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最好的女演员,还在学习怎么演戏

 此用户不可见 2018-07-10

现在对着大把大把的烂片烂剧,观众经常会问一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再也拍不出《XXXX》这样的经典了?


今天肉叔要推荐的这档节目,就能回答你。


今日影评·表演者言  第二季



第一季肉叔很早之前就推荐过。这一季同样请来了11位教科书级别的演员:


舒淇,宋佳,王宝强,王砚辉,陈建斌,于和伟,陈冲,黄觉,闫妮,田壮壮。


每集都是主持+周迅+嘉宾三个人,就静静地坐那,聊演戏。


别误会,这不是针对表演者的课程。相反,肉叔觉得,这恰恰是为广大普通观众量身订做的教材。


表面上在教演员怎么演戏,实际上是在教我们如何看戏


平时我们看某部影视作品,很容易产生一种误解:


这个演员好像演得也不错,笑得那么大声,哭得那么厉害,眼睁那么圆嘴张那么大……不面瘫呀。



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对演员的要求降到了“不面瘫就OK”这样低的标准?


烂剧霸屏,观众的判断力也逐渐被妖魔鬼怪带歪。还好,照妖镜《表演者言》诞生了。


比如上面这个问题,第三集里王宝强就说到了一点,分寸感


《泰囧》里“宝宝”这个角色,打扮土味,吊儿郎当,说话不着调,很容易让人讨厌。


但王宝强就演出了一股憨厚耿直的可爱劲儿。


即便总是惹麻烦,做了坏事观众也不忍心苛责,因为你知道他没有恶意,傻得自然。



刚好掐准在真傻和装傻的边缘,就是他所谓的“分寸感”。多一分即过,少一分则欠。


太“欠”的,就是我们熟知的面瘫。这个很容易分辨,喜怒哀乐一个样,被针扎了声都不带吭的。



那不面瘫的,要怎么判断有没有演得太“过”?


很简单,你只要把自己代入这个角色就行了。


比如一个简单的“吃到美食”。


谁都有过这样的生活经验,但怎么表达出来?


正常人美食当前,当然第一时间拿起筷子往嘴里塞啊!一秒也不能等!



但吴昕的演法却是:双手捧起食物睁大眼睛猛盯,扩大鼻孔猛吸 ↓



从平时的综艺里可以看出,吴昕确实是个吃货,但她懂吃,却不懂得在演戏时调动这份人生经验,只是想当然地出演。


所以,有没有在角色中融合生活经验,直接决定角色的“死活”


既是导演又是演员的田壮壮,就深深懂得这一点。


《后来的我们》里面,田壮壮饰演一位有眼疾的父亲,在低下头写信的那一瞬间,好多人都哭了。


一个视力正常的人,如何演出眼睛不好的感觉,这就必须靠演员的生活经验。


田壮壮的舅舅得了眼疾,他从小跟舅舅生活在一起,看着舅舅的眼睛一点一点从视野开始减小,到只剩光感,最后连光感都没有,这种状态他再熟悉不过。


所以演戏时,他才能演出这种由内而发眼神不好的感觉。



但如果你身边恰好没有得眼疾的亲人朋友呢?


那就得学学电影《推拿》里的黄轩、郭晓冬、秦昊、梅婷,他们都是在开拍之前,到盲校向真正的盲人学习黑暗中的生存技能,加上在家自己摸黑练习,演出来的盲人才足以乱真。



平日里我们一说到演技,总是会拿出一些流量鲜肉来当反面教材。


不是肉叔瞎diss,上面提到的“人生经验库存”,就是他们的硬伤。


他们其中的大部分并没学过表演,只是有了人气,才去演戏。


一方面,他们年纪不大,人生经验不多,碰到自己不熟悉的职业比如医生、翻译官时,演起来自然有难度;


另一方面,他们每天的时间都花在跑通告、上节目、拍广告上面,怎么可能抽得出时间为一个角色体验一个月甚至几个月?


