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张二棍诗歌17首简评

 置身于宁静 2018-07-10

原谅

 

原谅少女。原谅洗头房里十八岁的夏天的呻吟

就是原谅她田地间佝偻的父母

和被流水线扭断胳膊的弟弟

原谅嫖客。原谅他的秃顶和旧皮鞋

就是原谅出租屋的一地烟头

和被老板斥责后的唯唯诺诺

也是原谅五金厂失业女工提前到来的

更年期。以及她在菜市场嘶哑的大嗓门

原谅窗外越擦越多的小广告

还要原谅纸上那些溃疡糜烂的字眼

这等于原谅一个三流大学的毕业生

在一个汗流浃背的下午,

靠在城管的车里,冷冷的颤抖

也等于原谅,凌晨的廉价旅馆里,

他狠狠的撕去,一页去年写下的日记

原谅这条污水横流的街道吧

原谅生活在这里的人群

原谅杀狗的屠夫,就像原谅化缘的和尚

他们一样,供奉着泥塑的菩萨

原谅公车上被暴打的小偷,就像

原谅脚手架上滑落的民工

他们一样,疼痛,但无人过问

是的,请原谅他们吧

所有人。等于原谅我们的人民

哪怕我们说起人民的时候

他们一脸茫然

哦。最后,原谅这座人民的城市吧

原谅市政大楼上崭新的钟表

等于原谅古老的教堂顶,倾斜的十字架

它们一样怀着济世的情怀

从不被人民怀疑

哦。原谅人民吧

等于原谅《宪法》

和《圣经》

它们,和人民一样

被摆放在那里

用来尊重,也用来践踏

 

【简评】这无穷的“原谅”实在是一种控诉。这对俗世的深刻体验,我相信我们都深有共鸣。无须更多赘述,我只想再重复一遍结局的发生:“哦。原谅人民吧/等于原谅《宪法》/和《圣经》/它们,和人民一样/被摆放在那里/用来尊重,也用来践踏,这是何等有力的介入!

 

 

娘说的,命

 

娘说的命,是坡地上的谷子

一夜之间被野猪拱成

光溜溜的秸杆

娘说的命,是肝癌晚期的大爷

在夜里,翻来覆去的疼

最后,把颤抖的指头

塞进黑乎乎的插座里

娘说的命,是李福贵的大小子

在城里打工,给野车撞坏了腰

每天架起双拐,在村口公路上

看见拉煤的车,就喊:

停下,停下

娘说命的时候,灶台里的烟

不停地扑出来

她昏花的老眼,

流出了那么多的泪,停不下来

 

【简评】这深刻的“命”,我有最直接的共鸣。经历的这话语,实在太多了。这是对农村妇女“宿命论” 缩影的一个白描式抒写。但亦正是这“宿命”,加深人对命运悲剧的认识。诗歌的结尾,貌似“顾左右而言他”,实则给人无穷回味。

 

 

安享

 

他蜷在广场的长椅上,缓缓地伸了下懒腰

像一张被揉皱的报纸,枉图铺展自己

哈士奇狗一遍遍,耐心地舔着主人的身体

又舔舔旁边的雕塑。像是要确认什么

或许,只有狗才会嗅出

一个被时光咀嚼过的老人

散发着的

——微苦,冷清,恹恹的气息

仿佛昨夜文火煮过的药渣

他把被丢弃的这部分——

病痛,懈怠和迟缓。留给自己

不断的抚摸、揉搓、捶打。

并顺从了我们的命名

——安享……

 

【简评】“安享”一语,在诗中是巨大的反讽。诗中所刻写的人物是个“被时光咀嚼过的老人”,而似乎只有“哈士奇狗”才对他有唯一的怜悯。事实,当然并非只有“哈士奇狗”才具有怜悯心,但是“狗”唯一付出了行动。诗歌对老人痛苦的刻画是入木三分的,结尾二句给人心头沉痛一击。

 

 

我不能反对的比喻

 

在动物园里,灰老虎,

不奔跑,不咆哮。甚至

不随地大小便。偶尔

有人用树枝拍打它的脑袋

它就彬彬有礼的走开

儿子说,原来课本也骗人

它多么像

钉鞋的老爷爷

我不能反对这个比喻

更不能反对一个笼子

是它,让这个比喻如此贴切

 

【简评】诗歌写的是现实中很常见的一个现象。深刻处在于借此让本来正确的“教育”成为虚假的谎言,影射出人对自然的攫取和对万物的戕害。

 

