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典故,读懂沧桑中华(09)

 猎鹰个人图书馆 2018-07-11

文化典故,读懂沧桑中华(09)

42、雕虫

语出汉代扬雄《法言》:“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也。”后来比喻微不足道的技术,多指文学技巧。

唐李贺的《南园》:“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43、豆蔻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唐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44、风骚

原指《诗经》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后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指文采。

如毛泽东《沁园春》:“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45、古乐曲

①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

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②梅花落——曲调名。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由《落梅花》的笛声想像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再有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与诗人当时的心境切合。这样,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以通感的方式描绘了冷落的感受。

③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变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

唐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④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靡靡之音。

唐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⑤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主。

唐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李白《塞下曲》:“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⑥行路难——古曲,多言世路艰辛及离别伤悲之情。

唐李益《从军北正》:“天山雪后海风残,横笛遍吹《行路难》。”

⑦高山流水——也作“流水高山”。相传春秋时期,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每当伯牙弹到关于高山、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就感到他的琴声犹如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叹无知音感知乐曲的高妙。

明唐寅《世情歌》:“清风明月用不竭,高山流水情相投。”辛弃疾《谒金门》:“流水高山弦断绝,怒蛙声自咽。”

 

 

 文化典故,读懂沧桑中华(0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