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未来三年将有3万亿资金流入A股?一文揭示陆港通真相!

 Danliel88 2018-07-10

专 注 于 新 三 板 企 业 投 融 资 服 务





川普的贸易战大棒终于落下,全球股市再次切换到股灾模式,A股、港股和大洋彼岸的美股又经历了一波黑色星期四和黑色星期五。不过就在这波小型股灾的前一天,一则毫不起眼的消息引起了靠谱君的注意:


据彭博社消息,上交所计划进一步促进外资持有A股,三年内外资交易A股的比例达到15%,三年内外资持有A股比例提高到10%。


国内各大财经网站均引述了该消息,先截个图,免得到时候说我造谣。虽然大家都明白字越少事越大的道理,不过这则外媒的简短消息似乎并没有引起特别的注意。



众所周知,外资投资A股目前就两条渠道,外管局审批的QFII和RQFII额度,还有沪港通和深港通(后面都简称为陆港通)。当然,还有港澳台居民可以来大陆开A股。不过港澳台居民的人民币跨境流动本身就限制颇多,再加上陆港通实在太方便,这个通道基本成为鸡肋了。


目前沪港通日均成交金额在100亿人民币上下,而上交所A股的日均成交额则在2000亿左右,沪港通成交只占到5%。按照上交所计划的15%,那么未来三年的沪市A股的成交额至少还要增加两倍。当然,由于QFII和RQFII有专门的交易通道,没有计入沪港通,我们也没法统计,但外资交易沪A的比例离15%理应还是有较大差距的。


二月末外管局公布了QFII和RQFII额度,分别为991.59亿美元和6123.62亿人民币。而沪港通和深港通自开通以来分别净流入2056.39亿和1784.69亿人民币。QFII、RQFII和陆港通三者加起来一共吸引外资流入1.62万亿人民币。而根据交易所公布二月份的数据,目前沪深两市总市值为56.16万亿,流通市值44.83万亿,即使只计算流通市值,外资占比连3%都不到。上交所计划将外资持股提高到10%,深交所自然也不能闲着,假设整个A股的外资持股都要达到10%,那么未来三年至少还要再吸引将近3万亿人民币的外资。


有没有被吓到?


08年金融危机的经济刺激计划也才4万亿,而且还是投向固定资产,最近能进股市的资金最多的也就是之前6000亿养老金要入市的消息了。就这在去年还让股民嗨了好几波,现在这么大个事儿,市场倒先被贸易战给吓尿了。当然了,未来的事情,还得走一步看一步,只有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才更值得我们去深入分析。沪港通开通三年多了,深港通也开通了一年多,其对A股翻天覆地的影响,到现在也没有人来认真的探讨一下,而大多数人似乎依然是浑然不知。



一通则百通



07年的牛市,QFII功不可没,15年的牛市,至少也有沪港通的一份功劳。与QFII的一家机构一家机构审批不同,陆港通只规定了两件事情:额度和标的。一开始沪港通还有总额度限制,后来深港通开通的时候也一并取消了,均只保留每日的额度上限,沪深分别130亿人民币。根据计算公式,使用的额度 = 买单申报 - 卖单成交 - 买单申报撤销及被拒 - 买单成交价低于申报价的差额。那么假设买单申报全部成交,当天使用的额度实际上就是外资的净流入(买入-卖出),那么外资净流入的上限也就是每日额度的上限。一年240个交易日,理论上每年外资净流入的上限就是6.24万亿,可见未来三年哪怕外资持股比例真的提高到10%,现在的额度也都是绰绰有余的。


而现在的情况是,每天的额度远远都用不完。两市北上资金的日均净买入额分别在正负20亿元之间(负数就是净卖出),10%都不到。换句话说,在目前的游戏规则下,外资想投资A股已经不存在任何限制了,额度用不完,唯一的限制无非是哪些股票能买,哪些股票不能买。


那么我们首先来分析这些标的股票。陆港通北上交易标的股票共1480只,整个A股的上市公司是3500多家。也就是说过去三年来自陆港通流入的3800多亿人民币实际上只是流入了这1480只股票,而非整个A股。那么我们把整个A股分成两个部分,陆港通标的和非陆港通标的,我们来看下过去三年他们有什么区别:



沪港通开通头半年,累计净买入资金约1000多亿人民币,虽然增加得很猛,但客观来说这个级别的资金还是不足以推动一轮牛市的。不过陆港通股票很明显的率先进入牛市状态。在随后的股灾中,陆港通与非陆港通股票走势基本一致。而到了深港通开通的2016年末,两者开始出现严重分化。当然,由于大盘股较多的集中于陆港通标的中,这种分化实际上也是大小盘股之间的分化。


不过,陆港通并非全是大盘股。实际上深港通开通之后,标的中还有196只创业板股票。因此我们继续将创业板的股票也分成两类:「创业板深股通标的」和「创业板非深股通标的」。我们看到,从2016年12月深港通开通之后,创业板的股票就在不断寻底,一波波往下走。但即使是这样,其中的深股通标的还是大幅跑赢非深股通标的。最近创业板反弹,深股通标的也比非深股通标的跑得快!为什么?因为过去这一年里,人们过度关注盘子大小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


流入这些股票的资金是额外的!