 

五月的河流

 

只有我知道,一条河流的伤痛

它在五月干旱的人间,一寸寸收紧两岸

现在,它被掠取了澎湃,汹涌,荡漾

哦,这些波光粼粼的字眼。

它消失在自我的放逐里

它干涸,它生锈,

它在下游,用一尾泥泞中挣扎的鱼

殉葬。而我,

一个越来越冷漠的人类

把浑浊的两滴眼泪

收紧。仿佛那是悬着的命

是的,我还不能为一尾鱼的死活而放纵

我不可以像一条暗藏着杀机的河流

把自己捻死在此地

——这无所忧患的人间

 

【简评】此诗无疑是在借“五月的河流”写更深层的忧患。我多年前写过一首《泛滥的河流》:“总是在泛滥中找到自己的快乐/留不下自己的子孙// 当所有的一切都归于荒芜/它苦苦地哀求一棵大树/不要死去”,以“泛滥”写忧患。此诗借“干旱”写忧患,刻画更见锋芒,更有深度,更具震撼力,亦且伏着现实意义。

 

 

让我长成一颗草吧

 

让我长成一颗草吧,随便的

草。南山,北坡都行

哪怕平庸,费再大的力,

都挤不出米粒大的花

哪怕单薄,风一吹,

就颤抖着,弯下伶仃的腰

哪怕卑怯,蝴蝶只是嗅了一下我的发梢,

缄默的根,就握紧了深处的土

哪怕孤独,哦,哪怕孤独

也要保持我的青

从骨头里蔓延,由内而外的

青。这是一株草的底线

哪怕被秋风洗白,也请你

记住: 我曾经青过,

白的,是我留在这尘世的

骨骼

 

【简评】“孤独”但却保持“风骨”。将自己比喻成一棵草,尽管“平庸”、“单薄”、“卑怯”、“孤独”,但却始终要保持自己的“青”——这象征着诗人“风骨”的颜色。

 

 

旷野

 

五月的旷野。草木绿到

无所顾忌。飞鸟们在虚无处

放纵着翅膀。而我

一个怀揣口琴的异乡人

背着身。立在野花迷乱的山坳

暗暗的捂住,那一排焦急的琴孔

哦,一群告密者的嘴巴

我害怕。一丝丝风

漏过环扣的指间

我害怕,风随意触动某个音符

都会惊起一只灰兔的耳朵

我甚至害怕,当它无助的回过头来

却发现,我也有一双

红红的,值得怜悯的眼睛

是啊。假如它脱口喊出我的小名

我愿意,是它在荒凉中出没的

相拥而泣的亲人

 

【简评】因“孤独”以至于“害怕”,因“害怕”而期有所慰安。“灰兔”正是诗人的另一个影子,它既可被看做是“在荒凉中出没的/相拥而泣的亲人”,二者又何尝不“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呢。全诗,对内心的刻画是细微而且丝丝入理的。结尾深具脱颖之思。

 

 

空山不见人

 

群峰斜披着绿袈裟

仿若已入定千年

一任白云悠悠。众兽远遁

蹄印将昨夜的雨水收拢

在童话里,这该是一湾小小的荡漾

“我死后是要回到这里的”

“要开出另一种花朵,但不必命名”

踏遍青山的那人,迎着无羁的风

他对山谷轻轻的呢喃

我有缘听到

在远离俗世的地方,谛听

是件值得幸福的事

我立在一个老者的身后,闻到

山间荡漾起,新鲜的,

无法言说的花香。这让我

更加确信,在所有怡心的地方

每个俗人,

都被赋予口吐莲花的法力

 

【简评】空灵,超尘。显示出诗人的另一种情怀。

 

以上8首发表于2013年11月17日《诗歌周刊》84期

 

 

 

听,羊群咀嚼的声音

 

没有比这更缓慢的时光了

它们青黄不接的一生

在山羊的唇齿间

第一次,有了咔咔的声音

草啊,那些尚在生长的草

听,你们一寸寸爬高

又一寸寸断裂

 

【简评】写草之“悲壮”。力度稍弱。

 

 

中秋辞

 

夜凉。不宜敞开胸襟

风声是心声最傲慢的敌人

此刻,月光照谁是无关紧要的事

这盛世。照

或者耀,

随心所欲。

整整一夜

我手握

半枚月饼,被围困于此

独自承受,明晃晃的敌意

莫急,等我

咽下剩余的甜。等我

拈住线装的暗器。等我

拜完东坡李白。且看我

如何推开秋风

生擒,三千里银甲

 

