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兴全道人

 一叟888 2018-07-12
兴全道人_价格200.0000元_第1张_7788收藏__中国收藏热线

情醉诗词书法 吟诵壮美山河
——访天水市诗词学会副会长赵跟明




  赵跟明的笔名艾叶比他的真名更有名。艾叶之名,源于赵跟明所崇拜的诗人艾青,他也想有一个“艾”字的笔名,于是便有了“艾叶”这个名字。

  近期,在一次全国性的诗词楹联大赛——“屈吴禅”杯诗词楹联大赛中,艾叶创作的诗词作品《雨后与友人品屈吴禅酒》荣获大赛一等奖。诗酒自古不分家,从艾叶的诗中,也便品得出“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味道。

  艾叶生于1966年,今年51岁。说起自己的年龄,艾叶忍不住感叹:“那时算得上是诗坛的年轻一辈,一转眼怎么就这把年纪了?还是老了。”但谈起走上诗词创作这条路,艾叶瞬间就眉飞色舞起来。

  上学时,艾叶的文科成绩很好,一百分的试卷常能考九十多,但一遇到数理化他便蔫了,不及格都是常有的事。但当时流行的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艾叶也便随大流,高三分科时选了理科。这是个让他至今都懊悔不已的选择。选理科的结果就是“学不会”,不服输的艾叶连着补习了两年,到1987年,才考入甘肃省轻工业学校,学习油墨制作与印刷。

  这似乎与他的文字梦已渐行渐远了。但学校里丰富的古籍资源和浓浓的墨纸香气,让艾叶又嗅到了文字的气息,那团一直在心中未曾磨灭的火苗又被点燃了。三年时光转瞬即殷逝,1989年,艾叶毕业分进当时的元龙乡政府工作,从此,他人生的新阶段拉开了帷幕。

  从乡政府到北道区委办公室,再到市文化局、市政协,艾叶的工作岗位在不断地调整变动着。让他欣慰的是,他的工作内容开始逐渐转向文字,作为一个理科生,在多年后又重拾文学梦想,还能将自己的爱好和工作结合起来,还有比这更令人兴奋的事情吗?工作之余,艾叶开始了诗词创作。中学时,艾叶就已经开始尝试着写小说和诗词,上课时也会偶尔在课桌里塞一本古文或诗词读物,调剂枯燥无味的数学课。

  对于诗词的执着不仅仅是源于天赋,更是源自内心的那份喜爱。假期在家放牛的时候,艾叶都会手捧着一本《唐诗宋词选》,一边放牛一边看,里面的每一首诗词他都能够流利地背诵。更是因为接触到古诗词,艾叶迷上了文言文的表达形式,连写作也开始尝试使用文言,当然,他的尝试也招来了不少嘲讽和讥笑,——没有人相信,一个放牛娃能写什么诗。

图/乔理 摄

  在艾叶的书架上,古典书籍随处可见,却很少看到现代读本。艾叶不喜欢现代的诗歌和小说,总觉得文言文的简洁凝练有种独到的魅力,这种热爱让他越来越深陷其中。2002年,艾叶担任了天水诗词学会副会长,并于2015年组织发起创建了天水市楹联学会。他说,诗词和楹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是相通的,楹联是从格律诗中发展演变而来的,所以对于诗词和楹联,他有着同等的喜爱。

  此前的1997年,艾叶发起成立了麦积山诗社,在当时影响很大,诗社有着自己的刊物《麦积诗苑》、《渭滨吟草》等,20年来,麦积山诗社仍活跃在天水诗坛。提起创办的初衷,艾叶笑道:“我是甘泉人,也是地地道道的麦积人,看到其他城市地区都有诗社、诗会,我就想我们麦积的诗人也很多,我们的诗词作品水平也不逊色,为什么不能成立自己的诗社,给自己的诗人一个展示的平台?”

  艾叶的性子很直爽,说话也是直来直去。读他的诗词,也多轻快明朗,他的作品以写景居多,很少能从他的诗作中感受到哀思低沉的情绪。艾叶也毫不掩饰自己对于家乡爱恋,他走访了天水的各个景点,探访了天水众多名人的遗迹和故居,也深入到乡野地头去了解百姓口中的名人民谣和谚语,并结集出版《天水名人百传》、《天水名胜百景》等著作,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痴迷诗句的艾叶走在路上都在联对,“厚黑”对“轻红”,“白下”对“红中”……他床头有个笔记本,半夜醒来有了灵感,就急忙用笔记下;艾叶还有个雅号叫“七步诗人”,是诗友们馈赠的,因他作诗极快,且很讲究格律和押韵。这些轶事,也是他和朋友之间时常玩笑的趣谈。

独为古诗狂

  很多诗人同时也是书法家,诗书难分家,用艾叶的话说,文学是相通的,创作出来的诗词需要有一手好字将它们诠释出来。艾叶很钟爱董晴野先生的书法,不仅因为他和董老同为甘泉人,更是因为他欣赏董老的书法“立体感强,非常漂亮”。董老在世时,艾叶有幸与董老先生成为忘年之交,书法创作多受董老指导。对外,艾叶一直尊称董老为老师,董老则用“谦虚自守、精进自励”来称赞艾叶。董老晚年时,更是委托艾叶帮他整理毕生所作的诗词作口,将将其收录成书。

  艾叶的书法以行书、草书为主,作品也曾多次参展,获得业内人士一致好评,当书法配合着格律诗词跃然于纸上,便形成了属于艾叶的风格。艾叶还有一大爱好便是撰碑,他曾为任法融道长捐资的公益工程和牧歌先生的墓志铭等撰碑,娘娘坝、甘泉等地的风景名胜也多见艾叶撰写的碑文。文字与石碑融为一体时,刚硬中透出飘逸的灵动,品来又是另一番滋味。天水木门道武侯祠对山门砖刻有一副艾叶创作的楹联,作家马伯庸来采风时看到甚是欢喜,他在《文化不苦旅》中赞道:“艾叶的这副对联与其他武侯祠里长篇累牍的歌颂、评价相比,着眼点在后世游者,勾勒出一幅闲情逸致的美好图景,让人读之如嚼橄榄,回味无穷……”

  无论是出书还是撰写碑文,艾叶都希望能够对天水的文化起到宣传作用,让这座古城在诗词等传统文化的包围下愈发有魅力。他喜爱杜甫、袁枚的诗词,并对其做了深刻的研究,还创作了一部电视剧本,只是一直没能找到机会投资拍摄;他勤于练习书法,写日记都用毛笔,没有书桌,就将宣纸铺在窗台上练习。他说诗书是他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他因为诗词耽误过家务耽误过事业,但现在回想起来一点也不后悔,他愿意将自己投入到兴趣当中。现在,天水的诗词创作氛围很好,诗坛中新体诗、古体诗两朵奇葩争艳,天水诗词的发展也培养了一大批造诣很高的人才,在全省都属一流,天水也成了大家向往的诗词热土。接下来,艾叶打算将自己的作品再重新整理精选,让自己的艺术生命永不止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