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门廿进士 祖孙四尚书

 雲泉 2018-07-10

耀人眼球的家族--晟舍闵氏

乌程故县,晟舍重镇。现为吴兴区织里镇辖地。

钟灵毓秀,晟舍是一枚特殊的地理符号。镇上有一个称为闵氏的家族,在明代正德至崇祯年间,先后有四人担任刑部、礼部、兵部、吏部尚书。明清两朝,涌现了一群超级学霸,考中进士有据可查者有20人。明末清初又是全国雕版印书中心。“书香蔚兴、人文荟萃”更让晟舍古镇享誉海内。

唐之前,这里尽是淤田沼泽,菰草弥望,满目荒芜,人烟稀少。传说唐代名将李晟曾驻兵于此,故名晟舍。北宋末,金兵侵犯,宋室南渡,闵氏从山东迁来定居。明朝中期,凌敷从练市入赘闵氏,人丁更趋旺盛。到明成化年间,晟舍已形成繁华市镇,被誉为湖州城东第一镇。明清时期,晟舍商业发达,尤其是雕版印书业独步天下。

古晟舍镇距湖州城东30里,清代属乌程县常乐乡第二十九都。民国年间至改革开放前行政区划多次沿变,1993秋合并入织里镇。古晟舍面积广11里,袤12里。域内河港连绵,荡漾星布。镇南紧傍荻塘运河,晟溪由南而北穿镇而过。镇内有盘珠漾、万谦漾等诸多水漾,大小河港湾兜共70余条。民宅“家家临水,处处瞰波”。

一门廿进士 祖孙四尚书

一门廿进士 祖孙四尚书

一门廿进士 祖孙四尚书

一门廿进士 祖孙四尚书

一门廿进士 祖孙四尚书

明代以来,古镇人才辈出,科第连绵,文人宅居相望。清末,镇域计有寺观29处,闵凌两族的宗祠多处。有千年古刹利济禅寺和观音堂、三官殿、文昌阁等宗教建筑。

名胜古迹遍布古镇。有元代隐士闵天福筑造的“聚芳亭”,文人骚客慕名相聚,饮酒娱欢,吟诗赋词。有闵氏赐第“达尊堂”,“大宗伯第”,“式宏堂”,还有达官文人修筑的“东皋草堂”、“贯一精舍”、“东琴书斋”、“桐荫轩”等居所和读书处。

闵氏的私家园林冠名极富诗情画意,透溢书墨清香。诸如“竹深园”、“逸老堂”、“浣香斋”、“致远堂”、“菊花圃”、“冷香榭”、“吹箫楼”等。石牌坊更是古晟舍镇身份与内涵的象征。清末尚有“勋阶极品”、“ 内台总宪”、“ 赐尚方剑” 等七座,可惜今天已荡然无存。

在晚清年代,晟舍境内有名人墓葬55座(处)。有大小桥梁60余座。这些古石桥都有着非常吉祥和文化内蕴的名字,如龙门桥、月影桥、马兰桥、花凤桥、万年桥等。好多桥梁均有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

然而,繁华往往与灾难并行。在历史的长河里,古镇也经历天灾人祸,饱受战火创伤。元末,晟舍是张士诚抵抗朱元璋军队的前沿;明末,又屡遭倭寇侵扰。咸丰同治年,太平军与清兵征战多年,晟舍受害最惨,百姓流离失所。1937年11月22日,日本侵略军从南浔水陆两路入侵湖州,一路烧掠,旧馆、晟舍被烧成一片焦土。

改革开放年代,晟舍故地风生水起,繁华再现,作为中国童装名镇的南大门而昂首崛立。而在这块神奇土地上,闵氏,作为-个显赫的家族,地方史志与正史多有记述。今天,时代赋予我们一种责任,让闵氏家族的人物故事永久流传。

二、宋室南迁 黄闵结姻

在古荻塘上,有一座建于宋代的黄闵桥。黄、闵为晟舍大姓,桥东为闵氏栖地,桥西为黄氏所居。 民国20年出版的《双林黄氏支谱》刊有黄笃初先生所摄“晟舍黄闵桥”照片一副,记述了“黄闵同宗”的由来。

