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假如末日降临

 远足客 2018-07-10

1990年,「旅行者」一号探测器即将飞离太阳系,NASA命令它将相机转向地球,「最后看一眼人类家园」。我们赖以生存的这颗星球,便显示为下图中的一个微小而黯淡的蓝点

旅行者一号从约60亿公里之外回望地球

著名天文学家、天体物理学家卡尔·萨根(Carl Sagan)在演讲中,曾拿着这张照片,用诗一样的语言描述这个「蓝点」:

「这里集合了一切的欢喜与苦难,数千个自信的宗教、意识形态以及经济学说,每个猎人和搜寻者、每个英雄和懦夫、每个文明的创造者与毁灭者、每个国王与农夫、每对相恋中的年轻爱侣、每个充满希望的孩子……都在这里——一粒悬浮在阳光下的微尘。」

另一位热衷引用并强调这张图片价值的人,是让中国科幻小说站在世界舞台上的刘慈欣。

刘慈欣及其《三体》三部曲

不同于萨根对地球的诗意描述,在刘慈欣看来,我们所寄居的这个「蓝点」,是一个随时可能被毁灭的脆弱星球。

2016年底,刘慈欣在一场名为「科幻与现实的边界」的活动中,与美国科幻小说家金·罗宾逊谈到,如果遭遇外星文明,「人类无论在思想上、在政治上、在经济上、在理论上都完全没有准备。」

刘慈欣对地球命运的思考,都凝结在他最负盛名的科幻小说《三体》三部曲中。2015年,《三体》第一部荣获雨果奖——全球科幻界的最高奖项,也称为科幻界的诺贝尔文学奖。

对此,杭州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詹玲老师在解读《三体》时指出:

「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在整个20世纪的中国,科幻小说的成就都不高,跟世界科幻,尤其是欧美日本等这些发达国家的科幻小说相比,差距还是挺大的。所以《三体》在2015年拿到了雨果奖,轰动的不仅是科幻界,也不仅是中国,而是整个华人圈,甚至整个亚洲的科幻文学圈。因为在大家看来,中国科幻终于迈出了走向世界科幻的重要一步。」

为什么《三体》能够获得这样重要的奖项并得到三体迷们的认同?它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01.

「智子」封锁

在詹玲老师看来,《三体》开篇就非常精彩,刘慈欣写几位物理学家相继自杀,充满悬疑色彩。一位物理学家的遗书中写道:「一切的一切都导向这样一个结果。物理学从来就没有存在过,将来也不会存在。」

物理学从没存在过?这个论断无疑颠覆了许多人的认知。这个开头也让詹玲老师感到震撼:

「像我这样一个对物理化学一窍不通的人来说,(它)震撼到我了,物理学价值信仰全面坍塌了。因为物质本源无规律的发现,让宇宙普世的物理规律变得不复存在了。」

但仅仅有一个巧妙的开篇是不够的,《三体》的迷人之处,在于它所抛出的问题:

「如果说世界的稳定和秩序不过是宇宙某个角落短暂的动态平衡,那么这个平衡的主宰者是谁?他的命运由谁来掌控?」

想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并不容易,小说若是过多笔墨去解释知识点,便会将文学变成科普作品,读者啃不下去。而刘慈欣在处理小说时,情节层层推进,吊足读者胃口。

紧接着,借助小说的探案视角,读者会发现:这些物理学家是因为发现了「物质本源无规律」而绝望自杀。

由于他们所做的粒子对撞机实验结果毫无规律性可言,他们绝望地认为,维系宇宙稳定的普适规律并不存在。因此,在更复杂的宇宙真实面前,信念集体崩塌的他们,先后自杀了。

「物质本源无规律」这类理论观点,对于一般读者来说略显深奥,但是正如詹玲老师所解读的那样,《三体》却能用最细节、最形象的故事将科学问题解释清楚。

詹玲老师指出,刘慈欣借助射手假说来解释这个问题:

「射手假说讲的是有一个神枪手,在一个靶子上,每隔十厘米打一个洞,设想这个靶子的平面上生活着一种二维的智能生物。它们中有个科学家,而这个科学家对自己的宇宙进行观察,发现了一个伟大的规律:宇宙每隔十厘米必然有一个洞,它们就把这个神枪手一时兴起的随意行为,看成了自己宇宙中的铁律。这个是射手假说。」

对此詹玲老师解读道:

这个假说「让我对物质的本源是无规律的,这个深奥难懂的定律几乎是秒懂!而且我会迅速地把人类跟靶子平面上的二维智能生物……并排理解,于是我就懂了,为什么这些物理学家他们会那么绝望?」

物理学家们为何如此绝望并自杀?

