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至龙撰稿 一、高亭司之来历 高亭司是个有1600多年的古村。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宇文融奏割郴北界,郴州刺史赵瑾奏准析郴县北四乡置安陵县,安陵水在县北,因此为名,县治在今高亭司东侧古城村,城墙高一丈五尺,周围一里。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将天下诸州改称郡,又改县名不稳及重名一百一十处,安陵县名与平原郡(德州)安陵县同名,县东有一凸头堡为高亭山(今寨岭上),改名高亭县,县治迁今高亭司原乡政府址。 高亭立县时正是史称“开元盛世”的唐朝全盛时期。治所傍发展有坊和市,立有南北门。 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用郴州太守李士燮建议改高亭县为永兴县,县治迁便江右岸。高亭县历时348年,经历了由盛唐到战乱多变的五代十国,再到国家经济文化繁荣的北宋后半叶。 “苍苔黄叶满闲庭,门对南山数点清,过客不知兴废事,犹言县宇是高亭。”这是北宋诗人郴州知事阮阅巡查永兴县时到高亭司而作的诗,反映出高亭废县48年后,依旧繁荣,名声远久。 明万历四年(1576年)在高亭老县址设巡检司署。清承明制,到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奉朝廷旨意裁除,其时长256年,高亭巡检司简称高亭司,由此沿用至今。 二、政治 唐天宝元年设高亭县址,县废设巡检司,明清两代为金陵乡治地,民国元年(1912年)为永兴县第二镇驻地,民国廿年(1931年)为永兴县第三区驻地,民国廿八年(1939年)为文锋乡驻地,警察所驻地。解放后,区人民政府、高亭人民公社、高亭乡、高亭镇址均设高亭司。2014年高亭司社区成立。 ![]() 三、经济 高亭司历来是县域江左地区和邻县相邻地区的古商贸中心。 高亭司街古来是商业街,以本地人为主,到清末和民国时期,慕名而来经商和从事各种业务人员有江西、武汉、衡阳、耒阳、桂阳等十来个县市,姓氏多达四十多姓。商号以开设茶油、桐油、大米、棉花、烟叶为主,有南百货、日杂、布匹、绸缎、缝纫、金银器加工、钟表修理等店铺,有中西医诊所、药铺、旅馆、饭店,有纺织、印刷和书局,以及民国十七年始有的修理单车、人力车、畜力车店铺。还有专业戏班、赌场(址在久儒)和妓院(址在天堂铺)。 粤汉铁路(现京广铁路)高亭司火车站距高亭司街1.5公里。本地区和邻县桂阳所产的茶油、桐油、烟叶,白沙的棉花等农产品全集中到高亭司,由商号收购。每天上路运货的挑夫达两百多人。所有收购的货物,从高亭司河运至高亭司火车站,装火车发往武汉、长沙、广州各地。再从广州、长沙运回南百货、日杂和各种生活日用品,销往桂阳、白沙、永兴各地。每天货物吞吐量达30吨之多。 民国三十五年,以“广武、无泰”碳厂发启,自诚书局印制的货币发行,在高亭司地区流通。 高亭司墟农历月逢二、七开市(清同治时期当地形成赶墟模式排第二),方圆几十里的人们天亮集结,傍晚散去,购销人数达七八千之多。高亭司之繁华,外界人氏赞誉为“小南京”。 解放后,供销社、信用社、铁木缝纫厂、农业机械厂、卫生院等单位均设址高亭司。 四、交通、邮政 唐贞观年(627年),长安至韶州驿道直经高亭司。清乾隆年间县官道北至长沙,西至桂林经高亭司。 民国廿二年,长广公路(国道107线)设高亭司汽车站,三十四年改为售票所,于1958年撤销。 民国廿四年十一月,粤汉铁路永兴段通车,始设高亭司火车站。 集洋塘、悦来、油麻上游之水汇入的高亭司河,河段可航行5吨以下小船。民国时期的裕利煤矿所产之煤即通过此河船运至高亭司火车站出境,年运量达两万多吨。 ![]() 高亭司桥是107国道之桥。原为木桥,民国十七年建石墩木面桥,抗日期间被毁后修木桥,1961年修料石拱桥,1985年修双曲拱桥。 民国十一年设高亭司邮政代办所,三十六年设电讯总机房,1953年设高亭邮政分局。 ![]() 2008年高亭司环村水泥路南门段建成,东从107国道起直通高亭中心小学,与原乡政府址接壤,西通金坪各地。 五、文化、文艺 乾隆四年创办金陵义学,址在高亭覆船岭,乾隆四十七年创办金陵书院,为全县四大书院之首。因书院內建有文昌阁,书院又叫文昌阁。民国十七年原民立金陵高等小学改第二镇联立高等小学。解放初永兴县第四区第一中心小学址在高亭司寿福寺。永兴三中、高亭中学、高亭中心小学均设高亭。 ![]() 清朝高亭司就有专业戏班,班主在高亭司置有产业,解放后此班演员转省湘剧院。有武术馆,私人购有西洋唱机。1950年高亭司有“工商联剧团”。1951年高亭司业余剧团成立,剧目有《打鸟》、《刘海砍樵》、《夫妻观灯》等,赴地、县汇演均多次获奖,在1962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大型现代戏《杨立贝》从文明到马田,共演出十多场次,深受人民喜爱和人民公社领导的赞誉,京剧《智取威虎山》在永兴县剧院连演三天,轰动城关,观众满座,其艺术水平与专业剧团相媲美。 六、慈善组织 清朝金陵地区设有“救济局”,办公址在“同善堂”,拥有千来石租的慈善基金。 高亭司清朝到民国时期设有“方便会”,资金是当地人捐助,用途一是生女孩者可领大米一斗,二是救济难民和特困户,三是过往乞丐和难民死亡的安葬费用,并有专用埋葬的山,地名“官山坪”。 七、地形、古迹 高亭司乃扑地虎形,东有牛形山,南有笔架岭和县差门,西有龙形头,北有高亭司河与狮子岭。从有坝发源的水圳,名南圳,从高亭司西北进,转经高亭司北门,环绕村东到南门,通南门洞,于东南方流向南街洞。南门前20米处竖有古代旗杆石礅一对。北门口立有古代石碑一块,碑上刻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之文字(此碑解放后被毁)。出北门过水圳石拱桥10米就是高亭司河码头,是航船停泊和货物装卸的专用码头。高亭司街的南北门,历经岁月,于清朝重建,分別书写“高亭司 南门”、“高亭司 北门”(北门依在)。高亭司山青水秀,环境优美,人杰地灵,不愧为古代名镇。 ![]() 状员高延瑾旧址“高家凹”现存有遗迹。今高亭司街还留有“状员街”之遗物。'京外天子’何士郎书“御龙第”祖厅门匾于2002年被毁。现存有百年以上祖厅一栋,公馆一栋。 ![]() 自巡检司废后,附近父老集成十墩,在市场北建观音堂一座,于南筑戏台,两相对峙。在民国廿三年建碉被毁。民国廿四年集佛堂戏台为一,重新建于市场以南。由于年久失修,于2002年重建,集戏台餐厅厨房成一体,现作文化中心。 ![]() 八、水利、电力 1966年高亭司建成机电排灌站一个,水利设施“飞跃渡槽”一座。排灌站有抽水机两台,一台是30英寸水管,从高亭司河抽水扬程4米入南圳,灌溉上、下桥、南门洞、南街洞之稻田达八百来亩;另一台10英寸水管,从高亭司河抽水扬程14米,由龙形头跨“飞跃渡槽”到代保山,渡槽宽0.5米,长108米,架高6米,水进入渠道灌溉丰家塘、毛家塘、羊角头等稻田200亩,达到了旱涝保收。 ![]() 1964年高亭司建成10千瓦水电站。从此高亭司实现了照明用电,告別了有史以来的油灯照明。 九、宗教、寺庙 高亭司南有城隍庙,北有将军庙,西有寿福寺。 寿福寺建于清初,占地千多平方米,此寺属武寺,寺内有练功房,拥有稻田十多亩。佛门左边神龛屹立五尺高的韦陀菩萨,右边是金鼓金钟,鼓的直径有一米多,钟重有三百多斤,早晚洪亮钟声响彻二里之遥,佛殿正面神龛盤坐着一米多高的释迦牟尼佛,身边站有阿难和迦叶,左右两边神龛是十八罗汉和二十四诸天。香火十分旺盛,是金陵地区屈指可数的大寺。此寺在1951年因办学校被毁,现还存有上百年的桂花树。 十、民间轶事 相传唐朝时期,距今高亭司东约五公里处有山名“鸡公岭”,岭上寨王时常下山抢劫。今高亭司一公里处有一住宅地名“高家凹”,宅中书生高延瑾赴京应考,时年未归,家有母亲和妻室孟氏日红。母亲病重,急需医治,日红求来药方,需用肉引,日红多次割肉为引,为婆母治病,因婆母病入膏肓,时月丧命。日红捧土葬母后即赴京寻夫,路经鸡公岭被寨王掳上山,强迫成婚,日红不从,被囚地牢。牢头听日红诉说原由,深为感动,便私放日红逃出,随后进京。见夫高中状员并己入赘相府,只好说明来由,并请奏朝廷派兵围剿。斩杀寨王,分尸抛于各地,以儆效尤。头处后人名曰“礌头墟”,肩膀处后人名曰“肩头冲”,脚处后人名曰“泥节冲”(当地方言脚称泥子杆)。从此当地人们有了清平安乐的日子。日红割股奉亲,引兵剿匪,受到朝廷表彰。 此事本地人编为剧本《桂花井》,由皮影戏班赴乡村巡回演出。故事剧情还流传外县、省,改编成花鼓戏、山歌剧等剧目演出,颂扬孟氏之孝道和为人之美德。 十一、其它 民国三十三年十二月廿五日,日本飞机三架轰炸高亭司,店铺房屋有毁。民国三十四年又遭轰炸,因是哑弹,未有毁坏。 1949年10月4日高亭司解放。 说明: 以上内容通过查阅资料,群众口述,实地堪查而写,內容真实。 由于时间仓促,有遗漏处,敬请谅解。 2018年6月23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