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末始末——路割据时期的西藏19

 金色年华554 2018-07-10
欧文兄供图

二、河西乱局

2、温末始末

温末是吐蕃割据时代河西地区的一支重要力量,其族群最初大约来源于河西论恐热尚婢婢的战乱。其后实力不断壮大,一度占据了河西重镇凉州,所以也称“凉州温末”,随着甘肃北部党项人的不断崛起,最终被逐出凉州范围,南迁并入陇南吐蕃六谷部部族

对于温末的起源和民族构成,大概有以下几种说法。《新唐书·吐蕃传》《资治通鉴》中记载:“浑末,亦曰嗢末温末,吐蕃奴部也。虏法:出师必发豪室,皆以奴从,平居散处耕牧。及恐热乱,无所归,共相啸合数千人,以嗢末自号,居(今甘肃张掖)、(今甘肃酒泉)、(今甘肃安西)、(今甘肃软煌)、(今甘南临夏)、(今甘肃陇西)、(今甘肃峨县)、(今青海化隆)、(今甘肃迭部)、(今甘南宕昌)间,其近蕃牙者最勇,而马尤良云。”

而敦煌保存的文书资料中,曾有张议潮向唐朝廷进表,其中提到:“咸通二年收凉州,今不知却废,又杂蕃浑。近传温末隔勒往来,累询状人,皆云不谬。伏以凉州是国家边界,温末百姓本是河西陇右陷没子将(孙),国家弃掷不收,变成部落,昨方解辫(辫),只得抚柔。”

从这两段记述可以看出,宋朝的史官(《新唐书》《通鉴》皆编于宋代)认为温末是吐蕃军中奴户,认为其民族组成应为吐蕃在领土扩张时,兼并的象雄苏毗西域诸羌吐谷浑回鹘部落的居民。而张议潮作为和温末打过交道的当世人,在上奏的奏文中则特别指出,温末族群中包含着大量被吐蕃掠去的原河西汉人。这些原来生活在河陇地区的汉人,因安史之乱后,唐朝在河陇实力,吐蕃逐步攻取河陇的过程中,成为了吐蕃的奴隶。

安史之乱发生后,唐朝驻河陇军队东调平叛,河陇地区唐朝的势力急速衰落,吐蕃军队乘虚占领了河陇之地,原来生活在河西、拢右的汉族沦为吐蕃的奴隶。其时“自轮海已东,神鸟、敦煌、张掖、酒泉,东至于金城、会宁,东南至于上邽、清水,凡五十郡六镇十五军,皆唐人子孙,生为戎奴婢,田牧种作,或丛居城落之间,或散处野泽之中”。这些汉族在吐蕃数十年的统治中,他们被“赐部落之名,占行军之额,由是形遵辫发,体美织皮,左衽束身,垂肱跪膝。”不论从生活习惯还是文化风俗上都已逐步藏化,乃至张议潮在沙州起义后,归义军初期向唐朝上奏表章都是使用藏文书写。

另外,在论恐热尚婢婢在陇西交战正酣之时,为了打击论恐热属下的所谓“三部落”尚婢婢曾采用了一条釜底抽薪之计,他在河陇地区广发檄文,其中言到:“汝辈本唐人,吐蕃无主,则相与归唐,毋为恐热所猎如狐兔也”

檄文发出后,“于是诸部从恐热者稍稍引去。”尚婢婢的檄文中也可看出,尚婢婢也知道温末族群中汉人所占的比例并不低,这条釜底抽薪的奇谋固然使论恐热的部下逃散许多,但自己锅底下的柴禾也跑了不少,毕竟他麾下唐人奴户也不会太少。

再有,温末族群中吐蕃人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论恐热尚婢婢长达二十四年的交战中,大量的吐蕃人厌倦了动荡的生活,逃散在陇西各地,这些吐蕃族裔最后也加入到了温末的队伍中。毕竟温末族群在吐蕃生活多年,不可避免的带有鲜明吐蕃文化的烙印,比起河陇地区其他由汉族、回鹘、吐谷浑、通颊、龙家组成的政权来说,温末显然更能是他们产生认同感。这其中,公元857年(大中十一年),吐蕃酋长尚延心二州的温末部落投降唐朝,此部落即为蕃族温末。

所以,温末是个多民族聚合体,既有早期的象雄苏毗西域诸羌吐谷浑等族,又有河陇汉族,最后又融合一部分河陇吐蕃人。这些各有特点的族裔,在吐蕃军队中经过长期磨合形成了自身的默契和文化,使他们能够在吐蕃末世的河陇乱局中,能够互相认同、抱团求生。并最终成为一个实力强大的军政集团,在割据凉州后,成为河西走廊东段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随着朗达玛被刺后,统一的吐蕃王朝崩溃。吐蕃王朝对于边疆的控制能力急剧衰弱,在河陇地区论恐热尚婢婢血战不休,尤其是论恐热为了报复尚婢婢纵兵大掠陇西诸州,死者枕籍。温末族群为了生存,在甘、肃、瓜、沙、河、渭、廓、叠、宕等州,相啸聚合节境自保。其后,在公元848年(唐大中二年)。张议潮沙州举起义旗驱逐吐蕃守将,归义大唐。而后,连下沙州、瓜州、肃州、伊州、甘州,直到咸通二年(公元861年),收复了凉州