刘慈欣给出的答案是:人类与假说中的虫子一样,都被更高维度的存在给戏耍了。

在《三体》中,那个戏耍人类的高维存在就是「智子」。

「智子」是被三体人发送到地球的超级智能体,只有微观粒子大小,而且可以收缩到十一维,从而不受三维空间影响。三体人派智子来到地球,干扰地球上粒子加速器的实验结果,让人类不能得到有效的观测数据,从而锁死了人类的科技发展。

一方面,智子潜进人类物理实验的高能加速器后,破坏粒子对撞机实验,进而阻止人类认识物质本源,以此封住人类基础科学的天花板。

另一方面,智子还时刻监视着每个地球人的言行举动:三体人借助智子建立全方位监控系统,防止人类掌握、传播不利于他们殖民地球的知识信息。

智子、水滴、二向箔等《三体》中的超级神器

在故事外也引发风潮

理论物理学家们用这些科幻创想做导入

向公众普及现代物理学常识

「智子」这个科学意象,自一出场就成为小说中的一大亮点。因为智子计划的存在,在三体舰队漫长的行军期间,人类虽然取得了一些技术进步,但是科学水平的上限却被三体这个异星文明牢牢锁定。

这种科学水平上的层级差距,最终也实实在在地导致三体对人类的完胜,地球文明的灭顶之灾不可避免地降临。


02.

文明对抗中的「执剑人」

智子的封锁,虽然在基础科学战线完全压制了人类文明的跃升,但却在另一条战线上意外失守了。

在这场几乎没有高科技打斗场景的决胜局中,主人公罗辑竟然运用社会学、政治学的智慧为地球赢得了这条战线的最终胜利,这样的安排打破了一般读者对科幻作品的思维定势。

参透宇宙文明社会的根本准则之后,罗辑以发射三体人星球坐标为要挟,建立起了有效的黑暗森林威慑。

这个威慑非常简单明确:如果三体文明一意孤行入侵地球,地球文明就将对整个宇宙广播三体星系的空间坐标,而更强大的异星文明就会将暴露的三体世界消灭。于是,罗辑成为了维持地球对三体的有限威慑的「持剑人」。

地球人与三体人之间,居然因此迎来了脆弱的和平均势。

詹玲 杭州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复旦大学博士后, 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罗辑之所以能成为「执剑人」,詹玲老师认为原因在于他:

「成功地在地球文明和比地球文明强大得多的三体文明之间建立起威慑,就是因为他洞悉了宇宙的黑暗森林模式,能够用一种极度的理性,不择手段地选择用一个文明的毁灭来保障另一个文明的生存。」

但是这个短暂的和平也是脆弱的,因为这个时代的人类正在一点点铲除现有秩序的脆弱基础,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正将地球文明送往毁灭边缘。

因为随着和平年代日久,这个时代的人类不仅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而且丧失了对宇宙秩序零道德的警惕。他们宁愿相信三体的舆论宣传,相信三体人希望与地球人和谐共处,也不愿看到执剑人真的代替自己做出「集体自杀」的决定。

所以,新时代的人们通过民主制度共同表决:解除罗辑的执剑人身份,由主张「人性、道德和爱」的程心来接任。

执剑人的红色开关交换 15 分钟后,三体入侵的警报毫无预兆地响起。

无法选择人类与三体人同归于尽,毁灭两个文明的程心,扔出了手中的控制按钮,放弃了「执剑人」的权利与责任。


03.

