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酵豆粕质量评价方法

 追梦赤子心ubuq 2018-07-10

豆粕发酵通常采用固体发酵法,由于传统意义上的固体发酵较粗放,从而容易导致产品的不均匀,产品外观的观测也是判断产品优劣的基本条件,对发酵豆粕的评判,主要可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

1.感官评判

优质发酵豆粕的产品粒度均匀,色泽一致,较原豆粕略深(产品粒度越细,颜色越浅),有淡淡发酵香味,无豆腥味,且因同一批次的产品加工条件和原料较一致,产品感官的一致性可反映出其生产工艺的稳定性。

2.抗腐败能力

好的发酵豆粕在整个发酵生产过程的卫生状况非常好,但如果发酵过程中没有做好消毒卫生工作,染菌情况会非常严重。判断是否染菌可用清水浸泡,优质的发酵豆粕在25℃环境中,1周内不会变味,气味依然芬芳;而染菌不良者,同样条件,2天就会发臭冒泡。

3.粗蛋白质

发酵豆粕的粗蛋白质含量达到50%,是由于去除了不良寡糖和降低了水分浓缩而成的,发酵程度越好,粗蛋白质含量越高。以46%的豆粕为原料来发酵的话,发酵豆粕成品的粗蛋白质含量一般为48%51%。粗蛋白质含量也不是越高越好,发酵豆粕成品的粗蛋白质超过51%的话,一来有掺假的嫌疑,二来发酵损耗过大,得率不高。

3.小肽(酸溶蛋白)

可间接地反映地反映发酵豆粕抗原的降解情况。发酵豆粕的小肽含量大概在8%12%左右(相对于所含蛋白质的比例),发酵程度越好,小肽含量越高,但如果小肽含量超过15%,则产品粘度过高,干燥困难。

4.酸度(以乳酸计)

反映发酵情况。酸度应大于2%,过低则可能发酵程度不足或发酵控制不当而产氨。

5.氢氧化钾蛋白质溶解度(PS)

反映大豆粕产品加热过度的情况。发酵豆粕是豆粕的二次加工产品,选择合适的烘干工艺可有效防止产品蛋白溶解度的降低,保证产品的营养品质,一般应为6585%。蛋白溶解度低于65%几乎可以肯定豆粕加热过度,营养价值已受到破坏,大于85%则表示加热不足,豆粕的一些抗营养因子还未完全失去活性,降低了豆粕的品质。

6.挥发性盐基氮(VBN)

反映发酵豆粕非蛋白氮添加情况和杂菌污染情况。发酵豆粕中挥发性盐基氮应控制在小于70mg/100g,发酵过程中杂菌生长过多会产生挥发性盐基氮,也有可能人为加入铵盐以提高氨基酸态氮的含量。挥发性盐基氮含量不合格,可能与部分生产工艺过程中发酵条件失当或菌种不纯有关,也可能是掺入了其他含氮量较高的原料充蛋白。

7.有益发酵副产物

反映发酵豆粕发酵与否和烘干温度适宜情况。发酵豆粕经烘干后一般可存活超过106CFU/g的有益活菌,过低则存在产品是否真正发酵的嫌疑或烘干温度不适宜。

8.大豆抗原

直观反映发酵豆粕抗原的降解情况。发酵豆粕应该是低抗原产品。在保证产品原料是纯豆粕,提取液蛋白质浓度一致的条件下,可以定性用SDS-PAGE检查发酵豆粕中大豆抗原蛋白的降解情况(大分子条带减弱变淡)。不是纯豆粕为原料的产品,或某些干燥温度过高的发酵豆粕产品,蛋白质不能提取,从而导致上样时蛋白质浓度很低,出现SDS-PAGE 显示蛋白降解很好的假象。

9.不良寡糖

直观反映发酵豆粕不良寡糖的降解情况。豆粕中的低聚不良寡糖主要是棉籽糖和水苏糖(含量6%-8%),能够导致动物胀气、腹泻,经过发酵处理后,不良寡糖可减至1%以下,可采用薄层层析进行定性分析,定量检测可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