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福建黄氏的第十五世孙黄和浦官居监察御史,钦命巡按浙江。黄遂自福建迁居浙江乌程(吴兴)之晟舍。黄和浦出身书香门第,是宋代文人、书画大家黄庭坚的曾侄孙。黄和浦的父亲黄干,“福建闽县人,志坚恿苦,受业于朱子(即朱熹)”。朱熹很赏识黄干才华,把女儿许配给黄干,并把自己的著作交给黄干。黄和浦是朱熹的外孙,从小受到外公的影响。当时的晟舍为湖州城东重镇,户口繁滋,人文荟萃。作为巡按浙江的监察御史,黄和浦身负考核吏治之重任。而他选择山清水秀,交通便利的晟舍作为安身之处,可以看到他对仕途艰辛多变,身后便于退隐田园的考虑。

黄和浦深得朝廷信任之时,也有他的遗憾和远虑。他娶妻萧氏,只生一女,并无子嗣。但他并没有“纳妾生子” 的念头,而是选择了他外祖父朱熹的做法,招一个称心的女婿,把自己的事业、学业交付于他。

黄在晟舍结识了一位运粮官——闵和平。闵祖籍山东,因输栗领“将仕郎”,来到浙江乌程的晟舍。他是山东闵氏五十世孙,受皇命来到浙江运粮,大家都以其职务称呼他为“闵将仕公”。他的后代给他冠了一个吉祥名,叫“闵和平”,取“阖族和平之意”。闵氏宗谱记载,宋宝庆二年(1226年)闵和平曾“扈跸临安”(即南宋都城杭州)。闵和黄相识后,逐渐有了共同的语言,而且也需要相互扶持关照。刚好黄和浦无子,而闵和平却有两个儿子,大儿子闵仁心,为人忠直。闵和平让长子入赘黄家为婿,结下了儿女亲家。闵仁心从此变为黄仁心,延续了黄氏后代。而次子闵仁则仍从闵姓。黄闵两家分居于晟溪东西两岸,中间相通的一条桥,从此便称为黄闵桥了。

闵仁心改为黄姓,生了儿子黄天衍,天衍却生了五个孙儿,可算是子孙满堂。而弟弟闵仁则虽有一子,却无孙儿,出现了闵氏面临无后的危机。黄天衍便按照族规,让他的第五个儿子黄应逊复了闵姓,更名为闵应逊,以传承晟舍闵氏香火。闵姓从此又兴旺起来,人才辈出,入仕途者颇多。闵应逊的后人闵珪(1429-1511年),官至刑部尚书。闵珪晚年曾写下《黄闵共勉》的七律,勉励后辈,不忘先贤,早振家风。

黄闵传来本一宗,两家文运竞登庸。

大参豸史先黄姓,都宪尚书后闵公。

爵禄连叨君泽厚,诰封屡锡祖恩荣。

诸孙休堕青云志,早继书香振古风。

黄闵两个家族在晟舍繁衍生息,子孙绵延。明朝万历年间,黄氏十一世孙黄仰适率黄氏家族自晟舍迁居双林镇。黄氏子孙历经三百多年始终认定“黄闵同宗”这个历史渊源。清咸丰四年(1854)黄氏十七世孙黄祖诱(素存)在双林建黄氏家祠,所修族谱“黄氏支谱”。并于支祠第一进礼堂正中树一块大屏风,以大司寇闵珪(第八世族祖荘懿公)所撰二百二十字家训为治家传家的格言。

一门廿进士 祖孙四尚书

一门廿进士 祖孙四尚书

三、满门进士 祖孙尚书

闵氏自南宋定居晟舍,耕读传家,“学而优则仕” 。在明清朝,闵氏优秀人物辈出,《晟舍镇志·进士篇》中明确记载有20人考中进士。先后有四人担任过明朝廷尚书之职。

在民间,弹丸之地的晟舍更有“六部尚书五部半,半部也是外甥官” 之说。查阅史料,晟舍凌氏有刑部尚书(追封) 凌义渠(凌氏祖先入赘闵家),而闵珪之妻是洪武年工部尚书严震泽(织里骥村人) 之孙女严氏。闵珪之女则是被誉为“天下治黄第一人” 的工部尚书潘季训之母。潘季训,这位“外甥尚书”,无论名声,还是历史贡献度都胜于其舅家诸位尚书。名门联姻,自成佳话。