就像这位夜华大兄dei,他的经验库里只有舞蹈,没有拉面 ↓



拍电影、电视是一个创作过程,你的目的直接影响到作品呈现出来的效果,是流水线上的廉价产品,还是高级的艺术品。


好的演员,会被称为“艺术家”。


他拍戏是创造艺术,不是生产一个商品,对作品有着敬畏之心。


但许多年轻人早就本末倒置了。奔着钱,奔着人气去,出来的结果当然只能是烂片/剧啊。


能在艺人这条路上走得远的,目的都不是名利。



真正的演员,接戏的目的只为创作,有着自己的艺术追求。


王砚辉每次拍完戏,就马上回到自己的生活里,就为了每天看到、听到最真实的东西。


吸收了生活最真实的一面之后,又可以运用到下一次影视创作中。


人生是一个历程,过程当中的那些花哨的东西,我不想要

只要给我一个角色,一句话,我给他演好就行了



拍摄《非凡任务》时,香港的造型师一开始给王砚辉搞了个油头粉面配大金链子的光鲜靓丽造型,一看就特别有钱。


王砚辉却不同意,他给自己设计了胡子拉渣的造型,再配个老实斯文的眼镜,掩盖身上那股土豪气息。



他说:“三线城市的毒枭不喜欢这样招摇,生活在刀尖上的人,再招摇就很容易被灭了。”


喂喂王老师,你怕不是毒枭本枭了吧!


对角色服道化都有如此透彻的理解,演哪个角色不上身?


《烈日灼心》里这段审讯的戏码,你根本看不出那是在演,简直就是在监控录像实拍下,一个真实的冷血杀人犯。


这段演技之精湛,截图是在无法表达,送上两分半钟的视频:




真正的演员,能在出场的那一刻,脸上就带出了角色的一生。


看不出演戏的痕迹,仿佛是一部真实的纪录片。


这就是周迅不断在节目中强调她想成为的那种“纪录片式演员”。



成就了王砚辉的,是他那份从一而终保持不变的初心。


而经历了巅峰之后能保持初心的,更加难得。


陈冲最近参加一个电影节时,许多观众看到她,都纷纷喊“小花回来啦”。


小花是谁?陈冲在1979年主演的电影《小花》的角色。隔了40年还被人记住,可见当时这个角色是多么的深入人心。


当年,片中的她和刘晓庆一起在田边踩着水车,听见“还生气吗”,小花这个娇羞的摇头,把城市、农村的观众都萌倒了 ↓



医生家庭出生的陈冲从小喜欢读书,懂乐器、戏剧。


因此她饰演的农村姑娘小花,既比农村孩子多了一份文艺范儿,又比城市女子少一点脂粉气。


但她却在红透半边天的时候,突然中止演艺事业,跑到纽约读书,进修电影。


她知道,没有演技的支撑,这种“红”也只是一时,不能长久。只有不停操练,才能保持最佳状态。



以她当时的知名度,在国内各种剧本排着队等她挑,她偏偏要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测试自己的实力。


在美国的时候,遇到喜欢的的作品,她会反复报名试镜,被拒绝,然后又不断调整自己。


有一次,制片人甚至在拒绝她的时候,送了她一束花,卡片上写着:对不起,这次实在不能跟你合作了。


你以为阿猫阿狗被拒绝都能收到花吗?


是她的努力和态度,全被制片人看在了眼里。这一次虽然不合适,不代表下一次不合适。


就是这个制片人,后来给了她再次走上人生巅峰的机会:演《末代皇帝》里的女主,婉容。



这种不怕失败,不怕碰墙的态度,让她的演技不断提升。当机会来临,才有足够的实力去牢牢握住。


被拒绝,也是一种宝贵的人生经历。


专门去到处碰钉子的陈冲,才能踏在“小花”的肩上,两度成为金马影后。



同样,周迅也是一个懂得在跌到中学习的人。


当初拍《风月》的时候,本来陈凯歌是给她女一号的角色,但后来认为巩俐比她更合适,最后她只在戏里演了一个配角,直言“非常失望”。


尽管没什么戏份,周迅还是天天在片场,看张国荣和巩俐是怎么演的。


她的努力,最终让她在出场不多的时间里,给观众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轻嗅玫瑰,抬眼,怔怔落泪。短短数秒就令人心碎 ↓



第一季《表演者言》里,王千源说过:


吃这行饭,不认真就相当于抛弃了观众。



现在两季结束了,看完这二十多位演员真心实意地向观众诉说自己对待演戏的认真态度之后,肉叔心里生出了一个疑问:


这些演员选择不抛弃观众,那么观众呢?是不是已经抛弃了他们?


