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都说“坐有坐相”,古人的坐相究竟什么样?

 静雅轩345 2018-07-12

从历史上来看,中国人的坐姿,是如同春天的水面一样,从低位慢慢升起来的。作为老牌的礼仪之邦,古代中国对坐姿有各种各样的讲究,什么“蹲踞”“箕踞”“安坐”“正坐”“跪坐”“经坐”“恭坐”“肃坐”“卑坐”,这些词究竟都代表什么姿势?坐姿究竟有几种?在上面这些名目繁多的坐姿中,哪些是同一个意思?

[东汉] 画像石《讲学图》

首先要说的就是最经典的正坐,又叫安坐,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这款坐姿追求平稳安静,使用的场合大多正式。上图东汉《讲学图》中的人物都是正坐姿势。

[商] 玉器《妇好跪坐玉人》

这个背后被上了发条的兄弟,他的姿势也是正坐。

其实,这种正襟危坐的坐姿形成和先秦时期的祭祀有关。以膝居地,小腿平置于地,臀部贴于脚后跟是早期最体面的一种坐姿,坐起来四平八稳不易摔倒。在祭祀仪式中,有这么一个角色需要采取这样一种姿势,后者的名字又多了一种:“尸坐”。

当然,这里说的尸坐可不是要把逝者从坟墓里拉出来凹造型,而是在祭祀活动中,有一个人要充当神灵的安置处,代祖先的神明接受献祭。

关于先秦祭祀最通俗的解释,莫过于《诗经》了,其中有一首《楚茨》,专门描绘周天子祭祀时的场景。

楚楚者茨,言抽其棘。自昔何为,我艺黍稷。

我黍与与,我稷翼翼。我仓既盈,我庾维亿。

以为酒食,以享以祀。以妥以侑,以介景福。

济济跄跄,絜尔牛羊,以往烝尝。或剥或亨,

或肆或将。祝祭于祊,祀事孔明。先祖是皇,

神保是飨。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执爨踖踖,为俎孔硕。或燔或炙,君妇莫莫。

为豆孔庶,为宾为客。献酬交错,礼仪卒度,

笑语卒获。神保是格,报以介福,万寿攸酢。

我孔戁矣,式礼莫愆。工祝致告,徂赉孝孙。

苾芬孝祀,神嗜饮食。卜尔百福,如几如式。

既齐既稷,既匡既敕。永锡尔极,时万时亿。

礼仪既备,钟鼓既戒。孝孙徂位,工祝致告。

神具醉止,皇尸载起。钟鼓送尸,神保聿归。

诸宰君妇,废彻不迟。诸父兄弟,备言燕私。

乐具入奏,以绥后禄。尔肴既将,莫怨具庆。

既醉既饱,小大稽首。神嗜饮食,使君寿考。

孔惠孔时,维其尽之。子子孙孙,勿替引之。

——《诗·小雅·楚茨》

好像也不是很通俗……如果没看懂,这是正常的。公社菌为了说明祭祀的过程,把这首诗编成了一套顺口溜,这下就能大致看懂了。

纷纷杂草,统统拔光,我要种粮食。

粮食太多,粮食我吃,也给祖先吃。

给祖先座,劝祖先吃,为我们祈福。

牛羊百做,厨师百工,全都准备好。

冬天祭祀,秋天祭祀,祖先神要吃。

主持仪式,给祖上菜,主祭人长寿。

大盆烧烤,小锅焖炖,菜品要上齐。

男主祭祀,女主宴请,主客把酒敬。

来到神位,向祖祈福,仪式正开始。

我怕乱套,太祝宣布,祖先已在吃。

准时准礼,有荤有素,祖先赐万福。

仪仗队伍,钟鼓到位,主祭人上前。

太祝宣布,祖宗吃好,尸神就起座。

钟鼓送尸,祖宗归去,厨师撤菜品。

私家内享,乐队入奏,祖宗留口服。

说吉利话,行吉利礼,大小要叩首。

祖宗保佑,子孙长寿,家事全管够。

这套规矩,不要改样,代代往下做。

看明白了吗?“皇尸”或“尸”并不是遗体,而是在祭祀中代表祖先神灵形象的一个“演员”。因为祖先的“神灵”看不见摸不着,只有这样一个物化的形象参与祭祀,配合子孙完成仪式,人们才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哦!祖先确实吃好了,祖先确实为我们赐福了!

