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陈家沟 探秘太极拳

 熊志斌的图书馆 2018-07-11

太极拳的开山鼻祖是谁?

太极拳名称的玄机与奥秘有哪些?

为什么说太极拳只能是陈家沟地方武术与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易经相结合的必然产物?

我作为一名太极拳业余爱好者一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只到戊戌年7月2日跟随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嫡宗传人陈正雷大师入门弟子、商丘市陈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中国太极拳名师张芸霞走进太极拳发源地河南温县陈家沟实地考察学习后,

始对博大精深的太极拳文化有点茅塞顿开,似曾相识燕归来的顿悟和感怀。

走进陈家沟一股太极拳发源地的浓重氛围扑面而来。它不禁使每一个造访者感到莫名的兴奋和激动,迫不及待地在这些标志式的建筑前,定格精彩瞬间,留下永久纪念。

在太极拳发源地的标识下合影留念,是每一个造访学习者的一门必修课目。

在陈家沟太极拳学校学习深造,是每一个年青太极拳爱好者的心愿,我作为一名年长的爱好者,在高大威武的校门前留个影,亦算了却一桩美好的心愿。

在太极拳文化国际交流中心拉个架式,亦算过了一把功夫瘾。

集体在广场演习一套陈式太极拳,那种兴奋、激动、荣幸交织的情感,在每个人心中掀起阵阵波澜。因为,在太极拳发源地的习练,不仅是一种外在拳架形象的展示和表演,更是一种内在太极精神的升华和提练

是否给人造成一种参赛之余留影纪念的印象?倘若如此,幸莫大焉。

如果说,这里展现的只是中国一个武术之乡的古朴自然风貌

看吧,那融合在商业氛围中的后街

带有演武气息的小巷

老少同场习武的造型

旧时乡村生活的雕塑

似乎都在默默地向每一位造访者,展示着其武术之乡的风采

而这些新建立的仿古建筑群和举办大型活动的广场,则展示了太极拳由中国走向世界后的大家风范

气度非凡,巍峨壮严的太极拳文化国际交流中心,

又一批来自不同国度的太极拳国际班学员在这里与太极拳第十一代谪宗传人陈正雷暨各位大师合影留念,又一批太极拳传播的火种,将在这里点燃后,引向世界各地

2018年陈正雷太极年会在这里隆重举行,使之再次成为世界各地太极拳爱好者瞩目的焦点。

新近落成的陈正雷太极书院不仅标志着长期居外推广太极拳的一代宗师的回归,亦标明其将太极拳与中国文化深入交融研究的宏愿,又向前迈出坚实的一步。

这座肃穆壮观的中式纪念门楼的背后,则是陈家沟作为武术圣地的精华所在

这是门楼前右方的文示牌,上面记载着对学拳者的谆谆教诲,言简意赅,发人深省。

这是陈列在门楼前左方的太极拳械,它们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展示着太极拳发源地的武术之魂。

这座门楼之所以成为陈家沟太极拳之乡的显赫地标,不仅因为在他身后就矗立着这座培育太极拳人才的专业学校

更为重要的是具有特殊历史纪念意义的太极拳祖祠就座落在他身后不远处。

走进太极拳祖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陈家沟太极拳的创始人陈王廷的铜象。

陈王廷身后便是拳谱堂

拳谱堂里安放着陈式太极拳理论精要碑

这是座落在拳谱堂后面的祖师堂

祖师堂大殿里引人注目的不仅有太极创始祖师陈王廷金光灿灿的座象

和历代太极拳宗师的塑象

还有大堂东西两面巨大的壁画。这幅璧画不仅生动地展示了人们集体习练太极拳的宏大场面,而且以显著的太极图形为衬托,揭示了太极拳与易经最古老表现形式的内在联系

而这幅充满浪漫主义的一人多手的练拳图,则形象地诠释了太极拳飘逸洒脱,随形化势,变幻莫测,无所不能的特有魅力和神韵。

当然,要更加系统地了解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还得走进这座中国太极拳历史博物馆

而从祖师堂到博物馆的必经甬道上,则依次排列着象征习练太极拳三个境界的拳阶石坊。

此乃名曰'招熟'的第一阶石坊门。处于这一阶段的习拳者,由于还没有掌握太极拳阴阳平衡的要诀,往往形胜有余,内功不足。此门微开,意味着初入门槛。

此乃名曰'懂劲'的第二阶石坊门。处于这一阶段的习拳者,通过推手练习逐渐知己知彼(之劲),懂得内气在体内的运行,并通过运气达到以气领形,形气结合,内外兼修的效果。此门大开,意味着进门者己是掌握一定门道的佼佼者。

此乃名曰神明的第三阶石坊大门,进入这道石坊门者己取得五阴五阳的平衡,俨然是形神兼备,内外皆修,刚柔相济,虚实相间的一代大师也。此道大门完全洞开,意味着进入无人能敌的高深境界。

