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吕布以骁勇而闻名,早年投于并州刺史丁原麾下。 当时,汉灵帝宠信宦官,宦官与朝臣之间的矛盾非常激烈。灵帝驾崩后,何进图谋诛除宦官,但是错误地采取了召西凉军队入京的策略,结果西凉刺史董卓进京之后即占据不出,把持了朝政,为恶多端。董卓的倒行逆施自然会招致众人反对,而丁原就是反对者之一。董卓欲诛丁原,但又因为怯于吕布的勇猛而不便下手,遂略施小计,诱降了吕布。吕布转而杀掉了丁原,投奔了董卓。 董卓对吕布非常看重,并且认其为义子。但董卓又是一个缺乏自我控制力的人,曾经因为一点小小的龃龉,就凶狠地用戟向吕布掷去,吕布虽然躲过了戟,身上没有受伤,但在心理上却受到很大的伤害。另外,吕布还与董卓的一个小妾有染,因惧怕被董卓发现而颇为担忧。 这时,司徒王允认为吕布是个豪杰,因此与他的交往颇为亲密。一次,吕布去探望王允,将董卓一时怒愤,向他掷戟的事讲了出来,并且表示出极大的不满。而当时王允则图谋除掉董卓这一祸害,便趁此机会让吕布作为内应。但是吕布也有自己的顾虑,以子弑父,殊为不妥。王允对他说道:“将军姓吕,而太师姓董,本来就不是骨肉至亲,况且他要杀你的时候,难道就有父子情分吗?” 吕布闻听此言,便定下决心,不久即亲手杀掉了董卓。 诛除董卓之后,吕布晋升为奋威将军,留守朝中,但原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率西凉兵杀入洛阳,吕布抵挡不住,遂去投奔袁术。他本以为自己除掉了袁术仇敌董卓,因此会受到袁术欢迎,可是袁术却讨厌吕布这个人反复无常,对他拒不接纳,吕布只得再投到袁绍的门下。 袁绍与吕布在常山击败了张燕,而后,吕布居功自傲,请求袁绍给予自己更多的兵马,同时他的部下也颇为骄横,到处劫掠,这令袁绍非常忌恨。而吕布也察觉到了袁绍对自己态度的变化,就请求离去,袁绍担心此后吕布成为自己的祸想,就派人夜间去袭杀吕布,但是没有成功。 吕布从袁绍那里逃走后,就又投奔了张杨。李傕、郭汜闻知,就致书张扬,叫他杀了吕布。吕布知道这一消息后,就赶紧去面见张扬,向张扬陈说了事情的利弊,张扬答应保护吕布出逃。吕布就又辗转到了张邈那里。听从陈宫的劝说,张邈令吕布趁曹操出征之机袭取了兖州。曹操回攻,最终吕布不敌,丢失了兖州,到徐州投奔刘备。 吕布见到刘备,恭敬有加,而刘备虽然表面上善待他,但是心里也很厌恶吕布的反复无常,因此外派他前往小沛驻扎。这时,曹操又使出了“驱虎吞狼”之计,令刘备和袁术交战,而吕布则乘此机会夺取了徐州。这样一来,刘备又反过来投靠了吕布,吕布则又命刘备去小沛屯驻。 袁术有意勾结吕布共击刘备,但是吕布担心袁术击破刘备后对自己不利,遂采用“辕门射戟”之计,化解了袁、刘之间的争战。显然,吕布是有意偏袒刘备的,而袁术又担心吕布和刘备联合起来不利于己,因而派遣使者与吕布通好,有意同他结为儿女亲家。吕布应允,但随后又听信了陈珪的挑拨,转而背诺,断然回绝了袁术,改变主意,遣人与曹操修好。 袁术得知吕布拒绝了求亲,立时大怒,派兵攻打吕布,但是遭受了挫败。这时,屯驻于小沛的刘备积极招兵买马,实力日益壮大。吕布见此,又连结袁术,一同攻打刘备,使得刘备只得去投奔曹操。 汉献帝建安三年,即公元198年,曹操率大军攻打吕布,吕布虽勇,但是勇而无谋,又多有猜忌,不肯听从陈宫劝谏,致使屡屡败绩。曹操围城三月,吕布手下将士多有叛心。见此情形,吕布心知大势已去,就令左右人等将他捆起来去向曹操请赏,但左右之人不忍如此,遂下城投降。 吕布被押缚着见曹操的时候,说道:“从今而后,天下可以安定了。” 曹操听了感到诧异,问道:“何出此言呢?” 吕布说:“明公(对曹操的敬称)所忧患的不过是我吕布罢了,现在我吕布已经归服了。如果我带骑兵,明公带步兵,平定天下岂非易事?” 吕布又看了看刘备,说道:“玄德,卿为坐上客,我为降虏,绳缚我急,难道就不能替我说句话吗?” 曹操笑着说:“缚虎不得不急啊。”随即命人给吕布松绑,意欲释放吕布。 但是刘备赶紧阻止了曹操,说道:“不可。明公不见吕布事丁建阳、董太师乎?”当初吕布曾侍奉丁原和董卓,可是后来丁原和董卓都死在了吕布手中,那么现如今让他来投靠你曹操,难道就会得到什么好的结果吗?曹操对刘备的说法表示赞同,因此缢杀了吕布。 老子《道德经》中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事物不论怎样变化,其中都蕴含着循环往复而始终不变的因素。吕布转投多人,薄情寡义,翻脸即叛,背信弃义。这种反复无常的做法,说明吕布始终不能复归正道,而吕布之死,也正是死在了这一点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