【简评】诗写中秋时节内心的“孤独”,以及由“孤独”所激越出的“豪迈”。首二句,可咀。后三句,可畏。当然,全诗还是浑然一体的。

 

 

大风吹

 

须是北风,才配得

一个大字。也须是在北方

万物沉寂的荒原上

你才能体味,吹的含义

这容不得矫情。它是暴虐的刀子

但你不必心生悲悯。那些

单薄的草,瘦削的树

它们选择站在一场大风中

必有深深的用意

 

【简评】此诗之精心处,首在对“大风”之刻画;其次在匠心独具,化“草树”之“被动”为“主动”,将客观之情事“人化”、“意志化”、“剧情化”。

 

 

寺庙

 

那座庙宇荒废已久

僧侣四散。落叶

无人归拢

木雕的佛像里

驻扎庸庸白蚁。半抹残笑

为蛛网牵绊,唇角

沾满蚊虫的尸骸

多让人唏嘘。这最低等的

杀戮场,也曾是口吐莲花的

不二法门

 

【简评】对“口吐莲花的不二法门”的无情反讽。

 

 

 

一定是蚂蚁最早发现了春天

我的儿子,一定是最早发现蚂蚁的那个人

一岁的他,还不能喊出,

一只行走在尘埃里的

卑微的名字

却敢于用单纯的惊喜

大声的命名

 

——咦

 

【简评】借“蚂蚁”写童真。打动人的,在于诗写中由情感之“真”带来的细致刻写。无父子之真情,则无如此细致之观察,无如此细致之观察,则无此诗。“命名”一语,于最寻常中见“奇崛”。

 

 

以上5首发表于《诗日历》2013年10月18日

 

 

 

有间小屋

 

要秋阳铺开,丝绸般温存

要廊前几竿竹,栉风沐雨

要窗下一丛花,招蜂引蝶

要一个羞涩的女人

煮饭,缝补,唤我二棍

要一个胖胖的丫头

把自己弄的脏兮兮

要她爬到桑树上

看我披着暮色归来

要有间小屋

站在冬天的辽阔里

顶着厚厚的茅草

天青,地白,

要扫尽门前雪,洒下半碗米

要把烟囱修的高一点

要一群好客的麻雀

领回一个腊月赶路的穷人

要他暖一暖,再上路

 

【简评】小诗平实而又兼具大情怀。诗之前半截写属于诗人自己的“乌托邦”、“桃花源”,这让我想到大诗人陶渊明;诗之后半截别出心裁,写诗人内心兼具的“忧悯”情怀,这让我想到大诗人杜甫。

 

 

故乡

 

我说,我们一直温习的这个词,

是反季节的荆棘。你信了,你说,

离的最远,就带来最尖锐的疼

我说,试着把这个词一笔一画拆开

再重组一下,就是山西,就是代县,

就是西段景村,就是滹沱河

你点了点头,又拼命摇起来,摇的泪流满面

你真的沾了一点点啤酒,在这个小饭馆

一遍遍,拆着,组着

一整个下午,我们把一张酒桌

涂抹的像一个进不去的迷宫

 

【简评】诗写“乡愁”,可谓别出心裁。一是对“故乡”“拆解重组”的“心裁”,一是以“迷宫”之喻见乡愁之深邃的“心裁”。但此种“心裁”的处理,又是那样地素朴,合情合理。与其说“心裁”,毋宁说是作者自然情怀的流露。

 

 

黄石匠

 

他祖传的手艺

无非是,把一尊佛

从石头中

救出来

给他磕头

也无非是,把一个人

囚进石头里

也给他磕头

 

【简评】“救人”、“囚人”,似乎功过相抵。悲剧之核在“磕头”二字。

 

 

老大娘

 

大炕宽,大炕长

大炕睡个老大娘

 

太老了,就一个人

糊涂的活着

就羞涩的

把前些年

准备的寿衣

里里外外

又穿了一遍

仿佛出殡

也好像出嫁

 

【简评】诗写“小人物”之悲。用“出殡”、“出嫁”的拉锯将张力绷得很紧。首二句有“快书唱词”的风味。

 

 

以上4首发表于《诗日历》2013年12月17日

 