刑部尚书闵珪

闵珪(1429-1511),字朝瑛,号孺山,郡学生。景泰癸酉(1453)乡试中举。癸未(1463)八月会试,甲申(1464)廷试二甲,官工部政,授山东道御史。

庚寅(1470)升江西按察副使,l473年任广东按察副使,巡岭南道。南雄与江西南安二府居民因开垦的事引起纷争,土豪湛廉杀人,侵占田土,解散新会,啸聚变乱,闵珪奉命处理,很快将其平息。l484年调任巡海副使,诛杀谋叛海匪。1485年,江西发生严重洪灾,平地湧波丈余,盗贼四起,杀害官兵、抢掠、火焚府库,吉安地区民众受害无穷。闵珪领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奉旨巡抚江西赈灾,救荒筹银十万余两,疏散江西盗贼。巡按府发出布告:纵成大患者要连坐问罪,赈灾进展顺利。因李牧省进谗言,闵珪遂又迁广西按察。1487年复右佥都御史职,巡抚顺天永平地方,整饬蓟州等处边防军备事务。弘治戊申(1488年)升刑部右侍郎,1491年转刑部左侍郎,总督两港军务,三次征剿狞獞,都取得胜利。1495年升南京刑部尚书,次年改都察院都御史。l498年加封太子少保。1500年升刑部尚书,掌管朝廷司法大权,恪尽职守,公正廉明,遇有重大事情,敢与皇帝争辩。闵珪与同朝大臣刘大夏对话时说:“人臣执法,不过效忠朝廷耳。自古圣帝明王,往往屈意从之,上意始释,明日竟允,所以御制宅心宏裕,议项宽平,此类是也。1505年正德帝嗣位,赐闵珪麒麟服。l507年告老辞官,正德皇帝赐宴并路费三千贯,驰驿还乡,命有司月给食米六石,拨人夫六名听用。辛未(1511)闵珪在晟舍家中逝世,享寿八十二岁。正德皇帝加封其太保谥荘懿公,命礼部赐谕祭九礼坛,葬于湖州金盖山。

闵珪著有《荘懿公集》十卷,其中诗词九卷,古文一卷。

礼部尚书闵如霖

闵如霖(1502一1557),字师望,号午塘,闵珪重孙。郡学生,嘉靖戊子(1528)乡试中举人,l532年会试中进士,1534年授翰林院编修,l536年任筵展书官校录,奉旨纂修《宋史》。1538年充会试同考,升右春坊(官署名)右中允兼修撰。1541年任廷试掌卷(主考官),1543年主应天府(今南京市)乡试,次年主持武试。I545年转左春坊左谕,诏修会典(法律),同年因伯父逝世告准归家。1547年复任原职兼侍讲学士和东宫太子讲官,继后改任读学士掌院事,诏修实录。1550年任廷试读卷,次年升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l553年赞穆宗(隆庆皇帝)婚礼,任殿试提调转左侍郎教习庶吉士(明代官职名,属翰林院,负责培训有艺术特长的进士)。1556年任试读卷,继后升礼部尚书。l557年上疏乞归,同年逝世,寿五十七岁。朝廷诏礼部赐谕祭,葬于长兴水口山。

闵如霖一生为官清正,心胸坦荡,处事敏捷、果断。掌国子监期间,严身率物,凡事认真不苟,六馆之士,都心底钦佩和感动。闵如霖一生,“三典文衡,一主武试”,校阅精审,皇帝曾赐“袁炜冠'礼闱。闵如霖在任少宗伯时,与皇宫内属接触较多,因多次请立长子,曾触怒嘉靖皇帝,被降俸三级。闵如霖告归后,倭寇在东南沿海一带作乱,湖州地区也遭受其害,如霖与当地民众一起抗击倭寇,保得地方安宁,并在晟舍塘口建立了“平倭台”。

