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松 | 科幻的境界与原创力:文明实验 之一

 道2和 2018-07-12


田松教授


作者 田 松(本号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责编 许嘉芩 刘愈


◆  ◆  ◆  ◆  ◆  


 三个维度:故事、预设与思想

我常常从三个维度衡量科幻作品(小说和电影):(1)故事(包括情节人物等);(2)(科学的)场景及道具预设;(3)思想境界。[1]

1980年代曾有科幻是文学还是科学(科普)之争,我是坚定的文学派。既然是文学,首先得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故事里有情节有角色,这些都是题中应有之义,无需多谈。当然科幻有其特殊性。

刘慈欣认为,科幻中的角色也可以是物,比如时间机器;也可以是故事所展开的场景,比如虫洞;对于科幻作品的成败,这些“角色”往往起着比人物更为重要的作用。按照这个观点,《三体》中的水滴、二向箔、多宇宙,都是重要的角色。这个说法与卡龙和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ANT)理论正相吻合,在ANT理论中,行动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而所谓行动者(actor),恰好也是角色的意思。

不过,在我提出的三个维度中,这些部分被单列出来,归入第二条“(科学的)场景预设”中。主要是因为,其它门类的小说也存在非人角色,而对于科幻作品来说,如果没有特殊的与科学相关的场景设定,就不能叫做科幻了。所以需要重点强调,也便于讨论。一个好的故事,可以移植到诸多场景上去,但并不是把罗密欧与朱丽叶放到外星上去,就能叫做科幻,否则莎士比亚也算作科幻作家了。反过来,科幻作家首先要拼的是,能否创造出一个特别的(物理)世界作为故事展开的场景!

金庸不仅要讲一个一个江湖故事,创造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的人物形象,还要发明降龙十八掌、凌波微步、吸星大法、葵花宝典。科幻作家也是一样,威尔斯要发明时间机器,凡尔纳要发明鹦鹉螺号,克莱顿要发明侏罗纪公园。相比之下,他们创造的那些人物,的确不那么重要了。比如,问起《1984》主角的名字,很多人可能一时想不起,但是乔治·奥威尔发明的“铁幕”,已经成为大众语言的一部分,没有看过《1984》的人也会知道。

一个具有原创性的场景,是人们对科幻的预期,也是作者努力的方向。

然而,仅仅有好的故事和具有原创性的场景还是不够的。它们可以造就非常好的票房,但不是科幻的第一流境界。所以第三个维度是思想,或者哲学。

江晓原教授也认为,思想性是科幻的“灵魂”,影片好坏可凭此一锤定音。这是他评判科幻的第一标准,至于他的第二标准,视效(景观),在我看来仅可做锦上添花之用[2]。两者非常之不对称。


参考文献


[1]

田松. 科学英雄主义时代的最后史诗. 中华读书报, 2015-9-16-(9).

[2]

穆蕴秋. 一部有纲领的科幻电影指南—评《江晓原科幻电影指南》. 中华读书报, 2016-7-20(16).


项目资助:2017年度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广播影视部级社科研究项目“面向生态文明的影视作品内容原创力研究”(GDT1706)。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科学与社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取授权,并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