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遗与人文图典:再说杭州的百年人情

 沪学 2018-07-09

两位身着进香服的杭州女子,走在去上香的路上

 

说了杭州的“百年风土”,接下来总该说说杭州的“百年人情”,风土人情嘛。

现在科技发达,大数据说话,因为没有做过统计式的数据调查,我就很难以数据说话,也就只能谈谈印象了。杭州“人情”是什么?我的印象杭州尽管是浙江省的省会城市,却与治下的许多地区不同,也与一般意义上的浙商有区别,如今浙商的冲击力可谓如日中天。

杭州的美在于西湖,西湖的美在于山水。在一年四季不同的季节,我们可以分别感觉到“柳浪闻莺”春天的嫣然,“曲院风荷”夏天的热烈,“平湖秋月”秋天的高远,“断桥残雪”冬天的静谧,这是我们对杭州之美的实实在在的感觉。尽管无数次地和朋友及其家人泛舟西湖,漫步苏堤,围桌“红泥”,寻茶梅坞……其实,对杭州的一次次流连忘返,每一次都会有一种别样的感觉留在心头!因为南宋时做过首都,祖先的荣耀和历史遗产的丰厚,使杭州这个省城与宁波、温州、台州以至于金华、衢州的民风很不一样,经济条件相对比较优越,生活也很稳定,她的民风可以用“世风温和”来概括。我年轻时在部队当兵,曾经与一批杭州战友相处,虽然入伍时间比我晚一点,感觉他们的性格总是心平气和,不惹事,即使遇到问题,也会心平气和地与你商量。他们热爱家乡,也热爱自己的城市,这一点上与上海人有相似之处。

天下滋味在杭州,是许多游客在欣赏西湖山水自然之美以后,在杭州得到的另外一种感觉。在杭州您一定品尝过“楼外楼”的西湖醋鱼、“知味观”的叫化鸡,抑或是“山外山”的宋嫂鱼羹和“红泥”的杭州卷鸡……我们不得不感叹原先散在乡野农妇手里的寻常菜肴,怎么会慢慢地演变成杭州美食中的佳肴呢?

杭州人情体现在“东菜西鱼南柴北米”这句民间谚语里,相传始于南宋,也是千年文脉了。据周必大《二老堂杂志》记载:“杭州四门谣: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后来,清人杜文澜在《古谣谚》一书中注释说:“车驾临安,东门绝无民居,弥望皆菜圃。西门则引湖水入城中,以小舟散给坊市。严陵、富春之柴,聚于江下,由南门而入。苏湖米,则来自北关。”直至清末民初,杭州城郊的这种经济布局仍未变化。城东庆春门外一片菜园,农民习惯种蔬菜,供应城市。城西涌金、钱塘门外是西湖,饮水全靠六井和西河(现已筑防空通道的浣纱河)引西湖淡水入城。同时,西湖亦产鱼,日供城市。城南凤山门外,从钱塘江水运来的木材,都聚集江干,然后运送入城。城北武林门外.来自苏州、湖州的粮船,都集中拱墅米市巷一带。“金江干,银湖墅”,这是民间对“南柴北米”的具体形象的美称。货源盛时,江干钱塘江上,从开(化)港、衢港、下港、桐港运来的上江二十多个县的木材,均集中这里,木排连天,金黄一片。湖墅十里长街.来自杭嘉湖粮船经江南运河集中于此.米行堆满米屯,犹似银山座座。

这个传承千年的城市风情现在变成什么样了,我没有做过研究。不过,我想,文化的力量虽然不是直观易见,却是蚀骨与永远的。杭州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已有2200年的悠久历史,早在13世纪,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盛赞杭州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杭州尤以西湖秀丽迷人的自然风光闻名于世。美丽的西湖三面环山,一面濒城,两堤卧波,三岛浮水,风景秀丽,四季异色,古迹珠连,名人荟萃,历代诗人吟咏不绝。百年来杭州的变化也是翻天覆地的。  

我还想起了一段趣事,1990年代与浙江广播电视的朋友一起在黑龙江,从绥芬河口岸去俄罗斯的边境城市海生崴去游览,临出关过境时,俄罗斯边境官员上车问,车上有没有浙江人?若有浙江人就不允许过境。当时一个大巴满座的乘客,都没有啃声,凭什么浙江人不能过境?我的那位杭州同伴气呼呼地,当然也很无奈,就闷声不响地拎着包准备下车,打道回府了。倒是我看不下去,那个时候也年轻气盛,热血一涌,凭什么呀,我就吼起来,你不让浙江人入境,我也不过去了!经我这么一吼,车上的各省同行也附和我的意见,最终经过交涉,俄罗斯边境官员也全部放行了。事后,有同道说我是有血性的上海人,很像一个仗义执言的山东人。呵呵,我笑着说,我是上海人,我们都是中国人。

说到杭州人,还让我想起胡庆余堂,想起历史上的“红顶商人”胡雪岩,胡雪岩祖籍虽然不在杭州,但他从小就在杭州当学徒,深受杭州文化和生意场上浙江人意志品质的影响,杭州是其生意的摇篮和发迹地。胡雪岩深谙商政关系精髓,才成为商界财神。胡雪岩早年曾生活在杭州社会底层,熟知各种营私舞弊、拍马钻营的关节,他是很会动脑子的杭州人。他开设私营的“阜康钱庄”,从此以金融业为中心,周旋于官府、帮会和洋商买办之间,极尽投靠、勾结、拉拢、网络和收买之能事,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又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并利用这个关系网大肆进行各种合法的、非法的经济活动。短短10年,家财暴增至亿万,富可敌国。

而今胡雪岩不在了,中国的杭州出了一个商界奇才马云,这一切都不是偶然的,从中都可以见到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渊源。

好,长话短说,还是奉上一组杭州百年人情的人文图片,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百年前的杭州,当时杭州中心最长最宽的街道——御街(今中山路)

清河坊上的小食铺

制作张小泉剪刀的工匠 张小泉剪刀工艺精湛

一家细木作坊,祖孙三代都在忙

街头卖荸荠的妇女

马路边吃饭的男子

杭州基督教青年会 打台球的、下棋的、看报的 在当时非常时髦 

杭州人家养孩子所用的婴儿立桶 现在已成古董

杭州城里看热闹的女孩

 

附记:本辑图片除署名外,均为美国社会经济学家,摄影家西德尼·甘博摄影

 

201879日于上海五角场凝风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