(张二棍,本名张常春,1982年生,山西大同人。初中文化,从十八岁始工作于某地质队,常年山野游荡至今。2010年开始写诗,曾有少量作品发表。)《诗歌周刊》2013年度诗人张二棍诗歌17首简评

 

北残

 

 

原谅

 

原谅少女。原谅洗头房里十八岁的夏天的呻吟

就是原谅她田地间佝偻的父母

和被流水线扭断胳膊的弟弟

原谅嫖客。原谅他的秃顶和旧皮鞋

就是原谅出租屋的一地烟头

和被老板斥责后的唯唯诺诺

也是原谅五金厂失业女工提前到来的

更年期。以及她在菜市场嘶哑的大嗓门

原谅窗外越擦越多的小广告

还要原谅纸上那些溃疡糜烂的字眼

这等于原谅一个三流大学的毕业生

在一个汗流浃背的下午,

靠在城管的车里,冷冷的颤抖

也等于原谅,凌晨的廉价旅馆里,

他狠狠的撕去,一页去年写下的日记

原谅这条污水横流的街道吧

原谅生活在这里的人群

原谅杀狗的屠夫,就像原谅化缘的和尚

他们一样,供奉着泥塑的菩萨

原谅公车上被暴打的小偷,就像

原谅脚手架上滑落的民工

他们一样,疼痛,但无人过问

是的,请原谅他们吧

所有人。等于原谅我们的人民

哪怕我们说起人民的时候

他们一脸茫然

哦。最后,原谅这座人民的城市吧

原谅市政大楼上崭新的钟表

等于原谅古老的教堂顶,倾斜的十字架

它们一样怀着济世的情怀

从不被人民怀疑

哦。原谅人民吧

等于原谅《宪法》

和《圣经》

它们,和人民一样

被摆放在那里

用来尊重,也用来践踏

 

【简评】这无穷的“原谅”实在是一种控诉。这对俗世的深刻体验,我相信我们都深有共鸣。无须更多赘述,我只想再重复一遍结局的发生:“哦。原谅人民吧/等于原谅《宪法》/和《圣经》/它们,和人民一样/被摆放在那里/用来尊重,也用来践踏,这是何等有力的介入!

 

 

娘说的,命

 

娘说的命,是坡地上的谷子

一夜之间被野猪拱成

光溜溜的秸杆

娘说的命,是肝癌晚期的大爷

在夜里,翻来覆去的疼

最后,把颤抖的指头

塞进黑乎乎的插座里

娘说的命,是李福贵的大小子

在城里打工,给野车撞坏了腰

每天架起双拐,在村口公路上

看见拉煤的车,就喊:

停下,停下

娘说命的时候,灶台里的烟

不停地扑出来

她昏花的老眼,

流出了那么多的泪,停不下来

 

【简评】这深刻的“命”,我有最直接的共鸣。经历的这话语,实在太多了。这是对农村妇女“宿命论” 缩影的一个白描式抒写。但亦正是这“宿命”,加深人对命运悲剧的认识。诗歌的结尾,貌似“顾左右而言他”,实则给人无穷回味。

 

 

安享

 

他蜷在广场的长椅上,缓缓地伸了下懒腰

像一张被揉皱的报纸,枉图铺展自己

哈士奇狗一遍遍,耐心地舔着主人的身体

又舔舔旁边的雕塑。像是要确认什么

或许,只有狗才会嗅出

一个被时光咀嚼过的老人

散发着的

——微苦,冷清,恹恹的气息

仿佛昨夜文火煮过的药渣

他把被丢弃的这部分——

病痛,懈怠和迟缓。留给自己

不断的抚摸、揉搓、捶打。

并顺从了我们的命名

——安享……

 

【简评】“安享”一语,在诗中是巨大的反讽。诗中所刻写的人物是个“被时光咀嚼过的老人”,而似乎只有“哈士奇狗”才对他有唯一的怜悯。事实,当然并非只有“哈士奇狗”才具有怜悯心,但是“狗”唯一付出了行动。诗歌对老人痛苦的刻画是入木三分的,结尾二句给人心头沉痛一击。

 

 

我不能反对的比喻

 

在动物园里,灰老虎,

不奔跑,不咆哮。甚至

不随地大小便。偶尔

有人用树枝拍打它的脑袋

它就彬彬有礼的走开

儿子说,原来课本也骗人

它多么像

钉鞋的老爷爷

我不能反对这个比喻

更不能反对一个笼子

是它,让这个比喻如此贴切

 

