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某报,很显眼的位置赫然地登了一些待助学生的相片和资料。这个年代捐助和受助者都有点疲惫。民政系统的暑期助学资料有一份必签的竟然是感谢信,感谢信都被统一和机械化了,原因是大部分受助学生都将助学当成是自已理所当然的“福利”,所以鲜有感谢信,而捐助者则希望自己的爱心物有所值,希望知道受助学生的发展情况。。。于是产生了被感谢的感谢信。看着报上那些稚嫩的脸孔,有种心痛的感觉,一个人出生选择不了自己的父母,选择不了家庭的背景,所以贫穷不是可耻的,但当然也谈不上光荣,被这样上报,这些稚嫩的心灵承受了多少的压力可想而知。很欣赏认识的一位香港乡亲,他长年坚持用奖学的形式助学,助学期间坚持与受助学生进行沟通,关心他们的学业更关注他们的成长,受助的学生有不少已成为金领人士。用钱去助学很多人都能做到,但用心去助学正是这个社会所匮缺的。想起当年贫穷的求学之路,父母下岗,兄长做生意失败,自己做兼职完成了大三大四的学业,但每每有同学路过依然很纠结要不要请同学到自己贫穷的家中坐坐,独自奋斗的心依然没有成熟到可以将自己的贫穷公之于众。我不知那些被上报的待助学生是否已经有这种成熟的心态面对贫穷,面对贫穷的标签,会有些什么想法,但是我依然为他们心痛。只是希望这个社会的救助制度更加温情一些,疲惫了,但不要木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