成语“尸位素餐”里的“尸”就是这个意思。顺便说一句,表示遗体的“尸”字古代写作“屍”,而祭祀中的这位特型演员才是“尸”的本字。

您想想,让一个人当着一家老小的面演他家祖宗,他能不正襟危坐吗?尸神的坐姿,就是最端庄、最得体的坐法。此后的先秦社会,这一坐姿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展,从各种仪式场合到各种社交应酬,从主人到奴仆都要如此端坐,“正坐”的名字也就此落定。

[西汉] 青铜器《长信宫灯》

西汉贾谊在《新书》中专门写了一章《容经》,介绍当时的各种姿势规范,其中对坐容有下面的阐述:

“坐以经立之容,胻(小腿)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通“恭”)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

——[西汉] 贾谊《新书·容经》

他在这里把正坐又分为好几种小类型,按照不同情况,配合面部情态,坐姿还有特定名称:平视叫“经坐”;在尊者面前如果直视对方是不礼貌的,这种不敢抬头的姿势叫“恭坐”;抬起头看东西(非突发情况)叫“肃坐”;垂头丧气把手肘低下叫“卑坐”,用于道歉、认罪等场合。

但凡是正坐,胸部以下的姿势一定是确定的:身体挺直,膝盖在地,小腿平齐贴地,脚掌不能着地,人坐在脚跟上。这样的坐姿今人不习惯,但古人从小学习,可以坐得四平八稳。

放一张标准照!你的梅长苏

有人分析说,贾谊的《容经》可能是专为皇室撰写的礼仪教程。当时“怎么坐”究竟有多重要,也可从此管窥。

正坐,又称“跨鹤坐”

跪坐的姿势您可以试一试,保证没多久就腰膝酸痛。这也难怪,民间出身的小燕子一到宫中被容嬷嬷叫去学规矩,要准备一套:

按古代标准,我们现在都是粗人。

当然,古人有坐得端庄的,就有不是那么好的。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论语·宪问》

以往大家都把幼、长、老三个阶段的“不正经”视为孔子怒于原壤的原因,但有可能开头这句其实才是真相。“夷俟”是说,原壤岔开腿对着孔子坐,就像这样。

这种坐姿也有名字的,它叫“箕坐”。

看了以前的簸箕啥样,是不是感觉一目了然?事实上,箕坐在古代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无礼的坐姿。为什么箕坐被视为无礼,主要是因为:

所以那时的人们宽袍大袖,男性的裤子也和裙子差不多,里面要还不穿,说白了就是开裆裤,一旦箕坐,不是很容易就走光了吗?

“背畔王制,椎髻箕坐。”

——[东汉]王充《论衡·率性》

“昔戴叔鸶箕坐见边文礼,此皆衰世之慢行也。”

——[三国魏]应琚《与崔元书》

看看,箕坐在古代简直声名狼藉,不但背叛王制,甚至严重到被归纳为衰世慢行。

因此,《论语·宪问》里那则故事的真实情境很可能是:孔子的朋友原壤箕坐以待,把孔子惹毛了,孔子怒斥其无礼,于是就用拐杖敲击他的小腿。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这就是鸿门宴,项羽请刘邦在帐中吃饭,中间打算探探刘邦的意图,席间数度策动对刘邦的暗杀。樊哙是刘邦的人,一听帐中情况就急了,跌跌撞撞就冲了进来。本来项羽是端端正正跪坐着的,见这么一位凶神恶煞以来,立马换了造型。

跽坐

这是有人要行刺我啊!项羽把身子跪直了,“按剑而跽”。这样的姿势,可以让他快速做出反应,站起来拔剑都来得及。

同样不礼貌的姿势还有“踞坐”,翻译成白话就是蹲着。

接下来再说一个佛系的坐姿:趺坐。

趺坐

趺坐的全称为结跏趺坐,俗称盘腿坐。其中“跏”是腿向内拐,“趺”是脚背。

盘一条腿为半跏趺坐、半跏坐;盘两条腿叫全跏趺坐、大坐、莲花坐;因为这种坐姿看起来和谐圆满,佛像中的诸佛皆依此坐,故又称如来坐或佛坐。

说到这里,我们今天的坐姿怎么还没出现?

是的,想要坐成今天这样,首先要有椅子;而椅子还是从少数民族地区传进来的。

胡床

家具的改变本质是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原人的坐姿,从原来的席地而坐被提高,跂坐开始流行。所谓“跂坐”,就是坐在高坐具上将双足垂在体前,甚至有时仅仅脚趾着地。

文化的交融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很快,这种被南朝士大夫所不齿的坐姿,就在南朝的皇宫中出现了。

“辇上置筌蹄,垂脚坐。”

——《梁书·侯景传》

跂坐

这也意味着,古代中国从平面起居进入立体起居的时代。

因为平面起居,汉代的家具普遍低小,桌案腿短

适合垂足跂坐的高足家具层出不穷,椅凳风行,床榻加高,平面起居的旧俗日见荒弃。到北宋,跂坐已成人们日常的坐姿,旧式家具也被扫进了故纸堆。

到宋代,融入了胡床设计的交椅已经风靡中华

二郎腿也是这时传入中原的,但当时的学名不考

到明代,新式家具的仪式空间已经建立,高足家具完全融入中华文化。此后,不论是家居生活还是典礼祭祀,中国人的坐姿已经改弦更张。

尽管家具和坐姿的变迁受到一些人的质疑,但中国人绝不会丢失自己的品格。不论是席地还是居椅,正襟危坐的标准永远是脊梁挺直;不论是跨鹤坐还是垂脚坐,中国人对礼仪的规范有自己朴素的准绳,使我们在变动文化里总能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用新的技术激发自己骨子里与生俱来的优雅。

(悄悄补充一句:文中那些火柴小人儿的坐姿都是作者小魏同学画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