A股长期以来都是以散户为中心的市场,大盘股盘子太大,需要更多资金才能推动,而小盘股则很容易被游资操纵,深受股民喜爱。但不论牛市也好股灾也罢,整个A股市场必然是由那存量的44万亿市值所主导,而几乎不可能由这几千亿的外来资金决定。但这有限的增量资金却能够决定未来一段时间不同股票之间的相对强弱,特别是当这些增量资金的投资标的有所限制的时候。如果没有这额外的增量,小盘股(非陆港通标的)还是会继续跑赢大盘股(陆港通标的),就像A股过去十几年那样,未来也不会有什么变化。而陆港通的出现打破了天平的平衡,特别是2016年末深港通的开通更能说明问题,这笔额外增量资金直接double了一下,2017年的整个A股就变了。


我们继续来看,这1480只陆港通股票也并非「雨露均沾」。由于很多上市公司同时在A股和港股上市,这些股票是优先被纳入到陆港通中的。那么我们把陆港通标的又可以进一步分为「A+H股」和「非A+H股」。由于A股相对港股长期存在溢价,如果我是投资者,肯定选择相对便宜的港股。换句话说,如果是同一家上市公司,那么我在港股就能买了,为什么要通过沪港通来买A股呢?我更愿意买的,应该是那些港股所没有的「非A+H股」标的。我们可以看到,在大部分时间里,「非A+H股」都是跑赢「A+H股」的。实际上沪市的茅台、恒瑞,深市的格力、美的,一直都是外资最青睐的品种。



最近市场热议独角兽,很多人认为独角兽的回归大概率又是一轮韭菜的收割,今年的360已经预演一遍了。所以对于BAT回来发CDR什么的,靠谱君也并不特别看好。外资早就配置了一大堆BAT的股票,再搞一遍CDR,谁来买?显然只能是国内的韭菜。反倒是监管部门应该好好想想怎么改革IPO制度,以吸引更多的独角兽放弃VIE架构直接到A股上市,这才是王道。



你可知用心良苦?



而关于外资本身,市场也并非一致看好,至少股民就颇多微词。把外资吸引进来是好,但人家是来赚钱的,又不是来当韭菜被你们割的。由于投资能力的不对等,外资扮演的恐怕依然是「韭菜收割机」的角色。以下是通过陆港通投资A股的基金收益排行,看看人家有多赚钱。很多还是股灾前15年牛市见顶的时候成立的。



既然如此,我们为何还要死乞白赖的吸引外资,让人家来赚钱?自己闷声发大财不好吗?很显然,吸引增量资金,是比赚不赚钱更重要的事!因为在高层看来,这个市场上的存量资金实在是不够用。或者说,未来不够用。原因很简单,IPO要常态化,虽然推迟两年,但两年后注册制还得上,供大于求的结果必然是整体估值(股价)的下跌。与外资这「汪洋大海」相比,内资的「江湖」实在是杯水车薪。于是陆港通一开,外面的活水进来,去年的新股堰塞湖才得以顺利化解。


另一方面,不论贸易战打不打,这几年的趋势也可以看到,经常项目下的出口贸易已经再难大幅增长。虽然这几年自贸区啥的搞了不少,但经常项目下毕竟已经很难再玩出花了,既然服装玩具不好卖了,资本项目下多卖点股票还不行吗?只要外汇储备不要下降得太快,给国内的去杠杆留足时间,调结构、经济转型才能更有效实施下去。


让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问题,既然外资持股要提高到10%,那么陆港通就必须不遗余力的继续推行下去,这是未来三年最重要的主线。当然,光开一个通道还不够,还要动用各种手段把外资吸引进来,比如最近的MSCI。指数基金作为最主要的机构投资者,其作用和重要性巴菲特老大爷已经连续说了好多年了。MSCI纳入A股抛砖引玉,其他各种指数必然纷纷跟进,随之而来的自然是指数基金的股票配置,而交易通道,必然是陆港通(或者未来的沪伦通)


另外,为了吸引外资,鼓励外资都来使用这个通道,高层在制度设计的时候无意(或有意)留了很多「漏洞」。领导们的良苦用心,韭菜们何曾明白过?随便说几个吧。


「漏洞」之一:隐藏的席位。不论你在香港哪家经纪行,开通的哪种账户,对于沪深交易所来说,都是统一的陆港通席位号。说白了,你通过陆港通下了一个订单,沪深交易所只知道这个订单是通过沪港通或者深港通下的,而并不知道你是谁,也不知道你从哪家经纪行下的单(这个香港交易所是知道的)。于是这就给很多需要隐藏交易行为的投资者带来了便利,比如单个股东持股5%要举牌,那么在内陆和香港分别持股呢?当然也是需要的,只不过没人知道,你也可以不举牌。如果你只是通过陆港通持股超过5%,那该举还是要举,毕竟你的券商是知道的,他们会监控。还有同一资金的左右互倒,一边在境内,一边在境外,完全看不出来。点到为止吧,再说下去就要喝咖啡了。另外最近香港证监会表示陆港通北向交易要实行实名制,不过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任何进展。


「漏洞」之二:孖展。融资炒股票在成熟市场再正常不过,国内也有融资融券。不过在去杠杆的大背景下,通过券商的融资融券交易只能一比一杠杆,标的也有限制。而对于陆港通中的两融标的,在香港是可以做孖展的。外资不存在去杠杆,而且本着吸引外资越多越好的原则,国内对于陆港通的孖展比例基本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只要香港券商愿意,多少倍杠杆都行。另一方面,虽然美国加了几次息,但海外的资金成本还是比国内低得多,甚至有的券商可以孖展美元或港币,成本也就3%-5%,然后再兑换成离岸人民币来买沪港通股票。今年人民币升值超过6%,相当于借的港币或美元不光不要利息,还有的赚。


最后,鉴于陆港通数据的价值与含金量,我们将每周公布陆港通北向交易的数据,详见第二条图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