很多学者都认为温末部落成为了张议潮的部属,在其账下听命。但我个人认为,这显然是汉族学者头脑中存有的汉民族主义思想在作祟,就像是很多史料都记载张议潮领十一州节度使,辖制河陇十一州军政这件事。张议潮确实是可能拥有这个头衔,但恐怕也就是遥领而已,这河陇十一州是否真的听命于他,实在是个值得怀疑的问题。温末也是如此,不能排除温末和归义军存在某种默契和联络,毕竟最起码在归义军早期,也就是张议潮时期,这两者之间有着共同的敌人——吐蕃贵族集团,但因此就认为温末隶属于归义军恐怕就是夸大其词了。

我们能够看到的史料中,最接近事实的就应该算是张议潮对于朝廷上奏的文书了,在这些文史中,张议潮称:“河西诸州,蕃、浑、咀末、羌、龙狡杂,极难调伏”。在这份表奏中,张议潮将温末与吐蕃、吐谷浑、诸羌部族和龙家并列,并称“极难调伏”,可见温末并怎么买张议潮的账。

在另一份奏折中张议潮则称,“(温末)囗囗使为豺狼荆棘,若囗囗囗愧运不充,比于赘疣,置囗囗弃掷,与犷俗连耕,相率吠尧,犯关为寇。国家又须诛剪,不可任彼来侵。若征举兵戈,还挠州县。今若废凉州一境,则自灵武西去,囗为毳敝所居。比年使州县辛勤,却是为羯胡修造,言之可为痛惜”。

这份表奏因为有上下文,比较难以理解,我简单解释一下。表奏其实说的就是,温末本是原河西、陇右地区陷没吐蕃的汉族子孙,由于国家无力恢复河陇,使得这些唐朝遗族,在吐蕃统治下,辫发左衽、辫发赭面,成为吐蕃部落。现在温末刚刚回归,需要朝廷好好安抚,如果便将其视若赘疵加以废弃,使温末变为敌寇侵犯边关。国家又要出兵讨伐,将使州县不安。如果废弃凉州,又会使河西归复的大业前功尽弃,因此他在表奏中力谏朝廷不要放弃对凉州的经营。

从这份表奏中至少可以看出三个问题,其一、凉州并不在张议潮治下,否则他不可能的苦口婆心的劝诫唐庭不要放弃对凉州的治理。其次、凉州已经在温末势力的控制之中,我们在前文中已经提到,咸通二年,张议潮收复凉州后,唐庭曾派兵镇守凉州。而至少在这篇上奏之前,温末已经驱逐了唐朝的守军。最后,也提出了凉州温末并不是很好打交道的,希望唐庭妥善处理温末的事宜。在《通鉴》中有明确记载,咸通三年(公元862年),“温末始入贡”。这说明温末在张议潮收复凉州的次年,便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政治集团,并与唐王朝建立朝贡关系。

另外,归义军也确实没有收服温末的势力,虽然张议潮时期归义军一度在河西非常强势,但也仅能将温末逐出自己的辖区,谈不上将其纳入麾下,更没有能力给予其毁灭性的打击。

我们身为汉人后裔,总喜欢夸大归义军的力量,认为张议潮在河陇纵横无匹,似乎周边种族慑于威势纳头便拜。但其实,归义军不过是当时割据河陇众多势力中的一个,甚至算不上最强大的一个。在归义军扩张的过程中,温末部落被不断挤压,渐渐聚集在凉州周边,成为了能够左右凉州走势的重要力量。当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张议潮耗时三年,举全军之力将盘踞在凉州的吐蕃军队彻底消灭,生活在此地的温末力量反而通过战争得以发展。

汇聚在甘、凉附近的温末族群,在其后分裂为三个部分,其中一部随着“吐蕃酋长尚延心携领河、渭二州,温末部落万帐”降唐,唐庭使“吐蕃尚延心、温末鲁褥月等为间,筑戎州马湖、沐源川、大度河三城,列屯拒险,料壮卒为平夷军”,使得“南诏气夺”,“蛮夷震动”。其吐蕃温末部落以后便一直生活在这一区域,成为甘孜西藏藏民的祖先之一。

另有一部分温末部落向南迁徙,回到吐蕃本部。这部分回到故乡的温末族民,惊讶的发现故乡已经不是他们心中的模样。这时的吐蕃已经是政权崩溃、动乱分离,而当地的吐蕃贵族显然不愿意接受这些外来的民众,将其视作外乡人和不稳定因素。

温末部族不远千里回到故乡,却饱受歧视,心中仇怨渐满。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这部分温末族群发生了暴动。据史书称:“达磨赞普卒后,未几而有叛乱,初发难于,浸而及于全藏,喻如一鸟飞腾,百鸟影从,四方骚然,天下大乱。”