【简评】诗歌写的是现实中很常见的一个现象。深刻处在于借此让本来正确的“教育”成为虚假的谎言,影射出人对自然的攫取和对万物的戕害。

 

 

五月的河流

 

只有我知道,一条河流的伤痛

它在五月干旱的人间,一寸寸收紧两岸

现在,它被掠取了澎湃,汹涌,荡漾

哦,这些波光粼粼的字眼。

它消失在自我的放逐里

它干涸,它生锈,

它在下游,用一尾泥泞中挣扎的鱼

殉葬。而我,

一个越来越冷漠的人类

把浑浊的两滴眼泪

收紧。仿佛那是悬着的命

是的,我还不能为一尾鱼的死活而放纵

我不可以像一条暗藏着杀机的河流

把自己捻死在此地

——这无所忧患的人间

 

【简评】此诗无疑是在借“五月的河流”写更深层的忧患。我多年前写过一首《泛滥的河流》:“总是在泛滥中找到自己的快乐/留不下自己的子孙// 当所有的一切都归于荒芜/它苦苦地哀求一棵大树/不要死去”,以“泛滥”写忧患。此诗借“干旱”写忧患,刻画更见锋芒,更有深度,更具震撼力,亦且伏着现实意义。

 

 

让我长成一颗草吧

 

让我长成一颗草吧,随便的

草。南山,北坡都行

哪怕平庸,费再大的力,

都挤不出米粒大的花

哪怕单薄,风一吹,

就颤抖着,弯下伶仃的腰

哪怕卑怯,蝴蝶只是嗅了一下我的发梢,

缄默的根,就握紧了深处的土

哪怕孤独,哦,哪怕孤独

也要保持我的青

从骨头里蔓延,由内而外的

青。这是一株草的底线

哪怕被秋风洗白,也请你

记住: 我曾经青过,

白的,是我留在这尘世的

骨骼

 

【简评】“孤独”但却保持“风骨”。将自己比喻成一棵草,尽管“平庸”、“单薄”、“卑怯”、“孤独”,但却始终要保持自己的“青”——这象征着诗人“风骨”的颜色。

 

 

旷野

 

五月的旷野。草木绿到

无所顾忌。飞鸟们在虚无处

放纵着翅膀。而我

一个怀揣口琴的异乡人

背着身。立在野花迷乱的山坳

暗暗的捂住,那一排焦急的琴孔

哦,一群告密者的嘴巴

我害怕。一丝丝风

漏过环扣的指间

我害怕,风随意触动某个音符

都会惊起一只灰兔的耳朵

我甚至害怕,当它无助的回过头来

却发现,我也有一双

红红的,值得怜悯的眼睛

是啊。假如它脱口喊出我的小名

我愿意,是它在荒凉中出没的

相拥而泣的亲人

 

【简评】因“孤独”以至于“害怕”,因“害怕”而期有所慰安。“灰兔”正是诗人的另一个影子,它既可被看做是“在荒凉中出没的/相拥而泣的亲人”,二者又何尝不“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呢。全诗,对内心的刻画是细微而且丝丝入理的。结尾深具脱颖之思。

 

 

空山不见人

 

群峰斜披着绿袈裟

仿若已入定千年

一任白云悠悠。众兽远遁

蹄印将昨夜的雨水收拢

在童话里,这该是一湾小小的荡漾

“我死后是要回到这里的”

“要开出另一种花朵,但不必命名”

踏遍青山的那人,迎着无羁的风

他对山谷轻轻的呢喃

我有缘听到

在远离俗世的地方,谛听

是件值得幸福的事

我立在一个老者的身后,闻到

山间荡漾起,新鲜的,

无法言说的花香。这让我

更加确信,在所有怡心的地方

每个俗人,

都被赋予口吐莲花的法力

 

【简评】空灵,超尘。显示出诗人的另一种情怀。

 

以上8首发表于2013年11月17日《诗歌周刊》84期

 

 

 

听,羊群咀嚼的声音

 

没有比这更缓慢的时光了

它们青黄不接的一生

在山羊的唇齿间

第一次,有了咔咔的声音

草啊,那些尚在生长的草

听,你们一寸寸爬高

又一寸寸断裂

 

【简评】写草之“悲壮”。力度稍弱。

 

 

中秋辞

 

