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活化”一词太抽象?地方文献研究专家张英聘为你抽丝剥缕,娓娓道来……

 星河岁月 2018-07-09


地方文献是综合反映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物产资源、名胜古迹、人物传记等方面的文献资源,相对于“国家级文献”来讲,收藏既集中又比较分散。集中是指资源多在所在地区收藏,分散是指有的资源又散见于各个收藏单位,这对于利用者而言有诸多不便,需要让地方文献资源“活化”并对其进行整合整理。

“活化”这个词近年比较火,尤其是在传统文化的传承推广方面被广泛使用。事实上,所谓“活化”,本指化学概念,查其本意,有好几种解释,归根结底就是利用化学的催化剂,把一些“死”的东西激活,让它释放出能量。在现代汉语中,又解释为“从外界赋予物质能量,使其由低能的反应物变为高能量的活化复体,再由活化复体将能量释出,而形成生成物的过程”。从这几种释义来看,“活化”的核心内涵就是“激活”和“变化”。


       近年来,“活化”一词常常被用于传统文化中,就是因为很多传统文化本质上已经脱离了原来的文化语境和使用场景,变成了一种“死”的文化。因此需要我们将其“活化”,将其重新赋予文化意义或者使用场景,融入现代生活。而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把过去藏之深宫、束之高阁的器物、古籍等开放给公众,让大家有机会看到并去使用利用。比如,过去博物馆做展陈,观众能看到的非常有限,意识到这一点,博物馆已经开始尝试不断轮换展品,让观众能经常走进来,去感受和认知这些器物,并通过它们去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通过“死”的东西展现出活的动态。从古籍方面讲,就是通过古籍整理,让读者去用。


正史与地方志中的艺文志

地方文献的内容包含很多,在整理这些地方文献时,地方志艺文志所收录的文献,往往成为我们确定收录范围和分类的重要线索。而地方志艺文志所记载的内容,主要源于正史中的艺文志,其中有重要影响包括以下三部。

一是班固《汉书·艺文志》,主要是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存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等。因为《七略》现已不存,所以《汉书·艺文志》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史志目录,汉以后的正史多仿其例设艺文志或经籍志。

二是唐代魏征等撰《隋书·经籍志》,是继《汉书·艺文志》之后又一部重要史志目录。此志原是唐贞观年间《五代史志》的原稿,后并入《隋书》,系根据柳顾言的《隋大业正御书目》作为底本,并参考阮孝绪的《七录》分类体系而成,其编排按经史子集四大类著录,确立了四部分类法在古代目录学中的地位。

三是清张廷玉等撰《明史·艺文志》,源于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是第一部史志断代目录。其分类仍采用传统的四部分类法,分为4大部类、35个小类。与前代史志目录相比,在体例上采用断代体,只记明一代著述;在分类上首创“四书类”,子部将名、墨、法、纵横等诸子百家著作归入“杂家类”,集部总集中收入制举类著作等;在著录中采用了“互著”的方法,是史志目录的创新之举。

地方志艺文志受正史编修的影响很大,现存地方志中较早有“艺文志”内容的是《剡录》,乃宋嘉定七年(1214) 高似孙编成,其中卷五既有书又有文,列载戴逵、阮裕、王羲之、谢玄、谢灵运等14人的著作及阮裕、王羲之、谢玄三氏家谱的名目凡42部,又移抄谢安、戴逵、孔德璋、沈约、裴通、白居易、李绅、舒元兴等8人有关剡地的单篇文章。这种有文有目、专录一地著作的方法,标志着地方文献书目体例逐渐形成,开创了地方志著录文献之风气。地方志设《艺文志》记录地方文献的存佚情况,留下了珍贵的地方文献资源,后人搜集整理地方文献,利用和选择地方志《艺文志》及《金石志》是主要途径。

在地方志《艺文志》中,收录比较齐全的是光绪《永嘉县志》,这跟清代温州大学者孙诒让编著的《温州经籍志》有关。永嘉县隶属今温州市,它的艺文志在《温州经籍志》的基础上,采择永嘉县人的作品,并吸收了道光汤成烈旧志艺文志的内容。该志设《艺文志》十卷,按照经、史、子、集分类法设置,之外设文外编收录制诰、书简、赠序、序跋、传状、祭文、杂记、杂文,文内编收录奏议、论著、书简、赠序、序跋、传状、祭文、杂记、杂文,此外还有诗外编、诗内编。所谓的内外编是按照著者籍贯说的,内编是本籍人所撰,外编是在永嘉任职的外籍人士,或外地人撰写永嘉的诗文。书中经史子集收录书目非常丰富,总计有785部,其中集部与之前相比又有拓展,分为四类,一是别集类350部,闺秀诗附3部;二是总集类41部;三是文史类7部;四是诗余类3部,僧诗附13部,计417部。在这些书目中,包括卷帙、撰修者、书名别称、资料来源、作者简介以及相关序言、题跋以及对该部书的考证,保存了大量的资料,有的已不见传世,因此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这部书不仅为地方志艺文志编纂树立了一个典范,而且还说明方志的艺文志与正史艺文志的区别。历史上各朝正史艺文志中多存书目,不录诗文,但方志不同,不仅有目录还录有全文,所以地方志艺文志不仅保存了一个地区的地方文献,还为地方文献的分类与内容确立了一个基本的标准,地方文献应该包含哪些文献。