这次属民暴动发生的时间大致在咸通十年(公元869)到乾符四年(公元877)之间,暴动由东向西,蔓延至吐蕃全境。“彼等沿途滋扰掳掠,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及抵吐蕃本土,内争正殷,对此破坏力量无力加以阻止,于是民不聊生,农、牧人民与奴隶皆流散失所,终于爆发震撼全国之大起义。”这场由吐蕃溃兵引起的大暴动,裹挟着回乡的温末族群和国内不堪忍受压迫的吐蕃属民,共同吹响了吐蕃王朝悉波野家族统治黄昏的号角。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温末族群留在了河陇地区。虽然另外两支温末部落带走了不少人口,但是留在河陇地区的温末势力依旧不容小觑。

《通鉴》曾记载,公元874年(唐僖宗,乾符元年) 十二月初,“屡求册命,诏遣册立使诣其国,会回鹘吐谷浑温末所破,逃遁不知所之,……”。可见即便是令归义军极为头痛的甘州回鹘势力,也在温末和吐谷浑的打击下,一度被逐出甘州区域。

归义军晚期,温末已经牢牢控制了凉州周边区域,这时温末和归义军的关系就更谈不上友好亲善了。我们之前曾经提到过,曹氏归义军的首领曹议金,曾因为温末劫掠归义军入朝的使臣,不得不命使臣随身携带其给凉州温末仆射的亲笔书信,希望凉州温末能够放行归义军使臣,东去中原入贡。

信中说:“ 前载得可汗旨教,始差朝贡专人,不蒙仆射恩泽,中路被温末剽劫,今乃共使臣同位,望仆射以作周旋,得达前程,往回平善,此之恩「德],何憨(敢)忘焉。”

在西域与中原的朝贡关系,其中除了正常的使臣奏对往来外,每次朝贡都伴随着大量的贸易交换,也有商人随着使臣队伍同行。也因此,这些携带大量货物的朝贡队伍自然成了温末人眼中的肥羊。这种对于来往于河西走廊商队的劫掠显然不是偶发事件,对此,身在沙州的归义军首领也无可奈何,不得不温言相劝,以求息事宁人。

就在温末坐拥河西孔道之利的时候,凉州南部的吐蕃六谷部势力迅速崛起。吐蕃六谷部,也称“六谷蕃部”,据分析应该是生活在祁连山麓河谷地带的吐蕃族群,其部落名称大概源于其所生活的环境。凉州南部祁连山麓有六条河流流出:分别为古浪河黄羊河杂木河金塔河西营河东大河

其中古浪河谷古称洪源谷,金塔河谷古称阳妃(晖)谷。也有人认为六谷之地是指凉州南部的浩门河(今大通河)、喀罗川以及湟州北面的河谷地带。

不论六谷部兴起之地究竟确为何处,肯定是处因祁连山雪山融水滋润,水草丰美、牧场地带,因为河西地区著名的“六谷马”便是这一地区的特产。而长期生活在此地的吐蕃人,很有可能以这六条山谷作为他们族群的名称。

《资治通鉴》记载,公元906年(唐朝末代皇帝唐哀帝,天佑三年)春正月:“灵武节度使奏吐蕃七千余骑营于宗高谷,将击温末及取凉州。”宗高谷在何地现已无法考证,但考虑到在此集兵准备攻击凉州,应该离凉州不会太远。这次战争最终的结果如何也再没有相关记载,但从五代史料中几乎再无凉州温末的记载来看,很有可能凉州地区的温末势力,并入了凉州吐蕃的族群之中。因为五代时期,中原对于凉州政权所派来使的称呼已经变为“吐蕃温末首领”,可见凉州已是吐蕃人与温末人建立的联合政权执政。

到了北宋年间,史籍中已不见温末字样,对于凉州政权直接称呼为六谷部了。宋真宗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十一月,西凉使称言“六谷分左右厢,(折逋)游龙钵为左厢副使,崔悉波为右厢副使。朝廷所降符命,龙钵悉掌之,庶事与首领潘罗支同共裁制。”这时主持凉州事务的已经是吐蕃贵族折逋游龙钵潘罗支了。

也正是在五代时期,生活在夏州一带的党项人崛起,打破了河西诸政权原来的势力格局。在宋辽两个大国暗地里的支持下,凉州六谷部党项进行了多次战争。其中,六谷部首领潘罗支曾在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袭杀党项首领李继迁取得大胜。但这并不足以确保凉州吐蕃势力的安全,

公元1032年(宋仁宗,明道初年),西夏皇帝李元昊率兵尽取河西诸州,凉州也就是在此时陷落西夏之手。至此,在河西雄踞一百二十余年的温末六谷部政权,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凉州陷落之后,大批吐蕃温末回鹘部族翻越祁连山南迁,投奔了青唐(今西宁)的吐蕃唃厮啰政权,最终形成了今天青海省地区的藏族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