執著于自己的修行,別人的眼光、指點、說教、糾正等會顯得很刺耳,於是主動關閉了心門,將自己局限于一個狹小的空間內。越封閉自己,我們越會感到命運坎坷,最後找到那句“苦才是人生”來麻痺自己,而從未反觀內照,驅除心魔。

經過第一階段的修行,很多人便開始反思自己了,慢慢地不在執著于外在的約束,而是走入內心,於是,一個本來能說會道、無所不說的人可能會變得沉默寡言,一個人滿口“阿彌陀佛”、“無量天尊”的人會變得隨和、隨緣,也不會張口閉口跟別人大談佛道,而是內化為修養。


因而,一個人修行時間越長,可能越隨緣,人不問則不言,人言則不論,隨順自然而已。這個階段已經進入了心的修煉,而且各方面會逐漸順遂,善緣逐漸增加而惡緣亦逐漸減少。

修行是一步步回歸本心的過程,然而,我們無法一直停留在修心的層面,因為心也需要歷練,并在歷練中提升自我。而且,若僅停留在心的層面,雖然不會有大的災厄發生,卻無法積累功德福報。這就進入第三階段了。將修心外化為行,身在紅塵而內心清淨,不求功德而隨緣度化,如此,才是真正積累福報的開始。

這個階段的修行人,已經不再是明善惡、是非的問題,而是開始逐漸心神合一、心行合一,懂得如何以無為、無欲的心境行走于世間,“與世俗處”卻能超然于世外,真正地“活在當下”而不執著于任何事物。這是很高的境界,而在這個境界中,往往更易於建功立業、獲得大成,更有人“隱於世”而隨緣濟世度人,別人雖然未必對其善行宣傳章表,但其功德不會消失,而且很大。

在此階段,修行人通常已經超越自己,超越宗教,而自己已經變成一座廟,人到哪裡廟就到哪裡;心就是廟裡的神像,那座神像就是自己,反觀內省之時,就是向自己朝拜。這時,自己就是神,神也就是自己。通神是瞬間的,因此,無論走到哪裡,都可以有求必應。

因而,精誠修行到一定的階段,我們會放下很多,會變得圓融,不在執著于雙目所見、雙耳所聞之假象,不拒絕任何一種緣分,也不會執著于任何緣分。這個階段,我們已經不必用“善惡到頭終有報”來約束自己了,因為內心清淨至極而不會產生作惡的想法,甚至沒有了善惡的概念。行住坐臥,守心即是修行。慈悲。


(2018年7月7日   於三一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