价值的悖论

脆弱的一线和平生机,倏忽而逝,除了和平时代的人们无意中铲除了确立和平秩序的基础之外,起到最大推动作用的人就是「圣母」程心。

执掌着全人类命运的程心,为什么会在最关键的时刻反倒放弃保护人类的责任?詹玲老师认为这是源于程心的善:

「在这个女性的眼里,任何一个个体的生命都是平等宝贵的,她不会为了一己私利放弃哪怕一个生命。所以故事中大移民的灾难时期,祈祷救赎出现的人们是把程心当作圣母一样膜拜的。大家都祈求能够从这个人那里获得救赎,而程心也确实就像圣母那样。……她每一次苏醒后,做的决定都是善的决定。」

但就是这样一位充满爱、善良和人性光辉的「圣母」,却接连两次替人类做出死亡抉择。第一次就是上文所说放弃黑暗森林威慑。

而第二次则是人类已经得到了一个明确结论:只有全力发展曲率驱动飞船,才能使人类免于死亡打击。但这个唯一的求生方式,再一次被程心拒绝了。

她看到人们为了登上飞船自相残杀,认为违反了「生存权对每个人是平等的」这条道德律,于是决定终止飞船的研发。

这几乎等于直接宣判了绝大多数人类的灭亡。最终,地球以及整个太阳系都遭到来自宇宙更高文明的死亡打击,失去高度这个轴的地球以及其上的一切生命,逐渐变为一张二维平面图。

遭到更高文明打击的太阳系,变成了一张二维画

「她两次处于仅次于上帝的位置上,却两次以爱的名义把世界推向深渊,而这一次已没人能为她挽回。」这是程心在时间之外的回忆,也是刘慈欣为她写的判词。

当然詹玲老师也提醒我们:要注意程心这个人物的复杂性。

程心这个人物,如果放在平常时期,谁也不会觉得她讨厌,相反都会认为她是很可爱的一个人,很美的一个女性。对于秩序稳定的人类社会来说,她也是一位善良、正直、无私的理想领袖。

但是,在稳定秩序被破坏之后,她却不能准确地感知奇点的来临,并做好面对更大更新问题的准备。她将和平时代在稳定秩序下的人类价值,当作了一种普适的、永恒的乃至静止的人性来信仰。

而当整个地球都陷入了生存绝境,她这些美好却僵化的教条,就成了绞死人类及其文明的绳索。

这正是刘慈欣想要讨论的问题:我们现在这种主流价值观、主流道德观,放在极端环境下是不是还能够、还应该成立?而作者和读者得出的一致结论是「不成立」,这也就决定了大家对程心的评价是贬过于褒。

同样不能忽视的是,《三体》所提的这个问题其实是无解和悖论性的,程心所代表的恰恰是真实世界里最普遍的人类价值。

但在《三体》设定的时空语境里,这种人性价值的坚持,却又是最无力最悲惨甚至最荒谬的,这是小说中最具穿透力的部分,不仅涉及经典的科幻文学主题而且走得更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程心才成了最能引发读者作代入思考及深入讨论的角色。

程心之所以不能被作过分肤浅的解读,是因为这个人物的故事背后蕴含着整个三部曲最深刻的思想实验内容:

假如末日降临,人类应该如何自处?

在这个难以作出任何简单回应的问题面前,《三体》的叙事关系到道德与生存,我们与他者之间的矛盾。

一些时候,刘慈欣为这些矛盾挽了个死结;而在另一些时候,作者又表现出暧昧不明的立场。

比如罗辑的那句富有感染力的心声:「我有一个梦,也许有一天,灿烂的阳光能照进黑暗森林」。

比如整个三部曲的最后一段,刘慈欣用了大概两百字,对一个小小的「生态球」做了动人描写,它被程心留在即将终结的「我们的宇宙」中,「在那儿有一条小鱼在轻盈地游动,一滴露珠从一片草叶上脱离,旋转着飘起,向太空中折射出一缕晶莹的阳光。」

一个新的宇宙会因此重生吗?又或者,这个小小的生态球是为了证明零道德宇宙中无法生存的人类道德也具有一种诗学正义?

刘慈欣的《三体》结束在这个包含着生命的生态球上。就此而言,最优秀的科幻作家和最优秀的天文学家有着深刻的一致。

他用严密的逻辑推导出一个最糟糕的宇宙,演绎了一场最令人寒心彻骨的人类未来,留下的不光是一次发人深省的思想实验,也仍旧有希望和温暖。

宇宙尽管可以是零道德的真空,人类和人类文明则一定不是。

注:文内引文部分,未交代出处的,均引自詹玲老师在「明白APP上」导读《三体》时的原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