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寻踪 | 你知道广州地名背后的文化印记吗?

 陆安桥1871 2018-07-11

历史对一座城市的雕刻打磨,尽在地名的寥寥数字之中。广州的地名各有各的韵味。尽管广州每天都处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之中,但在其保留的许多具有历史气息和革命情怀的地名背后,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些“老广”都未必知道的文化印记,你又知道多少呢?


文化古韵:广州小巷里的“约”字情怀


细心的“老广”可能会发现,“约”这个字经常出现在广州市的地名里。比如广州也有不少的“北约”和“南约”,比如白云大道北的北约北街、陈田村的南约街等等,大多数人们只知道此“北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却不知道广州的北约和南约的起源。


还有在老西关的耀华北约、荷溪三约、宝源中约、泮塘首二三约等等,虽然这些名字都被不少街坊熟知,但当被问起这些名字当中“约”字的意思时,可能大多数街坊都未必能答得上来。



“约”字在这些地名中到底代表什么呢?在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邱捷的《清末民初地方政府与社会控制──以广州地区为例的个案研究》一文中提到:“清朝的最基层政权机构就是州县,但无论在城乡,除了州县直接的治理之外,还通过乡约、保甲、公局等机构,使清朝的国家权力深入到街区、村庄”。也就是说,“约”应该是清朝时一个管理区域,“北约”、“南约”等是在划分管理区时得名而来并沿用到今天。



也有另一种说法是,“乡约”原本的确不是一种官名,它是中国古时群众自治下的,一种自相约定的条文规范,就是现时人们常说的《乡规民约》。“约”最早是一种乡村组织的名字,是一个村民的聚居点,相当于一个自然村落。广州历史文化兴趣小组省城风物成员陈晓平此前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广州比较早城镇化,就开始用街、坊这样的地名,“约”也就相当于街、坊,是个聚居点,又成为一个地名。


陈晓平还表示:“在全国其他地方基本没有出现把‘约’字用在地名里的情况,只出现在广州、珠江三角洲的部分地区”。比如,在佛山南海市的桂城区里就有一个“北约”村。


革命色彩:三元里背后的历史


关于三元里这个名字的来源,有多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因为三元里村在距离市中心三公里远的地方。第二种说法是与应元路的三元宫有关,古时村民请北帝神为村民解决饥荒问题,所以建了古庙供奉北帝神,后将村子改名为三元里。



  但世代居住在三元里的李氏族人此前接受采访时认为,祖先南迁到现在三元里村的地界时,觉得这里是一块福地,希望村里后人在“天、地、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三元”境界中能福寿绵长,因而将村子命名为“三元”。宋代,尚无“三元里”一说,而是叫做“三元市”。直到明代以后,才有了三元里的名号。


说起三元里的历史,大概三元里村的人们都会觉得非常自豪。三元里村在历史上留下英名,是因为170多年前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侵略军突破虎门要塞,窜到广州三元里为非作歹,三元里四乡数万农民奋起反抗,番禺、南海等义勇也赶来助战,爆发了一场中国人民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斗争。



除此以外,与革命历史事件有关的地名还有不少。为纪念辛亥革命以“光复河山”之意起的光复路,为纪念广州起义而易名起义路,为纪念1925年6月23日在沙基惨案中牺牲的先烈们而易名六二三路等等,这些地名背后,都展现了广州曾激荡的革命历史。


河海特色:广州地名里的“水”谜语


广州这座城市,与珠江密不可分。珠江出海口比其他江河都要复杂,水网交织,自古形成“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的水城格局。也因此形成了许多的洲、岛、浦、湾,也就产生了众多与水有关的地名。



长洲岛、金沙洲、小洲村、琶洲……这些含有“洲”的地名就与广州的水文化有不少关系。《广东新语 地语》中记载:“下番禺诸村,皆在海岛中,大村曰大箍围,小曰小箍围,言四环皆江水也。凡地在水中央曰洲,故周村多以洲名。洲上有山,烟雨中,乍断乍连,与潮下也。”


以珠江为主干,广州共有大大小小共200多条河涌。因此带“江”字的地名更是不在少数,比如江南大道、沿江路、滨江路等共约33个地名与“江”有关。



除此以外,曲折细长的河道就被成为涌、冲。因此就有棠溪、石溪,西关涌、东涌等;蜿蜒的水沟称为滘,因此就有新滘、茶滘、滘口等; 水流曲折的地方叫湾,因此就有沙湾、荔湾等。这些地名背后彰显着广州特有的水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