地方文献资源的整合整理

我做地方志工作多年,有个切身的感受:很多地方文献资源,我们自己地方上不注意收藏,反而是海外图书馆下了很大功夫。他们把我们地方文献作为重要的中文文献馆藏,很多新修的地方志,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公社志、乡志,还有一些专业志、部门志等,都可以在这些海外图书馆中见到。可见,地方文献较为分散,近年流失也比较严重,要将这些资源“活化”供人利用,必须要进行整合整理。

整合包括新旧文献的资源整合,整理主要是对古籍来讲,一个是古籍辑佚整理,这是过去学者做学问的一个传统,包括编制目录提要、辑佚、点校整理等;二是资料汇编,包括古籍文献和地方志分类汇编;三是出版地方文献丛书。就地方文献丛书出版而言,2000年以后各地出版整套的地方文献丛书可以说蔚然成风,这里主要介绍几个我所接触到的文库丛书,由此可见一个地方整合整理地方文献的做法。


一是《湖湘文库》,其编辑出版以“整理、传承、研究、创新”为基本方针,以文献典籍为主,兼顾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以古籍整理为主,兼顾今人研究。其编排分甲乙两编,甲编为湖湘文献,主要为湘籍人士著作和湖南地区的出土文献,同时酌收寓湘人物在湘作品,以及晚清至民国时期部分报刊;乙编为湖湘研究,系今人编撰,包括研究、介绍湖湘人物、历史、风物的学术著作和资料汇编。每种图书均由今人撰写前言一篇,甲编图书前言,主要简述原作者生平、该书主要内容、学术文化价值及版本源流、所用底本、参校本等;乙编图书前言,则重在阐释该研究课题的研究视角和主要学术观点等,对研究湖南历史、文化、文学和地方风情很有参考价值。

二是《义乌丛书》,面向历代义乌名人著作、久居义乌外地人的著作,以及其他反映、研究义乌的著作。其原则是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大家,收录其全部著作,汇编成个人全集;选设地方志、谱牒、碑刻、图册、书画、风俗、故事、人物等题材,整理、撰稿、汇编成专题性文(图)集。制作形式为点校整理、编写整理、影印、电子版义乌文献数据库。按内容分为:义乌文献题录、义乌方志丛编、义乌文学读物、义乌文化研究、义乌家史丛编、义乌人物汇纂、义乌先贤文存、义乌杂著、义乌文物集萃义乌丛书影印等。从文化研究的角度也是要利用文献来设一些课题让大家挖掘研究。

三是《绍兴丛书》。《绍兴丛书》的编纂是绍兴文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中,《绍兴史迹汇纂》是文献价值最高的一辑,收录的是现存于全国各大图书馆的各种史料如小志(卫所志、寺庙志等)、小史料、地理游记等,绝大部分是没有面世的文献史料,甚至还有许多珍稀孤罕的手稿,仅在浙江图书馆就发现300多种;有些还是孤本,如天津图书馆所藏孤本《山阴道上》等。陈桥驿先生曾经说过,《绍兴丛书》的编纂出版是一个保护和抢救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工程,具有文化积累、传承和促进学术繁荣的价值,值得全国效仿。

出版地方文库和丛书,可以说是地方文献整合整理的一个典范。除此之外,关于地方文献的整合整理,还有一种是历代地方志集成,如《广东历代方志集成》《闽台历代方志集成》《石家庄历代方志集成》等,都是将一个地方历代编修的地方志集合起来出版,是对地方志文献整合整理的典范。


地方文献资源的数字化

地方文献资源的“活化”与利用,一个重要的途径是数字化。从文献资源数字化发展的趋向看,经历了文本数字化到建立数据库,再到数据库化的过程。早期的数字化都是扫描图像格式,但这只是一个很初级的数字化形式,现在很多书籍直接就是拿数码样出版的。对于数据库建设,各个收藏机构都很重视,建有很多特色文献数据库,为研究利用提供了很多便利。这两年在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更提出了数据库化(数据人文)的理念,实际上就是把数字化提到了方便读者利用使用的高度,也契合了我们今天所谈的“活化利用”的主题,体现了更人性化的方面。在这里也举两个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例子:

一是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联合哈佛大学地理分析中心共同推出的线上学术地图发布平台。该平台围绕海量的中国文史数据与地理信息的结合,展开数据库的建设和空间分布的可视化分析,力求打造中国最大的文史地理信息和学术地图发布平台。该平台突出的是学术,从定位看主要是提供各界学者分享学术研究成果,建设一批有社会影响力的文史地理信息数据库,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地方志、家谱等地理信息数据库,供广大用户在平台上检索。它不仅推进了研究范式的转型升级,推动了数据库的建设与大数据的整合,在提高平台数据资源的自主性以及掌握相关研究的国内话语权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是由德国马克斯·普郎克学会科学史研究所打造的地方志检索系统。该系统基于爱如生中国方志库收录的地方志,按题名、区域、编纂时间、关键词、内容进行检索,并且与学术地图相结合,可以进行有关的分析,并提供可视化的分析结果。该系统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将地方志全文作分类标引,通过智能化手段进行快捷提炼整合,转化为个体或专题数据库,为学术研究提供参考。

整合地方文献资源,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应该说是未来发展的方向,而数字化资源的整合利用,更是成为今后地方文献资源“活化”利用的重要途径。

专注藏书文化18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