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从神学到科学的历史:关于意识“什么”与“为什么”的争论

 程浩瀚 2018-07-11

1879年,威廉冯特建立了第一个正式用于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实验室,心理学开始作为一门科学而出现。但几乎在心里学出现的同时,关于这个新学科研究的主体和方法的争论就开始了,并一直延续至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的紧张对峙。

打开连尚头条,看更多新鲜猛料

构造主义

在威廉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后,他训练处第一批心理学的研究生。这些学生大多又在世界各地建立起自己的心理学实验室,这其中就包括铁钦纳。作为美国第一批心理学家,铁钦纳在跟随冯特学习后,于1892年在康奈尔大学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铁钦纳主张用冯特关于心理学实验的科学方法研究意识,他用于检查有意识的精神活动元素的方法是“内省法”

实验参与者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通过自我观察将自己的心理活动报告出来,然后分析报告资料得出心理学结论。也就是说,假如你是这个实验室的志愿者,如果他们想研究下人在被扇巴掌时的心理活动,那你就会挨上一巴掌,然后仔仔细细的汇报自己的心理感受。

如果他们想更进一步研究下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的人扇不同的位置,感受有什么不一样。那你就惨了,一天什么也不用做,专门挨巴掌就行了。

铁钦纳强调“什么”是心理内容,而“为什么”和“怎么”等思维结果就不属于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就好比你被扇巴掌后,“愤怒”是心理活动,而“为什么愤怒”和“怎么愤怒”就不归他管了。这就是构造主义,指对心理和行为的结构的研究。

构造主义建立在这种假设之上:所有的人类心理活动都可以看成是由基本的元素的组合。就好像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不同的组合方式就产生出不同的物质。所以,构造主义观点的目标就是通过分析感觉的构成因素以及其他组成个体精神生活的体验,来揭示人类心理的潜在结构。

但是构造主义存在不少的问题,以下三点是它被其他学说抨击的

1、它是简单论的,因为它把所有的人类体验都简化为简单的感觉。

2、它是元素论的,因为它研究的是基本的组成元素而非研究复杂的整体行为

3、它是心灵主义,因为它只研究人类有意识知觉的口头报告,忽视那些不能描述自身感觉的个体,例如动物、儿童、精神混乱者等。

机能主义

机能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威廉詹姆斯,他是一位学习过医学并且对文学和宗教有着强烈兴趣的哈佛哲学教授。果然,不想当医生的哲学家不是好的心理学家。

威廉詹姆斯同意铁钦纳关于意识是心理学研究中心的观点,但是詹姆斯认为意识不是简单的元素和结构。相反,意识是流动的,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的内容。因此重要的是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机能,而不是心理内容。也就是说,他认为和“什么”比起来,“怎么”和“为什么”才是心理学的重点。

结构主义把意识看做是水,只要把水的基本组成元素弄清楚就行,而机能主义把意识看成是河流,河流里有什么无所谓,重要的是它是怎么流动的。

虽然两种观点相互对立,但是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为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共同创造了一个智性环境。而且现代心理学的很多成果里都有两种观点结合的身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