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保送清华竞赛生的总结,走过竞赛之路是怎样的切身感受

 姐姐姐夫弟弟 2018-07-11

竞赛,我们是否该一拥而上客官,且慢!竞赛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1、选择竞赛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作为家长,不能看着数理化今年这么火,就强行要孩子搞数理化竞赛,而无视孩子对于小生物的热爱。也不要看重竞赛能提前签约而鼓动孩子竞赛,孩子痛苦,学得要紧不慢,不出成绩,家长也跟着痛苦。永远要记住,比成绩更重要的是成长,我们的孩子以后能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是件多么令人欣慰的事。也有人认为竞赛生是走的捷径,是条轻松的路,逃避了繁重的高中学习,其实这是对竞赛生的误解。现在的竞赛生,绝大多数都是文化课、竞赛成绩两手抓,两手都硬的。

当然,也有极少部分是丢开了文化课全力竞赛的,每个人根据自己情况来定。一句话,不为功利而学习竞赛。

2、有了兴趣,目标,还要有毅力

有一个对竞赛学科有兴趣的孩子,是不是竞赛就一帆风顺了呢?NO,还需要孩子有勤奋好学的精神,顽强的毅力。作为家长,要强化孩子的这方面的表现,要对有兴趣的孩子鼓励支持导。这就要求家长本身要意志坚定,不要左右摇摆,眼光要放长远,要相信付出终有回报——即使没拿到奖牌没签到约,孩子也学习了知识,他对知识的热爱,迟早会改变他的生活。搞竞赛,最怕的就是反反复复纠结的家长。他们比自己的孩子压力还要大,在孩子坚持要竞赛的时候,用各种风险阻拦;在孩子放弃竞赛的时候,又惦记着竞赛的好处,极力把孩子往回拉,和孩子老不在一个节拍上。孩子本身学习压力就很大,还要抽时间与老爹老妈做斗争,你说苦不苦,这能顺利出成果么?一句话,搞就搞,不搞就不搞,不要反复犹豫。

展开剩余72%

3、保送清华的考生回忆高中准备竞赛的过程

高一的竞赛-压力与抉择并进

在高一,大家会经历选竞赛科目,老师约谈抢高手,犹豫要不要继续学竞赛….

刚进高一,两个理实班每个人都会选择且只能选一门科目作为学习的竞赛科目(数理化生信息),当时选竞赛,非常看重竞赛老师的魅力,因为竞赛老师就是我们平时上课的老师,当时物理老师以风趣幽默以及高超的解题能力吸引力两个班近一半的人(50多人)去学物理竞赛。我了解到理化生都要做实验,从小被老妈说动手能力差的我并没有被物理老师骗过去,理智的选择了数学竞赛。另外我们高一数学出了个高手,高一就拿了高联一等奖,也吓退了很多原本想学数学竞赛的同学。

一些入学考试单科第一第二的同学都会被竞赛老师约谈,老师在抢人,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位同学被数学,物理教练抢,他最后觉得数学相对来说更需要天赋,他选择了物理,最后进入物理国家队,拿了金牌。有意思的是,我初中理科中化学最差,入学考试化学满分,被约谈了,我知道自己只是考试运气好(选择题蒙的全对了),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高一上学期期中开始,会陆续有人退出竞赛组,到了高一下,每个组大概在8~15人左右,高二两个理实班重新分班,继续学习竞赛的同学在一班,冲击高考的在二班。很多竞赛成绩靠后同学都会犹豫:我要不要退组,我什么时候再退组。我在高一数学组成绩排前5,所以高一还是很有信心的。我建议排名前15的同学可以考虑坚持到高二联赛前,排名长期20名开外建议早点放弃,因为竞赛虽然锻炼自学能力,思维能力,但是大部分竞赛的内容和高考内容不同。

现在的竞赛可以说是更快,更强,数学是很明显的。很多高手从初中就开始学习高中竞赛内容。四大校初三暑假就开始组织竞赛培训,2017年雅礼,长郡的数学竞赛组初三的暑假就只休息了1~2周。这样高强度的培训是我们07届理实班高一暑假才会有的,初三暑假我们是没有培训的。

跟我们当时一样,很多同学会在若干科目中犹豫该选哪个,如果你高一就想坚定的学竞赛,我建议就以兴趣为主,不用在乎这个科目是否已经有某个高手遥遥领先,他们领先是件好事,领头羊可以带大家一起往前冲。如果学竞赛的意志不坚定,建议选数学,物理。

高二的竞赛--懵懂后背水一战

经历过高二的联赛,联赛成绩不理想的同学都退组了,当时我考了数学组倒数第一,也被教练约谈家长劝退组了,在初中,高一竞赛都很不错的我在高二被劝退组,高考班的同学都知道我是数学组吊车尾的,曾经比我差的同学比我考得好多了,当时落差感极大,几天都不想跟任何人说话。

我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发现原来超过我的人高一动不动就学到晚上12点甚至凌晨1点。而我呢,高一寄宿生活,每天按时10点半睡觉。每天别人比我都学2个小时,日积月累,量变产生质变。我当时只有一个想法——怎么被超过,就怎么超回去。所以我每天学到凌晨2点,最晚学到过凌晨3点半,平时吃饭都是跑出去,第一个跑回来午自习,晚自习的,我一定要多花时间学竞赛,争取所有时间学竞赛。4个月,我不敢玩,不敢松懈,同学约我打球,不去。周末班级组织看电影,我不看,因为我怕,我只有高三最后一次机会了,如果不出成绩又要回去面对高考,而其他科目早就丢了,竞赛就白学了,还要补其他学科,一想到会这样,我就不敢玩了。

4个月过了,考试考了6次,我冲上去了,到了第二的位置,老师给了我们当时的CMO试卷,6个题我做了5个题,我非常惊讶。包括后来暑假近100次联赛模拟,我都是稳居数学组第二,不过我不像初中败不馁但胜骄,因为我知道真正的联赛还没有来,这些成绩都是没用的,我没有骄傲放松的资本。拼命学了一年的我,最后的高三联赛还是附中第二,湖南第三,如愿保送了清华。

回过头来,起初我是生于忧患,因为害怕高三不出成绩,就拼命学。但其实后面是因为前面4个月已经养成了习惯,我不觉得每天学那么晚很累。就如同长跑一样,起初1000m左右会觉得很累,但是跑到2000m你反而不会觉得那么累了。

最后我想说,天赋决定你竞赛之路的上限,而勤奋拼命决定了你的下限,能进理实班的同学天赋不会相差太远,关键在于你是否真的努力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