闵如霖从小刻苦勤学,青年时以诗才闻名乡里,著有《午塘先生集》十六卷。

兵部尚书闵梦得

闵梦得(1565--1637),字翁次,号昭余,闵珪五世孙。万历戊戌(1598)进士,主政南屯,权芜湖南关税中贵,从役。L600年升郎中(管理车骑的官员),1607年补虞衡司,担任警卫殿门与皇城的职务。1608年出任漳闽(福建)郡守,平息匪盗,治理地方,百废一新,士民感其恩德,为他立碑于学宫侧。1612年升按察副使(巡抚属官)兼参议,分守漳南道(任期内因中蜚言离职)。1616年补川西道署按察。I620年升陕西按察副使兼布政参议,分守关西道。此时边围多事,闵梦得恪尽职守,小心防务,因此辖区安宁无事。天启壬戌(1622)升四川布政右参政兼按察佥事,分巡川北及重庆。时有奢酋(少数民族首领)作乱,梦得以合江兵力由纳溪趋长宁,亲自率兵擒捕贼首,其余皆降,平息叛乱。1625年升都御史巡抚偏沅(今贵州施秉地区),时值苗兵侵犯,贵阳告急,苗将唐梦熊围攻印江,情势危急。闵梦得部虽仅属兵三千,但采用计谋,大破敌兵。1626年,闵梦得升兵部右侍郎,总督四川、云南、湖广、贵州、广西五省军务,理粮饷,赐尚方剑。梦得善于利用人才,熟谙地形地势,战略战术皆精。1629年晋升为兵部尚书,协理戎政,明赏罚,核虚冒,叙录川功,加封太子少保;叙守城功,加封太子太保,叠赐金币。1631年告老还乡,1637年卒,享寿七十二岁。万历皇帝追封其为太子太傅。

闵梦得生平著作《漳州府志》三十八卷,《宦滇辜功》十二卷、《解颐三编》《小草日记》《遂初日记》《恩荣九代录》《吴兴实录》等。

吏部尚书闵洪学

闵洪学(?一l644),字周先、号曾泉,闵如霖曾孙,万历戊戌(1598)进士,主刑部政。l603年升员外,次年晋郎中。1608年任陕藩右参兼按察佥事,治理汾乾(今陕西彬县地区),分巡关内道。1612年升江西按察,1618年晋山西右藩,l620年任福建左藩,1621年升佥都御史,巡按云南兼督川贵兵饷。此时蔺奢(少数民族)首领崇明在蜀水反叛,粤西土司与之呼应,不发粮草,闵洪学率兵沿崎岖山路日夜兼程行军二个月,平息叛乱,革去有关地方官的官职,土司弃城逃遁。闵洪学严厉整治,迅速恢复军需,云南、贵州地方得以安定。l625年升兵部右侍郎,云南地方绅士感其恩德,具疏挽洪学留任,并为其建立了生祠。1625年升右都御史,因闵洪学治理云南有功,l627年天启皇帝加封为太子少保,赐大红飞鱼朝服。此后闵洪学三次具疏请求告退,皇帝准其还家。崇祯庚午(1630),闵洪学被朝廷重新启用,封为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充任殿试读卷官。1632年告老还乡,甲申(1644)八月逝世。时因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陷郡城,不发讣闻。

四、雕版套印 天下称甲

闵凌雕版印刷术发展的历史背景

公元l368年,朱元璋率众削平群雄,驱逐元统治者至漠北,建都金陵,即皇帝位.改元洪武,国号大明。朱元璋虽出生农家,仅粗通文墨,但深谙“武定祸乱,文治太平”的道理。洪武二年(1369),他就诏谕中书省:“朕恒谓国之要,教化为先。教化之道,学校为本”。屡次下诏颁《四书》《五经》《通鉴纲目》等有补教化的书于学校。明王朝立国之初,朱元璋就采取了有利于书业发展的举措,“洪武元年八月,诏除书籍税”。同时免去的有笔、墨等图书生产物料和农器。二十三年冬,“命礼部遣使购天下遗书善本,命书坊刊行”。在明太祖心目中,作为文化事业组成部分的印书业,与恢复农业生产,解决民生问题处于同等地位,也是这位农民皇帝的高识远见。

自唐宋以来就开始的中国经济文化中心南移的现象,到明代中叶以后,江南已经成为经济文化的中心,经济繁荣、文化鼎盛。所谓“财赋家天下,科第冠海内”,客观上为印刷出版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初自上而下大规模的图书刻印活动,从官购图书予民刊刻,颇具民办官助性质。明朝享国276年,自洪武至崇祯历十六帝,其间固然不乏昏庸无能,甚至荒淫糜烂的皇帝,但对书业却基本上采取保护,扶持政策,致使印书术达到鼎盛时期。