走过三道石坊大门,便直接来到这个以易经太极八卦图案为地标的巨大广场,

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的雕象静静地矗立在广场旁,欣慰地注目着一批又一批太极拳爱好者,从这里路过,而后兴致勃勃地走进他身旁的中国太极拳博物馆,接受太极拳历史和拳理的教育和熏陶。

而这一坐落在八边形高台之上,设立在太极阁这一仿古建筑内的中国太极拳博物馆,不负先贤之厚望。它不仅以两仪堂、四象堂、文修堂、三省堂为载体,向来访者集中展示了太极拳的基础文化、拳史、拳理、拳法,并系统阐述了太极拳的起源、衍变和发展。

在这里我们了解到,太极拳是明朝末年,陈氏第九世陈王廷(1600-1680),依据祖传拳术,吸取民间诸优秀拳种之精华,结合导引、吐纳术、中医经络学,创编了一种新的内功拳种,按阴阳转换之意取名太极拳。

同时,通过大量图文资料,厘清了太极拳与易经的哲学关系。

这第一层关系即是:由伏羲创建的太极图案是以地处陈家沟几十公里处的河图为原型而创造的。这不仅仅是一种偶然的巧合,而应视为太极拳发源地的陈家沟与易经中的太极图在地缘关系中的原始交集,亦是太极拳与易经哲学思维的产生在源头上的首次风云际会。

这第二层关系即:易经卦辞中的'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既是易经朴素辩证法的精髓,亦是太极拳理的基本要义。

太极拳刚柔相济、虚实转换、动静交互、轻沉兼备、呼吸自然的特点,就是易经中阴阳两仪互相转化的理论在太极拳中的生动体现,

这块安放在祖师堂后院的阴阳石,从正面看是分立的两个人,而背面却是一块完整的石块,它在这里的出现,不仅是对易经中阴阳互化,合二为一理论的客观诠释

更是向世人喻示,阴阳互化乃是太极拳创立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石。

而这幅太极拳流派衍生示意图,则揭示了太极拳发展与易经那分解不开的情愫。通过这张图我们可以直观看到,太极拳发展衍变的历史与易经中'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表述高度契合

如果说从陈氏一世陈卜到陈氏九世陈王廷创立太极拳是'无极生太极',标志着太极拳从无到有的开端

那么,从陈王廷到太极拳六代宗师陈长兴、七代宗师陈清平 的出现,使陈氏太极拳如'太极生两仪'般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而其后太极拳突破不传外姓的局限,相继产生杨、武、吴、和诸多流派,则预示着太极拳获得'两仪生四象'的长足发展。

乃至,当今在以陈正雷、陈小旺为代表的四大金刚的传播推动下,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太极拳热潮,从而出现'四象生八卦'的壮观局面。

  由此不难得出结论:太极拳的产生只能是陈家沟地理历史武术文化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因为桔生南国为桔北国为枳,离开陈家沟这块浸润易经太极理论的武术之乡,而在其它地方产生的武术拳种,都与太极拳的称谓难以相符。

参观博物馆后,在将要离开太极拳祖祠时,我们又在张芸霞老师的引领下,在太极拳祖师陈王廷铜像前习练一遍太极拂尘,以表达我们对太极拳先贤的热爱和敬仰。

当然,要全面了解太极拳发展的历史,除了拜谒太极拳祖祠外,有一个人不能忽视,那就是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惮

而要了解杨露惮那就有一个地方不能不去,那就是杨露惮学拳处。据说,当年穷苦出身的杨露惮就是在这个院墙外的高坡上偷偷学拳的,直到第六代宗师杨长兴发现其是可造之才,打破陈氏太极拳不传外姓的祖规,才成就了杨露惮的一番事业。

离开杨露惮学拳处,匆匆一天的行程就要结束了,心里不免产生一种恋恋不失而又怅然若失的情怀。而在走过一座古色古香的院落里,忽而发现一两棵绽放着鲜花的紫薇古树,一股惊喜不觉从心底油然而生。

这古树鲜花的蓬勃形象,不正是太极拳在陈家沟发展历史的象征吗?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太极拳,在一代一代宗师的传承下,在无数太极拳爱好者的共同推动下,依然展露出青春的活力。我们作为这项运动的热爱者,参与者,推动者,有什么理由不珍惜当下大好时光,继续置身其中,乐此不疲,亦使我们这以然历经多年风雨的老迈之躯,继续保持旺盛的青春活力呢?

我想,这不仅是我一个人的心声,亦是我们此次所有同行者共同的愿望吧!

一天的行程就要结束了,时间虽然短暂,但收获却是丰盛的。感谢你张芸霞老师,你不仅教会了我们太极拳的基本功法,而且,这次又不辞辛苦,带领我们深入陈氏太极拳的发源地考察,使我们受到一次太极拳教义和拳理的深刻学习和体验。我想,这同样也不是我个人的想法,亦同样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心声吧!

同样让人感动的是为此行鞍前马后劳心费力服务的几位班长和司常山老弟,在此,一并道声谢谢,你们辛苦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