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锡500年老宅秒变民宿,这里装满了江南大户人家的生活美学!

 缘何此生只爱书 2018-07-10

两千年的古运河水

五百年来的船来船往,

云隐东方·莫宅就伫立在河岸的一隅,

对岸上的达官贵人和平民布衣,它都不动声色。

沿岸的桨声、灯影、古桥、民居,

运河途径无锡八十里,风景无数,莫宅却独此一处。



云隐东方·莫宅

一种有灵魂的美


吴语中,院子也叫明堂。有人说一进这院子,天井、屋檐和墙,全都让他觉得似曾相识。好像院子里的一切都和他曾经的生活有过联系,好像从前就在这里生活过。这或许就是从骨子里渗透的乡愁。

 


那种历经风雨变迁的美,仿佛是一位老人向你挥手。如果院子也和人一样,有性格,有脾性,有灵魂,那它一定是有厚度的、内敛的、素朴的。

 


曾经发生在这座老宅的故事也被带入到设计理念之中:莫家大小姐的闺阁依然可以远眺泊渎巷;餐厅中的那盘红烧肉也是小时候的味道。

 


在空间布局上,莫宅还原了古人的建筑节奏。厅、堂、廊、井错落有致、疏密相宜,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这里有的居、习、餐、饮、会、集,一切生活都围绕院子展开。

 


大堂

门里遗世独立,门外人间烟火


守着古运河的热闹,紧邻南长街的繁华,云隐东方·莫宅看得见市井,却又不会被市井所打扰。叩开一扇虚掩的古朴木门,高高的屋梁上开了几扇天窗,错层的幕帘设计,和清透的采光改善了老房子的昏暗。

 


办理完入住,文质彬彬的管家会帮你推开眼前的另一扇木门,一个黛瓦粉墙的小天地,瞬间深幽灵动的展现在你眼前。

 


推开门外是人间烟火,关上门后却是遗世独立。莫氏老宅的构造还是旧时富贵人家宅邸的原貌,前后共三进三院。从大门往里走,便是一重庭院一道风景。

 


书吧

跟有趣的人共处,时间永远不够


只是把院子作为一种住宿的选择无疑是单薄的,院子还是空间的文化载体。莫宅是出过两位进士的院子,所以院子里是要有书的。

 


点上一柱禅香,香气便在空间里萦绕,两边的书柜上陈列着有关设计和历史人文类书籍,更有主人从旅途中私藏的惊喜。

 


在涵盖了书房、早餐、下午茶的公共空间“丛桂书坊”,还可举办各类手作体验、国学课程、创客沙龙、禅修活动……都说院子中的时间难以打发,可若是跟有趣之人共处,恐怕是会嫌时光不够长。

 


文创空间

在设计中悉见生活


打发时光的方式不止于此,你还可以到一楼的文创空间,泡一杯香气四溢的太湖翠竹,在古色古香的廊道上闲坐,观赏店内的特色文创产品。了解更多

 


云隐东方·莫宅与众多原创设计师品牌合作,如品陶堂、半山素舍、纸加、意外设计……摆放的都是生活。产品集茶叶、手工布包、棉麻衣物、别具匠心的器物于一体,兜售美好,随时可以带回家。

 


斑驳的阳光从联排的窗棂洒入,在寒冷的冬日显得尤为明亮温暖。“悉见生活”的精妙还在于门口一盆松、天窗一缕光、墙角一枝花。所有的装饰都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在审美的前提下,克制是一种气度。

 

院落

是有人情味的度假时光


院子是这座百年老宅最精彩的地方,春天满院槐树花香,夏天拖把躺椅,拿上蒲扇往院子里一坐,飞鸟和晚霞都会在时间倏忽的流逝里前来拜访。

 


为什么一定要是一个院子呢?因为这是中国人传统的居住空间,邻里和睦、三代同堂、众人欢聚……面对月挂柳梢头的安静时光,人很容易打开心扉,交换真实,再孤僻的人,也能在这里结交到有趣的人。

 


竹之韵味、逗鸟之趣、一汪水池倒影天地,不时有涟漪泛起。这些有温度的生活场景,都曾是院落承载起来的,主人所想营造的,一个有人情味的度假天地。

 

客房

生活离不开仪式感


云隐东方莫宅共21间房,每一间都单独设计。光束散落在实木长桌上自由流转,空间的老旧家具在这里产生了美妙的对话和共鸣,这里处处有茶,可焚香、赏画、制香、抄经,成套的杯盏茶具,带着和风禅意的插花。

 


生活离不开仪式感,睡遍了高端床品,莫宅最终还是选择了全球百年品牌Sealy丝涟,以及高端古龙水成名的法国沐浴品牌Cologne Absolue。

 


中央冷暖空调,全屋铺设地暖,就算冬天光脚踩到地板上,也不会觉得冷。所有的服务和设备,都让人感觉到院子满满的诚意,毕竟,再美好的情怀,也要靠扎实的服务品质落地。

 


起了床,最美的视野在于,推开屋门,泡一壶香茗,向院子一坐,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在蓝天如洗、花香满院的日子,坐忘乡野,温馨如家。最喜欢的还是趁着天高云阔,在天微微亮的早晨,出门去晨跑上一程,长风扑鼻,让思绪飞到天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