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日报2018-7-11 作者:孙卓凡蟋蟀 蟪蛄 这几天,一靠近湿地公园地界,就仿佛推开了演奏厅的大门,激情澎湃的“交响乐”扑面而来。湿地公园强大的生物多样性,让“音乐家”阵容格外强大。在这炎热的盛夏里,大家争先恐后献上嘹亮的自然之声。 整首曲子的基调,是由知了起的。如果你细细辨识,不同品种的知了,仿佛司位不同的提琴手。黑蚱蝉作为首席,高低起伏地奏鸣着Jii——nii——Jii——nii的曲调,像极了“知了”和“技鸟”的发音。可以说我们平常于夏日听到的蝉鸣大多为黑头黑脑的黑蚱蝉发出的。而在这嘹亮的声响背后,如果仔细辨别,还有一种类似Wii-Yii-Wii-Yii,颇似播放器电池能量不足时发出的声音。这是由“第二提琴手”蟪蛄发出的。所谓“蟪蛄不知春秋”,这是最早在枝头鸣叫的知了,也是最早“谢幕”的乐手。等最热的三伏天到来,就改蒙古寒蝉登场了。虽然名字中有个寒字,却是名副其实的“挂羊头卖狗肉”,蒙古寒蝉一声鸣叫,就召唤来了最酷热的夏天。 应和这枝头的蝉声,水岸边的蛙鸣对于高音部分的奏乐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夜色降临,或者一场大雨过后,岸边属于青蛙的每日“夜谈会”也随着这夜色悄然到来。在这里,雄蛙是真正的“歌唱家”,日常“飙歌”必不可少。它们偷偷躲藏于草丛中,偶尔冷不丁喊几声叫来小伙伴,一旦收到“呱呱”的回应,一场“音乐交流会”就此正式开始,听众可听取蛙声一片。 哪怕在最聒噪的间隙里,你只要仔细听,就会发现作为中流砥柱的蟋蟀已经悄悄登场了。蟋蟀是一种古老的昆虫,至少已有1.4亿年的历史。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蟋蟀也被赋予乡愁、秋凉的况味。但其实,这把声音始于夏日。蟋蟀利用其强有力的翅膀发声,其右边的翅膀上有一个锉样短刺,左边的翅膀上长有像刀一样的硬棘,这两样特殊的装备,便仿佛其乐器,相互摩擦震动,便发出“吱——”的叫声。有时候,蟋蟀还会根据自身的需要,会发出“唧唧吱——”的变调。 虫鸣交错,跌宕起伏,配合着窸窸窣窣的流水声,免费的露天音乐会正在同里湿地公园上演。漫步于这一场天然交响乐中,在充斥着负氧离子的空气中,来享受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清新感受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