去年写第一季的时候,肉叔就感叹过,这节目应该让更多人看到。


比起那些动不动就播放量好几亿的烂剧,反倒是这么好的节目,豆瓣标记看过的竟然只有寥寥几千人。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资本开始倾向于那些流水线产品,而且生产速度越来越快。


而这种快,是无益于创作的。



影视作品是一个艺术品,除了演员,服道化也非常重要。环境能帮助演员、观众找到入戏的氛围。


除了人的演技要真,整个镜头里的世界,小到一花一草,一根胡子,也必须真。正如上面提到的王砚辉,给自己做的毒枭造型,就不会让人出戏。


合理服道化,宋佳、王砚辉、于和伟都在节目中强调过。



而现在的剧,塑料画风倒成了标配。


说到这里,肉叔联想起最近另一档节目《博物奇妙夜》里的一段。文物收藏家马未都展示了自己收藏的两枚北魏时期,鲜卑族缝在衣服上的金饰。


这些装饰都是相当有辨识度的,用马未都的话说:你第一眼看它,就知道它不太汉族。



旁边的王劲松看完就有感而发,说现在的古装剧服饰,看上去用色大胆,设计也很精致华丽,但其实在具体的朝代上,并没有鲜明的“独特性”。


说白了,一件衣服,演唐宋元明清代的戏都行。



拍戏是一个配合的工种。


灯光、摄影、化妆、服装,一个剧组各部门一起配合,产生默契,演员才能够放松和信任地去塑造一个人物。


黄觉提到以前拍戏,戏后工作人员还会坐在一起讨论剧本和角色,脸上充满的幸福,还说很希望拍每部戏都有这样的机会。



周迅也很赞同,说以前的演员上台前,会有一个“候场”的空间,现在连这个空间都没有了。



拍戏的现场规矩已经变了,所有节奏都加快。


以前的演员会至少提前一周到剧组,共同培养感情,互相之间熟悉,建立起一种信任感。


现在的演员提前一天去,已经算早。更不用说戏后还坐在一起讨论剧本,不抠图就已经很好了。


愿意花时间创作一部好戏的艺术家,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真担忧这样的市场环境发展下去,就算还有人想认真演戏,也再没有这种机会了。


最后,肉叔想再用已经被说烂的《霸王别姬》结尾。


当年陈凯歌拍《霸王别姬》,从制片到导演到演员到整个剧组,甚至配音,都是一群“疯子”、偏执狂。


陈凯歌坚持要在北京的二月份开拍,因为“这样可以有冬天和春天的天气与景色”。


每场戏开拍前都要开会,然后彩排到满意才开始拍,细致到扭头的幅度都要算好。



张国荣,你们都知道了。


作为一个当时已经拿了金像奖的影帝,他提前到北京拜师学京剧、练普通话。正片里程蝶衣那些下腰、卧鱼的难度动作,都是他亲自完成。


你看这就是张国荣当年在片场的状态 ↓



演段小楼的张丰毅,有场戏是要脱下裤子被师父抽屁股。


张丰毅就真脱真被打,一场戏拍完,满屁股敷了药。



电影里的道具服装也都精细可考。


不仅家具陈设都严格按当年的样式,连袁四爷坐的一把靠背椅,都是西式座椅与中国梳背椅结合,暗合袁四爷的个性和气质。



说到底,这哪里是“疯”,只是一群对电影抱着天真和热血的人罢了。


现在,让我们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拍不出曾经的经典了?


因为现在的国产影视剧越来越爱钱,越来越急功近利。


再这么下去,怕是《表演者言》节目里这样的“疯子”,也快要绝迹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