凌、闵二氏乃吴兴望族,书香之家,自成化起至崇祯历代有人在朝廷担任要职,大多著作等身。处于这样一个时代,刻书、印刷出版,凌闵二家自然融入其中了。

著述与印书的融会贯通

查阅《晟舍镇志》,历仕者大多留有著述。“自古文人学士籍著作以流传,诩片尤每珍藏与信惜,况夫经史子集卷帙,歌赋诗词琳琅”。从元闵天福《聚芳亭诗集》到晚清闵肃英的《瑶华轩诗草》,上下六百年,传世著述数千卷。其中明末文学家凌濛初一人就有著述27种130余卷。闵家的著述历史更久,人数更多。在明代民间印刷业兴盛这样一个大氛围中,著书立说与印书出版必然会连成一体,因此凌闵二氏中不乏有既著述,又刻书的大家。并且在普及提高及灵活运用套印这一独特的方法上作出了重大贡献。据史书记载,当时二色以上的套印为晟舍凌、闵两家首创,因而成为中国印刷史上公认的最有名的套版印刷家。

凌氏套印本始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凌稚隆的朱墨套印书《史记纂》24卷,万历十七年(1589年)凌稚隆又印有朱墨套印本《吕氏春秋》26卷。凌氏刻书偏重于文学,万历五年(1577年)凌迪知刊桂芝堂《文林绮绣》是湖州最早出版的图书。

凌氏经营多色套版印刷则是从凌濛初开始的。濛初生于晚明,作为文人,在文学上取得了灿烂的业绩,青年时代就颇具影响。但在仕途上屡屡落第,一度灰心丧气。而此时,苏湖地区的手工业已从农业中大量分离出来,商品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商业资本非常活跃。在经商蔚成风气的环境中,杭嘉湖一带的儒士们逐渐认同了商业意识,在追求科场功名的同时,也追求商业利润。凌濛初正是在这个时侯,与同族兄弟二十多人开始经营套版印刷业的,并且独领风骚。

闵氏套版印本始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闵齐伋的朱、墨印本《东坡易传》(8卷),《东坡书传》(20卷)。闵齐伋于万历四十五年刊朱墨黛三色本《苏老泉批点<孟子>》,其所刊刻的《会真六幻西厢》(8种14卷),是中国最早的朱墨套印丛书。闵齐伋,字及武,号寓五,是兵部尚书闵梦得之弟。从小“入太学,善读书,不乐仕进”,他“通古博今,耽著述。所刊书本,上自经史子集,下稗官词曲”。平生著有《六书通》l0卷,《藏机轩》4卷,《丹批国策》《丹批国语》《老庄列子》《睡余杂笔》等十余种著作。

一门廿进士 祖孙四尚书

一门廿进士 祖孙四尚书

刻印态度严谨 成书甲于天下

闵凌彩色套印本使得印刷术开创了一个新局面,在当时是海内独领风骚,后世藏书家一般都推崇宋元版本,明版书似乎不大稀罕,但对于彩色套印书尤其是“闵版”,“则以国宝视之”(《百家讲坛》之钱文忠讲百家姓之闵氏)。明代就有学者认为:雕版、活版、闵凌套印,是中国印刷史上的“三变”。

晟舍闵凌两家的雕板印刷,数量之多,刊印之精,影响之远,举世公认。据陶湘《明吴兴闵版书目》统计,明亡前的20多年中,凌闵二氏所刻套印本有117部145种,台湾李清志在《古书版本鉴定研究》中,则认为不下300种。

十多年前,因参与编写《人文织里》,笔者有幸在上海图书馆目睹馆藏的明刻本,真是精妙绝伦。

闵家刻书多为经史子集,木刻工程巨大,往往聘请工匠数十人,且都是雕刻顶尖高手。尤其在排版校对时,极其认真、严谨。闵齐伋公开对读者承诺,其所印书籍有人能“雠一字之伪,即赠书全部”。闵氏刻书“转辗传校,悉成善木。又荟诸名宿评改之。精粹者,丹黄备列,艺林称为十种鸿书”。

历史走过了四百年,印刷技术在日新月异地发展。而作为雕版套印这一历史,晟舍凌、闵两家曾经画上了浓重的一笔。

“世上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晟舍闵氏的历史,印证了这幅常见的对联。民国以至新中国成立至今,闵氏后人以积德为祖训,以读书为庭训,勤奋向上,贤彥达士辈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