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当今世界危害最严重的一种性传播疾病,艾滋病可以引起严重的感染致死,也容易引起恶性肿瘤的发生。由人免疫缺陷病毒所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临床上有明显的后天获得性免疫缺陷表现,以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及恶性肿瘤为特征,病死率极高。 病因: 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所引起的。艾滋病病毒是一种人类逆转录病毒,外形大体与流行性感冒病毒相似,但变异性较大。 1.传染源:病人和无症状携带者。HIV主要存在于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的体液中,包括血液、精/液、子宫和阴/道分泌液、乳汁、伤口渗出液等。其他体液如泪液、唾液也含有病毒。 2.传播途径:艾滋病病毒必须通过特定传染途径才能进入人体。性接触传播是主要的途径(占70%~80%)。其次是经血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 HIV不能通过空气、一般的社交接触或公共设施传播,与艾滋病患者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感染HIV。一般接触如握手、拥抱、共同进餐、共用工具、办公用具等不会感染艾滋病;HIV不会经马桶圈、电话机、餐炊具、卧具、游泳池或公共浴池等而传播;蚊虫叮咬不传播艾滋病。 3.易感人群:男同性恋者,性乱/交者,静脉药瘾者,血友病和多次输血者。发病年龄主要为40岁以下的青壮年,儿童发病虽少,但发病急,死亡迅速。 表现: 本病潜伏期较长,一般为2~10年。 1.成/人艾滋病: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接触HIV后至发病时间为1~6周,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出汗、乏力、肌痛、厌食、恶心、腹泻和无渗出的咽炎、头痛、怕光和脑膜刺激征。1/4~1/2患者躯干出现皮疹(斑丘疹、玫瑰疹或荨麻疹)。少数人可出现脑炎、周围神经炎和急性多发性神经炎。体检可有颈、腋、枕部淋巴结肿大,偶然有肝、脾肿大,个别有口腔炎、食道溃疡或念珠菌感染。实验室检查:淋巴细胞总数下降,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升高。 2.小儿艾滋病:小儿艾滋病中,70%~75%来源于母婴垂直传播(宫内、产道及哺乳),20%来源于输血及血液制品,其余源于其他途径,如受到性/虐/待。潜伏期比成/人短。 表现如下。 (1)生长发育异常:占65%~75%,愈早感染表现愈严重。胎儿可发生颅面畸形(小头、前额呈方形,鼻梁塌陷,眼裂小等),生长发育迟缓。 (2)神经系统损害:常合并神经系统损害,如HIV脑病。 (3)慢性腹泻、衰竭和营养不良:腹泻反复发作。 (4)肺部病症:多见的是卡氏肺囊虫性肺炎和慢性淋巴性间质性肺炎,是导致小儿AIDS死亡的主要原因。 (5)皮肤黏膜病变:75%以上的小儿AIDS患者可发生复发性疱疹性口腔炎和念珠菌性咽炎,20%左右患儿可发生念珠菌性的食道炎。 (6)淋巴结和腮腺肿大:多部位淋巴结肿大,无触痛,可持续数月至数年。对称性腮腺肿大。 (7)恶性肿瘤:淋巴瘤多见。 3.诊断 (1)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又具有下述任何一项者,可为确诊艾滋病病人。①近期内(3~6个月)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发热达38℃1个月以上。②近期内(3~6个月)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腹泻(每日达3~5次)1个月以上。③卡氏肺囊虫性肺炎。④卡波济肉瘤。⑤明显的霉菌或其他条件致病菌感染。 (2)若HIV抗体阳性者体重减轻、发热、腹泻症状接近上述第1项标准且具有以下任何一项时,可为确诊艾滋病病人。①CD4/CD8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小于1,CD4细胞计数下降。②全身淋巴结肿大。③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占位性病变的症状和体征,出现痴呆,辨别能力丧失或运动神经功能障碍。 治疗方法: 1.抗病毒治疗:采用联合用药原则。①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联用。②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和蛋白酶抑制剂联用。③核苷类或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与蛋白酶抑制剂三种及其以上的联合应用。 2.调节免疫治疗: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和丙种球蛋白等都具有增强免疫功能作用,白细胞介素-2可使HIV感染者淋巴细胞数增加,改善人体免疫功能。 3.中医中药:一些中药提取物具有明显抗HIV效果(如紫花地丁、甘草素、黄瓜提取物、天花粉蛋白、虎杖等);有些中药也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如人参、女贞子、灵芝等发挥整体调节作用。 4.并发症治疗:可根据机会性感染的病原及肿瘤的不同类型选择相应的治疗。 5.对症治疗:发热时应用降温药物,呕吐时应用止吐剂等。 6.营养支持疗法:强调营养补充,整体治疗,有助提高生存质量。 注意事项: 1.饮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注意食物色、香、味,设法促进病人的食欲。肉类要新鲜、煮透。不能进食者给予静脉输液,注意维持酸碱平衡。 2.休息和活动:艾滋病人发生条件致病菌感染时应绝对卧床休息。症状减轻后可逐步起床活动。活动受限及卧床的病人要注意保护肌肉及关节的功能,注意被动锻炼。 3.复诊时间和指征:对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应嘱其每3~6个月做1次临床及免疫学检查,如出现症状随时就诊,及时治疗。 特别注意: 1.心理社会支持。对于一些艾滋病患者及家庭来说,经常受到的心理社会问题是社会孤立和歧视、无助感和悲哀。亲朋好友的疏远,来自工作及生活环境中的排斥都会使病人及家庭感受到疾病的威胁及压力。护/士走进艾滋病患者家庭,体现了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宽容和关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护/士应向病人及家庭介绍疾病的发展过程,相应的医疗护理保健机构及病人应享有的权利,以使他们认识和增加对疾病的了解,从而缓和患者孤立和无助的情绪。在病人无症状时应鼓励其参加正常的工作及社会生活。 2.指导病人家属根据家庭环境来护理病人。护/士应向家庭成员介绍疾病的发展情况,病人的一般状况,观察病情变化的技巧和方法,家属应知道如何保护病人。 (1)谢绝患有感冒等传染病的亲友探访病人。 (2)各种注射应采取无菌技术和一次性注射器。 (3)接触病人前后要用肥皂洗手,必要时戴手套。 (4)各种食物要洗净。 (5)注意病人的营养状况,给予合理、平衡的膳食。 (6)勤翻身,按摩受压部位,保持皮肤卫生等。 3.家庭成员应掌握自身防护的知识及方式,尤其是直接参与病人护理的人应注意如下。 (1)保护自己皮肤完整,在皮肤有破损或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大小便时应戴手套或用不透水的胶布包好。 (2)不共用尖锐工具,不共用牙刷、剃须刀、理发工具等生活用品。 (3)病人的血液、体液、大小便污染过的衣物、被服等应用消毒剂浸泡后再清洗。 (4)被病人污染的用物不要随便丢弃,应按指导分别消毒或销毁。 4.加强宣传。广泛宣传艾滋病的预防知识,使群众了解其传播途径,及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