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竞争、人才、成功

 yangtz008 2018-07-10


导读

这篇随感写在六年前,如题,是关于行业竞争下作为个人如何更好、更容易取得成功的思考。当时我在波士顿的一家对冲基金已经工作了几个年头,见证了它的成长,也看到了这个行业正趋于平缓,于是萌生了尝试新领域的念头。坚定了信念,我决定辞职创业,也就发生了之后的经历。


小时候父母给我讲过一句话:“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我直到去年才慢慢开始领悟,成功基本上就这两种方法,要么在一个缺少竞争的领域做,要么在高度竞争的领域里比别人做得都好。



我每天走路上班经过好几个红绿灯,大家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就是在绿灯开始闪烁、马上要换灯的一瞬间,可以停几十秒,等下个绿灯再过,也可以加快脚步赶在换灯之前过。这几年来,我从不等待,每次抢那一秒过马路,觉得自己又节省了时间,就如同晚上在身心疲惫的状态下对自己说:再工作一个小时吧,让自己又比别人多做一点,又跑得快了一些。


上高中前,我周五晚上从不用来学习,我会和父母聊聊天或者看两集电视剧。高一开始住校,周五下午坐车回家,父亲会带我去家旁边的馆子吃饭,边吃边聊上几个小时。直到一个周五,我打了电话给好友董某,问他在做什么,他说他争取在周五晚把整个周末的回家作业做完。这对我震撼很大:董周五晚做完作业,周六和周日就可以学习其它或超前的知识。复旦附中周一到五的课业已经很重,在最疲惫最需要休息放松的周五晚上,他居然有毅力和韧劲做作业。他对自己的人生一定有很高的追求,果然,他奋斗而最终录取于耶鲁大学。



从那个周末开始,我养成了周五晚上工作的习惯,至今已经十年有余了。我想大多数人周末都不工作,如果我工作,那就比别人有了7比5的优势,也就比常人多完成40%的工作。就算和周六日加班加点的人相比,他们几乎也没有一个愿意周五晚上加班的,如果我把周五晚上利用起来,那么我可以比这些人还多一丁点的优势。节假日也是同理,就算平时周末都加班的人,除夕夜和年初一一定会休息吧,而我若是能工作,那就比他们稍强一些。在过去的十年里,圣诞和新年往往是办公室空无一人的日子,而我每年的那些天也都在工作。我期望着:这些小小的优势积少成多,终将积累成别人无法赶超的竞争壁垒。


身边有些人从周四甚至更早就开始,为周末的安排而坐立不安。他们渴求娱乐、派对和美女,如果缺了那些而独自在家,内心就会特别空虚。每次别人问我周五晚上的安排,我都会回答“什么安排都没有”。每当看到临近周末就开始躁动的人,我会感到欣慰、更坚信自己的付出,正是那些缺乏追求的人给了我积累优势的机会。



西方有句谚语叫:work hard; work smart。这句话指出:成功不能光靠努力干,也要聪明地干。过去几年我见证了金融领域人才市场的盛衰,从工作实例中领悟到这个道理。


七年前,我在哈佛大学本科学习时,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去投资银行工作。Bloomberg新闻曾报道,同样具有十年的工作经验,投资银行交易员年薪100万美元,神经科主刀医生60万美元,律师事务所合伙人60万美元,生化高科技研究员15万美元,建筑设计师10万美元。投行过去的蓬勃发展而带来的利益诱惑,使高端人才们趋之若鹜。可是过去七年里,投行的报酬让那些抱着很高期望而加入的精英毕业生们都失望了,因为这个行业再也没有提供像过去那样的超额回报。金融人才市场冗余导致全球裁员20万人,投行遭殃最重,没被裁的人员今年奖金也普遍下降了20-30%。


也就在七年前,我开始在对冲基金业实习。那时“对冲基金”在哈佛也算是个新词汇,没有多少同学对这个行业有充分了解。对冲基金里的人才,凭着更优秀的科学技术,在证券市场上与广大知识和技能不完善的股民和公共基金竞争,获取了巨额利润。当时对冲基金业内人才数量不多,少数人分一块大肥肉,每个人也积累起了大量财富。当投资银行的薪酬开始平缓时,对冲基金业造就了很多让人羡慕的成功案例。


目前,世界名校的同学们又前仆后继地向对冲基金业这条道路走。学经济金融的想做;学理科的从“量化金融”入手;学工科的以“金融工程”往这边靠;甚至学文科的同学也挤破头地申请。以哥伦比亚和麻省理工为代表的金融研究生班年年扩招,就连历来只搞学术而不齿应用科学的普林斯顿大学也开起了金融班。这些课程大规模地将世界上最聪明最优秀的年轻人培养成投资人才,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对冲基金业。

我回顾投资银行人才市场的兴衰,忧虑对冲基金前途的艰难。去年美国对冲基金行业总体亏损。即使行业的总利润和以前一样,做的人多了,人均利润也会极速下降。并且,对冲基金业(尤其是股票类)在美国市场正在经历竞争格局的演变:从少量精英与其它行业竞争,变为精英汇聚在行业内部相互竞争,这将使成功难上加难。


我上班过马路等着红灯的时候,偶尔看到一些小朋友在街上玩着滑板自由地穿梭滑翔于路人之间。每每看着他们都很感欣慰,顿时忘却工作的压力,仿佛重新感受到了童年的无忧无虑。我放慢脚步,不再去抢那绿灯闪过前的一秒。成功并不仅仅依靠在每个阶段的每个竞争中都超越所有人,成功也可以源自另辟蹊径。七年前,我因为机缘巧合投身了美国对冲基金业,回想来十分幸运;今天,我很庆幸通过自己的分析和选择,摸索寻找到了新的缝隙市场,一条鲜有人才竞争的道路,并将坚定地大步向前。


后来

这篇随感是2012年写的,那时对冲基金行业的整体业绩已经开始下滑,但是人才却不断涌入。从那以后,全球对冲基金的回报率继续下降,投资者们也将大额资金撤离。到现在,对冲基金的平均回报率相比银行存款利率高不了多少了。从投资银行业的兴衰,到对冲基金业的盛衰,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