夜凉。不宜敞开胸襟

风声是心声最傲慢的敌人

此刻,月光照谁是无关紧要的事

这盛世。照

或者耀,

随心所欲。

整整一夜

我手握

半枚月饼,被围困于此

独自承受,明晃晃的敌意

莫急,等我

咽下剩余的甜。等我

拈住线装的暗器。等我

拜完东坡李白。且看我

如何推开秋风

生擒,三千里银甲

 

【简评】诗写中秋时节内心的“孤独”,以及由“孤独”所激越出的“豪迈”。首二句,可咀。后三句,可畏。当然,全诗还是浑然一体的。

 

 

大风吹

 

须是北风,才配得

一个大字。也须是在北方

万物沉寂的荒原上

你才能体味,吹的含义

这容不得矫情。它是暴虐的刀子

但你不必心生悲悯。那些

单薄的草,瘦削的树

它们选择站在一场大风中

必有深深的用意

 

【简评】此诗之精心处,首在对“大风”之刻画;其次在匠心独具,化“草树”之“被动”为“主动”,将客观之情事“人化”、“意志化”、“剧情化”。

 

 

寺庙

 

那座庙宇荒废已久

僧侣四散。落叶

无人归拢

木雕的佛像里

驻扎庸庸白蚁。半抹残笑

为蛛网牵绊,唇角

沾满蚊虫的尸骸

多让人唏嘘。这最低等的

杀戮场,也曾是口吐莲花的

不二法门

 

【简评】对“口吐莲花的不二法门”的无情反讽。

 

 

 

一定是蚂蚁最早发现了春天

我的儿子,一定是最早发现蚂蚁的那个人

一岁的他,还不能喊出,

一只行走在尘埃里的

卑微的名字

却敢于用单纯的惊喜

大声的命名

 

——咦

 

【简评】借“蚂蚁”写童真。打动人的,在于诗写中由情感之“真”带来的细致刻写。无父子之真情,则无如此细致之观察,无如此细致之观察,则无此诗。“命名”一语,于最寻常中见“奇崛”。

 

 

以上5首发表于《诗日历》2013年10月18日

 

 

 

有间小屋

 

要秋阳铺开,丝绸般温存

要廊前几竿竹,栉风沐雨

要窗下一丛花,招蜂引蝶

要一个羞涩的女人

煮饭,缝补,唤我二棍

要一个胖胖的丫头

把自己弄的脏兮兮

要她爬到桑树上

看我披着暮色归来

要有间小屋

站在冬天的辽阔里

顶着厚厚的茅草

天青,地白,

要扫尽门前雪,洒下半碗米

要把烟囱修的高一点

要一群好客的麻雀

领回一个腊月赶路的穷人

要他暖一暖,再上路

 

【简评】小诗平实而又兼具大情怀。诗之前半截写属于诗人自己的“乌托邦”、“桃花源”,这让我想到大诗人陶渊明;诗之后半截别出心裁,写诗人内心兼具的“忧悯”情怀,这让我想到大诗人杜甫。

 

 

故乡

 

我说,我们一直温习的这个词,

是反季节的荆棘。你信了,你说,

离的最远,就带来最尖锐的疼

我说,试着把这个词一笔一画拆开

再重组一下,就是山西,就是代县,

就是西段景村,就是滹沱河

你点了点头,又拼命摇起来,摇的泪流满面

你真的沾了一点点啤酒,在这个小饭馆

一遍遍,拆着,组着

一整个下午,我们把一张酒桌

涂抹的像一个进不去的迷宫

 

【简评】诗写“乡愁”,可谓别出心裁。一是对“故乡”“拆解重组”的“心裁”,一是以“迷宫”之喻见乡愁之深邃的“心裁”。但此种“心裁”的处理,又是那样地素朴,合情合理。与其说“心裁”,毋宁说是作者自然情怀的流露。

 

 

黄石匠

 

他祖传的手艺

无非是,把一尊佛

从石头中

救出来

给他磕头

也无非是,把一个人

囚进石头里

也给他磕头

 

【简评】“救人”、“囚人”,似乎功过相抵。悲剧之核在“磕头”二字。

 

 

老大娘

 

大炕宽,大炕长

大炕睡个老大娘

 

太老了,就一个人

糊涂的活着

就羞涩的

把前些年

准备的寿衣

里里外外

又穿了一遍

仿佛出殡

也好像出嫁

 

【简评】诗写“小人物”之悲。用“出殡”、“出嫁”的拉锯将张力绷得很紧。首二句有“快书唱词”的风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